创新创业视角下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4-08 03:16
林业经济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林卓越院校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因此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也越受重视。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目前诸多高等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举措。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将全域旅游理念落到实处,以满足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由高云峰著、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创新研究》一书,提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农林人才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农林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该书揭示了全球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与一般规律,为中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的革新提供了政策性建议,能够为创新创业视角下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革新提供指导与帮助。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创新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概念框架,分析了当前卓越农林人才的主要类型,即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与实用技能型。第二章列举了美国、欧洲、日本、大洋洲四大区域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经验,为我国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第三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评价。第四章重点介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第五章提出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与渠道。第六章罗列了我国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政策保障,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发展方向提供了意见建议。

农林院校主要是根据旅游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现状而开设的旅游管理專业。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农林院校占全部农林院校的三分之二,但是能够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院校却比较匮乏,目前只有5所院校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当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该专业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传统,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参与基层工作的能力较差,不能尽快适应实际的旅游管理工作,院校的人才输出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此类院校对学生的日常考核多以书面考试为主,实际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本科阶段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农林院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时间较短,师资不足,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甚至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如林业、地理学等。根据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创新研究》中的部分内容,总结出三点策略,以期优化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优化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尽快实现该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掌握旅游管理课程所教授的实践技能,还应具备开展保护区规划、乡村调查、森林调查、农业资源调查等调研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快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尽快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针对学生群体的实习基地。同时院校教师也应尽可能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实践教学逐渐常态化,提高院校与学生对就业创业市场前景的认知,进而提高高校人才输出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第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分类考核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思维的弊端已然显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但是却难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意义不大。因此,农林院校应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考核分为理论成绩、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三个部分,并尽可能地提高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的占比,逐渐弱化学生的应试思维。同时,也能间接督促教师提升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的占比,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第三,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导师制度”,强化院校师资力量。“双导师制度”是指学生可以同时接受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与校外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或从业者的实践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度”是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能够将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实践成果相衔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何玮 银川能源学院)

猜你喜欢
农林卓越院校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卓越之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