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邻居小李今年三十岁,作为家中独生子,父母希望他能回本地找份工作,彼此有个照应;小李对父母也很孝顺,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后选择回家乡发展,和父母住在一起。
都说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最大的幸福。小李和父母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总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也会带来很多烦恼。随着小李在父母家生活的年头越来越长,父母对他愈发看不惯了:骂他不结婚生子,嫌他天天宅家不社交,说他太懒不做家务,对他睡懒觉意见大……
像小李这样,工作后还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其实很普遍,由于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同,长时间的相处令成年子女与父母间的矛盾与日俱增。那么,同一屋檐下的两代人,如何做到相看两不厌呢?
相信在大多数父母眼中,“家长”身份是终身制的,永无退休之日。孩子永远是孩子,与孩子相关的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并且,与成年子女同居一个屋檐下,也算不上多大的负担,所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办了,甚至连孩子的工作、社交、恋爱、网购、点外卖、工资怎么花都要掺和进来。
年轻人虽享受父母的照顾,但难免厌烦父母的唠叨,而一旦年轻人开始抱怨,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
父母必须认识到,如果你总想包办成年子女的生活,不仅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子女也很难学会独立生活,难以有独立的人格,难以学会承担责任。
首先,不要让他们安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要让孩子知道,住在家里固然能省去很多麻烦,但家务不能一点也不做。学习做家务,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也能为自己将来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其次,花点时间与子女交流,搞清楚彼此对生活的需求和基本感受是什么,然后制定好规则,设定好分工。可能一开始孩子做得不够好、不符合你的标准,但只要不事事包办,子女自然能得到成长。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与父母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年轻人下班就去聚会,很晚才回家,周末用来睡懒觉;有些年轻人生活节奏杂乱无章,自理能力差;有些年轻人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结交朋友;有些则是完全不社交、不谈恋爱……这些都可能是父母不理解、不能容忍的事。
父母不能适应年轻人的节奏,会教育他们改变生活习惯,成年子女忍受不了父母的唠叨,与父母争吵、搬走,或者受限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忍气吞声,都会导致亲情的弱化与伤害。可仔细想想,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争吵大可不必。
再比如现在有许多不婚族依旧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老人就爱天天唠唠叨叨,劝孩子去相亲,甚至变着法地给孩子找对象,这让孩子很反感。
父母要知道,这其实不是你家孩子个人的问题,而是在当今时代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你不妨先了解一下年轻人的处境,当你真正理解孩子的处境时,可能就理解他们的选择了。
小李和父母同住了一段时间后,想给家里安装洗碗机、购置扫地机器人,他觉得父母每天用手洗碗、弯腰扫地很辛苦,而且他自己也不喜欢干家务,但父母认为没必要花这个钱,也不信任那些产品。小李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父母有福不会享?
小李还发现父母平时积攒了非常多的旧东西:老式收音机、一堆木板、破洞的袜子,甚至还有小李儿时用的奶瓶。小李想把这些清理掉,但父母不同意,反说小李不懂珍惜、浪费。小李和父母爭辩过几回,最终扔掉了一部分,结果父母几天都不给他好脸色。
小李家的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作家雪漠在《一个人的西部》中所写的:“前些年,我把妈请到了广东的家里,想叫她享福。她却觉得自己像坐牢,就硬三霸四地回了家,将自家院落经营得十分富足。那时,我才知道,妈只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分地,只要有吃的、住的,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她就很满足了。她离不开土地。儿子再发达,再风光,也是儿子的事,似乎跟她没多大关系。”
雪漠说,他们这辈的人,都这样,他们是离不开土地的。
相信很多年轻人也有这样的感慨:父母这辈的人,都这样,舍不得那些老物件,也无法打碎已形成的固定模式。
在小李的父母看来,碗筷用手洗才干净,地板用墩布墩才透亮,他们不享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那么,我想对年轻人说,请尊重父母原有的生活方式吧。既然他们没有抱怨辛苦,身子骨都硬朗,就让他们亲力亲为吧。
过年期间,有个登上热搜榜的短视频:“我拉黑了我姑姑”。
视频中的女孩做过整容手术,姑姑总在她的脸上挑毛病:双眼皮掉下来啦,鼻尖掉下来啦,或者说她长得丑长得难看。
最严重的是,姑姑给她起了个外号“屁崩眼”,从小叫到大。
长大后,她多次提醒姑姑,不要总贬损自己的外貌和乱叫绰号,但姑姑不当一回事。终于,小姑娘爆发了,在又一次调侃中,她狠狠地回怼了姑姑几句,并将她拉黑。
视频发到网上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回应,不少人说自己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一方面,两代人的思想不同,你眼中的冒犯在他眼里可能只是单纯的玩笑,另一方面则是没有把握好亲人间的边界感。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就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天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即便是亲属也不能横加干涉或品头论足,只有互相尊重、包容,才能愉快相处。
正如周国平在《人和永恒》中说道:“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源于无意中突破了这个界限。”亲人之间,尤其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几代人,若不想彼此关系出现裂痕,就要懂得把握界限。
树立边界感和爱对方并不冲突。别人做了一件你主观上认为不合理的事,请不要习惯性地做评价、提意见。不论你是对方的谁,在他的人生里,他才是主角,你只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