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困境与突破

2023-04-07 08:13晏丽华
中国市场 2023年8期
关键词:账款部门客户

晏丽华

(湖北京信通模塑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孝感 432000)

1 企业应收账款定义及范围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因此,应收账款的确认与收入的确认密切相关。通常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应收账款。

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积极意义

应收账款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性资产,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是防止企业资产流失造成坏账损失的必要工作环节;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有力支撑,也是企业流动资金安全的有力保障。

3 企业管理应收账款面临的困境

3.1 追求业绩导致的困局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一味追求销售业绩,忽略对客户信誉鉴别与基本了解,忽略客户信用风险。对一些客户的基本信息一律不查不问,导致部分信用不良的客户出于套取商业信用的目的,用较少订金获取较大金额的商品。而一旦信用不佳的客户在商业运作中出现问题时,货款的偿还就无法保证,造成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而一些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由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不强,应收账款的周期出现较长的迟滞,时间较长,等掩盖的问题暴露时,往往跨年甚至经过2~3年时间才暴露出应收账款存在问题。待企业管理层再来关注并处理时,为时已晚,应收账款的损失已无可避免。只注重销量、一味追求上规模,对客户考察比较宽松,事前没有对客户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短期内增加收入,减少库存,加大了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对企业的营运资金非常不利,极端情况下,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1]。

3.2 机制不完善导致缺乏系统性

企业管理机制是一个全面系统性的管理流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工作中,对于外部客户的信用调查,从开始就不重视,未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对客户的商业信用进行最基本调查,从业务发端就存在风险。对于客户的授信管理也不重视,一般就是按订单金额大小由公司总经理凭经验估计把握。凡是总经理签字的订单就一律放行。从客户建卡、合同签订、生产订单下达、产品入库到出库的整个企业内控流程,全程没有设置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考量与评估,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这种由于机制不完善导致的风险,存在于业务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从机制的不完善层面看就是缺乏系统性考虑,没有系统性设计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流程,导致应收账款管理机制的系统性不完备。

3.3 缺乏联动性与反馈

企业应收账款的产生到管理涉及部门有销售部、商务部门、财务部、总经办等,而各个部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方式不一样,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定期对账的联动机制,相互之间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比如,某一客户的应收账款发生较大变化时,各个部门之间得到的信息时间存在迟滞性。导致客户应收账款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形成应收款的信息传递上的迟滞、信息更新层面的迟滞、数据校对与确认方面的迟滞。由于缺乏部门间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协作与联动,直接导致应收账款管理出现较大的漏洞或风险。

3.4 方法单一

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涉及订单的统计、下单与发货数量的统计汇总、客户收款数据整理更新、应收账款对账确认等一系列繁杂细致工作,各个环节的数据校对和更新需要相关岗位人员协作配合。一旦企业缺乏这样的管理机制,就会出现较多部门扯皮和纠纷,出现应收账款损失时更是互相推卸责任。面对这些困境,一些公司就简单硬性的规定来管理应收账款。比如总经理一个人签字审批,由总经理凭经验管理。或者硬性规定应收账款超过多少金额的客户停止发货等。这种简单方法缺乏科学性,简单粗暴,不能对企业销售工作形成较好支撑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较好地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4 突破应收账款管理困境

4.1 建立动态应收账款监控体系

应收账款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本期赊销的影响、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内容变化、坏账影响、本期是否存在应收账款项的保理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应收账款项。企业在测算应收账款项余额以后,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监控,建立动态的监控体系,当企业应收账款项的金额和时间达到上限时,要抓紧催收,及时收回应收账款项,防止坏账的出现或扩大。

企业要定期对应收账款管理达成效果进行分析与研判,关注客户应收账款控制总额、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应收账款的账期与回款、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等情况,实时汇总应收账款管理中存有的问题与风险点,形成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报表及时汇报企业管理决策层。

企业可以建立四级预警机制,四级预警为高级别预警,信息需要送达到企业的销售部签收,并同时送达总经理。一级预警相对来说,级别较低,送达销售部即可。动态预警机制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风险考评机制,财务中心对此负责。比如,可以通过使用针对债务人的风险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动态管理。应收账款动态管理评估见表1。

表1 应收账款动态管理评估

4.2 健全应收账款管理机制

4.2.1 制度建立与落实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落实制度是达成管理效果的保证。由于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与销售额挂钩,导致销售人员只注重销售数量,不注重销售质量,导致从短期来看增加了企业的收入,长期来看却存在大量坏账的风险。销售业务无制度约束情况下,一旦遇到较好市场行情时,业务飞速发展,犹如没有刹车的汽车,飞奔在高速公路上。短期来看,一日千里;长期来看,命不久矣。所以企业应该建立销售人员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优化营销评价体系,从而避免短期利益和部门利益问题。

故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首先要从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上着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考量。其次,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落实上多下工夫花力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制度的落实层面。制度管控与制度落实两手抓,决不让制度存在空缺,决不让制度落实走形式。

4.2.2 定期检查与反馈

一项制度如果没有定期的检查与反馈,就无法获得理想的落实效果。检查出来的执行效果如果没有及时反馈就无法获得部门间和团队的联动和协作。为加强落实效果,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和联动,有必要定期进行应收账款制度的检查和反馈,强化落实效果,增加部门间的工作协作。可以采取的检查形式不限,可以是应收账款专项例会或是应收账款管理汇总周报,或者是应收账款专项核对表。检查和反馈的信息可采用正式的纸质形式报表,也可以采用部门间内部的电子工作表。

总之,要以达成应收账款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工作目标。特别是强化商务部门负责管理应收账款的人员与财务部门管理应收账款专职人员的工作协作,及时进行工作沟通,随时交流校正应收账款准确信息。

4.2.3 责任划分与考核

在企业管理中,有责任才有压力、责任清晰才能落实。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设计上,从开始就对管理责任进行清晰准确的划分非常有必要。从开始就在制度层面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责任进行清晰准确的划分,才便于后期落实工作责任,将工作责任各个组成部分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员,才能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针对制度的执行和考核落实、资金的动态管理、 合同价格执行等问题,通过查出风脸点、排出时间表进行落实[2]。

除此之外,企业也需要对赊销的订单进行信息留存,做好客户信用条件、付款日期、建立赊销交易的日期等关键信息的记录工作。并且企业经营的每一笔赊销业务都需要进行审核。企业也需要规范赊销的程序,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以免在涉及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的情况及时地进行法律维护[3]。

4.3 强化部门联动

强化部门的联动,形成团队合力。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等,都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组成,各个部门的管理目标与责任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而在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中,涉及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岗位。只有强化部门间的联动,联合团队人员间的工作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队的合力,达成应收账款管理的良好工作目标。在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中,明确催收经办人(一般由承接此业务的人员担任),财务相关人员准备与此笔业务相关的所有财务材料,单位法务人员准备相关的法律材料。业务部门领导、单位主要领导为负责人,根据客户的不同状态进行催收处理[4]。

4.4 以创新为杠杆,追求效益

创新是推动企业管理并提升效益的原动力。创新就意味着打破旧框架、消除旧束缚,激发内在动力创造效益。只有不断挖掘企业潜力,发挥创新的作用,消除企业管理中的不利因素,才能使企业管理焕发活力。这种活力表现在应收账款管理层面上就是极大消除应收账款风险,有力支持企业销售目标达成的同时,避免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创新应收账款管理方式不拘形式,目前可以借助的方式有很多,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新产生的大数据层面的管理方法、电商发展迅猛背景下的应收账货款由第三方控制与保障方式等。用新兴的科技方法与技术,破除旧有的、落后的管理方式是未来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应收账款管理效果并达成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总之,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破除旧的阻碍应收账款管理的束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5 结论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面临新变化产生新的内容,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应收账款管理需要企业管理层不断突破管理的困境,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企业在管理困境、解决应收账款管理流程中的一个个困难,创新管理方法,发挥部门间的工作配合,强化各岗位间联动效果,建立一套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才能有力支持销售达成目标的同时避免应收账款的风险。

猜你喜欢
账款部门客户
我国银行应收账款管理研究——以A分行应收账款管理为例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探讨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