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成,苗耀天
(1.武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甘肃 武威 73000;2.武威市畜牧兽医总站)
瘤胃积食是反刍动物经常发生的一种内科性疾病,以瘤胃蠕动机能障碍,饲料积聚而无法下行,导致反刍功能减弱,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相关症状表现的疾病。本病临床发病率高,尤其是饲养水平低和管理机制差的牛场多发。为了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防治本病,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话题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瘤胃积食顾名思义是食物积聚在瘤胃中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化的一种内科疾病,多由于采食大量粗劣难以消化的饲料而造成。食物积聚在瘤胃中后,前期症状不明显,触诊也无法感知到积聚物,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瘤胃壁开始扩张,容积不断增大,积聚物变大,影响饲料往网胃、瓣胃、皱胃下移,病牛就会表现出痛苦和典型的症状。该病在舍饲牛发生较多,放牧牛由于经常运动,且对牧草有自己的选择,故发病率较低。舍饲牛则运动少,每天的饲草由牛场提供,有些草料因管理不善,或投料时粗料、细料、硬料、软料分布不均,就容易导致积食。单次采食过量的劣质、粗硬饲料,本病发生率显著升高,如麦草、豆秸、花生蔓等。有些牛逃出圈,一次性偷食大量精饲料时也会引发本病,如玉米、麦籽、面粉、豆粕、花生粕、棉粕等。除了上述外,本病还常继发于瘤胃迟缓、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皱胃扭转、皱胃移位等疾病。
本病并非由特定的致病原引起,不具有传染性,但同样有着一定的群发性特点,群发原因多和牛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有关。有些牛场饲喂不规律,有时饲喂过多,有时饲喂过少,牛采食行为未形成严格的条件反射,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发生消化不良,长期的消化不良是瘤胃积食的诱发因素。还有些牛场管理过程中经常受多方面应激因素的影响,日粮结构频繁更换,如花生收获时节大量饲喂花生秧,红薯收获季节大量饲喂红薯藤和红薯叶,秋季玉米收获后大量饲喂秸秆,夏季牧草丰盛季节收割牧草饲喂,日粮结构经常更换时,瘤胃中的菌群难以短时间内调整和适应,使得本病多在换料后出现。还有些舍饲牛场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牛经常表现烦躁,运动时间也不足,卧地时间多,久之也会引发饲料消化不良而诱发瘤胃积食。有些养殖场为了最大程度控制感染,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投放广谱抗生素,这种药物预防方法在单胃动物上比较适用,而对于复胃动物牛来讲,定期使用抗生素会对瘤胃中的菌群进行破坏,由于抗生素在抗菌特征上不仅仅针对有害菌,对部分有益菌和纤毛虫也有杀灭性,使得用药后很容易发生二重感染,菌群失调后就容易出现瘤胃积食。
病牛主要表现食欲不振,反刍缓慢,次数减少,不断嗳气,最后反刍基本停止,采食也停止,一直卧地不动,鼻镜干燥,表情痛苦,背腰部经常拱起,不断出现用后蹄踢自己腹部的动作,这是腹痛的表现。左侧下腹部膨大,左肷窝部变得平坦,触诊瘤胃时表现疼痛而躲避,瘤胃内容物坚硬,能明显感触到有较大的块状异物,叩诊时表现浊音。听诊在疾病初期为蠕动增强音,这是由于瘤胃受到积聚物的刺激而加强兴奋蠕动,随着疾病发展,蠕动音逐渐减弱或消失,排粪迟滞,粪便较少,颜色较暗,味道恶臭。
瘤胃积食有些是轻症,发病时间较长,积食物一直沉积在瘤胃底部,体积较小,对健康产生持续性地影响,有些则较重,病程较短,积食物体积过大而可能对瘤网胃口造成堵塞,食物下行受阻而影响消化。如果未得到及时医治,积食物会持续发酵,发酵产物一般为有机酸和气体,有机酸大量产生,引发瘤胃液pH值显著下降,很容易导致酸中毒现象,病牛可视粘膜发绀,反刍停滞,行走痛苦,机体脱水。发酵产气方面,正常情况下发酵产生的气体可通过嗳气等形式排出体外,当气体产生速度过快时,便会在瘤胃中聚集,引发瘤胃臌气现象,因此,瘤胃臌气和酸中毒常常是本病发生后期的继发性疾病。部分因本病死亡的牛也都是由于酸中毒和臌气后造成的急腹症而死亡。
预防本病需提升牛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定期对瘤胃进行检查,定期口服益生菌制剂,注重日粮的结构和质量。
瘤胃积食的发生可以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也可以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牛场的管理,使所有饲养、免疫、保健、生物安全建设等流程规范化和流程化,就能显著降低发病率。日粮在满足基本营养需求的同时也应注意原料的性状,过粗、过硬、过细、过软的饲料一定要少喂,不同性状的饲料按照科学的配比搭配。建议饲喂时采用“少喂勤添”的原则,在确保总量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饲喂次数来减轻瘤胃负担。临床一线的工作人员,如饲养员、兽医、清粪员等平时在工作时务必对每头牛的行为进行观察,发现有精神不振,鼻镜干燥,采食量下降者,首先要进行隔离诊断,测量体温,排出感染性疾病后再重点检查瘤胃。有实验室的养殖场可采集可疑牛的瘤胃液进行菌群的分析,若细菌、真菌、纤毛虫等比例显著失调,同时也有病原菌感染时,必须通过药物或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进行控制。
瘤胃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体外观察、触摸等方式进行感知性检查,另一方面是通过检测瘤胃液的理化性质进行疾病的判断。瘤胃是一个囊状器官,几乎占据了腹腔左侧的80%以上空间,通过用手指抚触左侧腹部,感知到的瘤胃内容物为液状,均匀,无大的硬质异物存在,同时流动性良好,在反刍行为表现上也无异常,则表明瘤胃健康。如果能感知到大的块状异物,且该异物呈沉淀在胃底部,位置长期不变,连续2~3 d无破裂和变小迹象,则表明瘤胃有早期积食的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瘤胃液检查是通过实验室进行颜色、气味、沉淀物、粘稠度、菌群、酸碱度、水溶物种类等指标的检测,采集瘤胃液时最好在采食后的2h进行采取,由于瘤胃液成分复杂,有着较多量的微生物,故必须现采现检,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益生菌制剂属于微生态领域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本质为细菌,之所以称之为益生菌是因为其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控有着促进作用,能帮助饲料消化和抑杀经口进入的有害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饲料中允许使用的益生菌种类已非常多,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粪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凝结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这些益生菌中,有些口服后可定植在瘤胃中,称为定植菌,以乳酸菌类为主,有些则无法定植在瘤胃中,称为过路菌,以芽孢菌类为主。定期口服益生菌有助于预防瘤胃积食。定植菌具有定植功能,一周饲喂1次即可,过路菌则需要每天或隔天连续使用,最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瘤胃积食以饲料变更和饲喂不规律时最容易发生,建议养殖场一定要规律投喂饲料,同时饲料变更前一天以及换料过程中在料中拌入益生菌制剂,最大程度降低发病率。
本病属于消化道类疾病,而消化道类疾病的发生与日粮的配方以及质量有很大关系。有些日粮营养虽然高,但各营养组分间比例结构不协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未按照牛特定的生长阶段进行调配,进而导致饲料出现一定的浪费,甚至影响消化。有些农民为了增强出肉率,提升生长速度,不断增加精料比例,殊不知精料过多会影响瘤胃的蠕动速率,反而影响了对粗纤维的消化。另外,精料在瘤胃蠕动的机械作用下,很容易被揉成硬团而成为早期积食物。日粮结构应注重粗细搭配,粗粮占比要高,尤其是搭配青绿多汁的草料以提升适口性,增加唾液分泌量和延长咀嚼时间,从而减轻瘤胃负担。饲料质量方面要严格把控,尤其是存栏量较大的牛场,柔韧性强,半干不湿,有霉菌斑污染,明显发臭发黑以及刚被霜、雨、露、雪等污染过的草料禁止饲喂,高质量的日粮才能饲养出高质量的牛。
本病治疗分为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临床将两种治疗方法结合能更快结束病程。物理治疗以局部按摩、灌服泻剂及润滑剂等为主,按摩能促使积食物分散变小,进而逐步随粪便排出,一般2~3 h按摩1次,每次按摩10~20 min,直至积食物软化。为了加快积食排出,可通过插胃管灌入硫酸镁溶液,通过药物的高渗作用软化积食物,待症状缓解后,再灌服液体石蜡或植物油,液体石蜡和植物油具有润滑作用,可帮助粪便的外排。
发生本病的牛瘤胃蠕动能力变差,蠕动弱时瘤胃液无法与食糜充分混合,饲料的消化变得更加困难,加上积食后积聚物体积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比表面积越来越小,更加促进了消化困难。通过物理治疗效果不佳时,建议肌注新斯的明或毒扁豆碱,也可肌注复合多维,从而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在瘤胃内容物已经泻下,但采食量仍不见改观时,可灌服健胃剂,如番木鳖酊、龙胆酊等,番木鳖酊每次灌服10~20 mL,龙胆酊每次灌服60~70 mL,用温水送服。
有些牛疾病进入中后期,精神极差,机体脱水,通过检查有酸中毒趋向,此时可通过静脉输水来进行改善,每头牛根据体重大小每次输入5~10 L葡萄糖生理盐水,也可加入5%的碳酸氢钠来提升体液中碱储的水平。有些积食物过硬,体积过大,无论是物理按摩还是药物促瘤胃蠕动都难以将其破碎分散,此时可通过瘤胃切开术进行人工取出。
瘤胃中因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作用类似于工业生产中的发酵罐,有些基层老百姓形象将其成为“移动的发酵罐”,其在牛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反刍动物最易出现疾病的器官。瘤胃结构是否完整以及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牛生产性能的高低,最终影响到牛场的养殖利润,基层很多人形象比喻“养牛就是养瘤胃”,足见瘤胃对于养殖生产的重要性。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小型家庭农场,一定要注重瘤胃的日常保健和疾病防控工作,从而使生产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