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泽
“糖不甩”又名“如意果”, 这种传统粤味小食传遍东莞城乡,是东莞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当地相传,“糖不甩”与男女姻缘相关。旧时,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每当媒婆带小伙子到女家“相睇”(相亲), 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 ,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男方看到端上桌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 ,于是大功告成 ,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 ,表明愿意好事成双。
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 ,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桌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知道这门亲事“散”了 ,那就知趣一点 ,以后不再纠缠。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里,却苦在心上 ,男方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辞而去。
2010年,糖不甩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可谓琳琅满目,作为一个东坑人,我最感兴趣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非东坑糖不甩莫属!
东坑糖不甩,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在我们学校开展的每周一期的校本劳动课程中,就有“制作糖不甩”厨艺课。
糖不甩其实是东莞市的一道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点心类,发源于东莞市东坑镇。糖不甩,顾名思义,就是甩不掉的黏糊糊的糖食。它类似实心无馅的汤圆,先加入有姜的糖浆,然后烹煮,最后会呈现出金黄灿烂的颜色。在翻炒过程中,糯米丸(严格来说是由糯米粉与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制作成的丸子)会吸收大量的糖分,所以人們吃起来会感觉糖不甩柔滑中带着软糯的劲道,既有糖的甜味,又有姜的辛香,更有米香,显得柔滑清甜。有的会在此基础上再撒上炒好的花生碎和鸭蛋丝(必须使用鸭蛋,因为鸡蛋煎出来后,切不成完整的带韧劲的蛋丝),这样华丽升级的糖不甩,咀嚼起来就像在柔中多了脆与香,味道更显独特。
东坑糖不甩的做法大同小异,各家有各家的小特色。但无论出自谁家,东坑糖不甩都是我心中最正宗的。从古至今,东坑糖不甩都满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寄望: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围桌享用糖不甩,享受生活中的甜美。
我自从在学校的劳动课堂里学会了制作糖不甩,它的甜美、它的圆润、它的香醇便深深地植根于我心底。我通过网络了解它、通过长辈了解它、通过史料了解它、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解它……这种小小的点心,融合了、浓缩了我们对“家”的深层诠释,传承了“家”的内涵。我爱东坑糖不甩,我爱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东坑糖不甩,是我心中最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导老师 谢肖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