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以惠州市河桥水惠州学院河段为例

2023-04-06 08:22解欣斐张文斯吴鹏豹郭小兰
绿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桥滨水惠州

解欣斐,张文斯,吴鹏豹,郭小兰

(1.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2.惠州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

1 引言

生态景观的形态和功能划分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类历史和居民需求密切相关,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功能、自由开放的外部公共空间,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1]。因此,通过景观规划分析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整合现状优势,对完成更合理、更高质量的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景观规划是以保护规划为前提,将社会需求目标与生物保护目标相结合,并描述基于景观生态学生物目标的实现和可测量的未来方案[2]。时间和空间的划分破坏了城市绿化景观生态功能,尤其是滨水景观。滨水景观是指城市、乡村和旅游景点中为给人以美感而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水体,它不仅具有调节气候、保存水源、改善生态多样性和环境舒适度的功能,而且在特殊情况下还具有泄洪、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3]。但滨水景观往往流量小,自净能力弱,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相对简单,易遭受破坏[4]。有研究者提出滨水景观生态治理框架,使滨水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2]。如在河流景观规划中,根据水文理论和河流实际情况,采用低成本、易管理的野花来构建滨水植物景观规划[5]。Wang 等通过生态浮床技术提高富营养化的景观水体质量,改善生态环境[6]。

城市滨水景观不仅是城市重要的滨水生态廊道,也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开展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了解城市、体验城市空间的重要区域,承载着弘扬当地历史文化和展示城市风貌的责任[7]。然而城市的发展及城市河道的过度利用对河道水体质量、河床生态功能、水系生态廊道与动植物生境等影响严重,使得河道失去其生态功能。因此,城市河道的生态规划对于河道本身的生态恢复,丰富滨水景观空间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目前关于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滨水驳岸的景观生态修复、基于生态理念的河道修复策略提出和单一的校园滨水景观设计[8~11],而有关校园滨水景观与城市滨水景观相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河桥水(途径惠州学院)河段景观规划为例,提出城市-校园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策略,为未来城市-校园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提供新视角与借鉴经验。

2 规划区概况

河桥水是贯穿惠州市惠城区河南岸街道马庄村和冰塘村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3 km,途径惠州学院。项目规划区域约为1 km,主要分为3段,分别是上游(河南岸街道马庄村到惠州学院中苑13栋学生宿舍),中游(惠州学院中苑13栋学生宿舍至吊鸡沥桥1号)和下游(吊鸡沥桥1号至河南岸街道冰塘村)。流域内存在水体黄化,植被种植杂乱,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师生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非常有必要。

3 河道现状分析

3.1 生态廊道破碎

目前河桥水部分滨水空间相对孤立,失去原本的河道自然生态特征,原城市设计规划中为了满足城市抗洪,河道岸线设计为垂直人工驳岸,硬化的驳岸不仅没有景观效果,而且占据了行人的活动空间,使得河道本体生态廊道破坏严重。加上两岸人口及周边工厂增长过快,常有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堆放在河道中的事件,加之有关部门监管不足对河流水质造成较大的危害。土地利用不合理,动植物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生态系统失衡,导致河道毫无自我净化与生态修复功能(图1)。

图1 上游——生硬驳岸导致生态廊道破坏

3.2 缺乏景观基础设施与特色文化景观

景观道路系统规划的缺乏导致滨水空间可达性差,且大部分河段无景观设施与游憩空间;河道局部驳岸落差较大缺乏有效利用绿地并不适宜亲水性活动。城市河道一般以水文化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和利用,河道基本以防洪功能为主缺乏景观基础设施与一定的观赏景观,且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导致人们无法与河道进行交流互动。河桥水两岸均为城市居民,尤其中游贯穿惠州学院,滨水空间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接触,其文化底蕴丰富,然而现有水系中并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且与惠州学院文化特色不匹配。此外,河段沿岸绿化设计缺失,与周边城市景观不协调,整体环境凌乱,没有形成完善的生态景观系统(图2)。

图2 中游——河道与城市之间没有景观联系

3.3 缺乏开放空间,游憩性差

河桥两岸缺乏开放空间,大部分河道缺乏游憩步道导致整体连接性差,景观游览基础设施缺失。河桥水在枯水期的河道水量小,部分区域几乎没有水流经过,导致河床土壤外露,河岸部分区域没有景观覆盖使得岸边壤外露,水量的枯竭使得部分区域垃圾散落较多且发出臭味。驳岸大部分区域安全性也较差,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对滨水景观空间的诉求(图3)。

图3 下游——较为开阔的区域景观现状

4 生态修复设计

4.1 构建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是滨水景观特有的景观要素,一般为条带状区域,具有通道、过滤等生态功能,通过若干个斑块将其分开,为河桥水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保证了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12]。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运用最多的是木栈道,采用木材等生态环保材料,设计形式多样,通常根据不同功能分区景观节点而变化,或深入到人工水系周边,满足游客的亲水需求,使游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13]。河桥水生态廊道建设时要注意扩大廊道宽度以及加强廊道连接度,廊道宽度要满足野生动植物对生境的需求。尽可能多选用乡土树种,构建多层植物群落,控制人为活动对廊道的干扰,加强生态廊道直接的连接度,重点关注河桥水濒危物种利用生态廊道的情况以及如何适应陆地新环境的习性等。

4.2 营造特色植物生态景观

河桥水植物种植区包含3部分区域:上游、中游、下游。每一段区域的植物造景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以植物多样性为基本原则。规划设计中植物以乔灌草的搭配形式,构建一个模拟自然生境的植物群落景观,提升河流的景观观赏性,增加河道的景观价值,营造舒适、休闲的景观空间。河桥水邻近城市居民区域统一选择具有一定耐磨和耐践踏性的天鹅绒草作为地被植物。不同河段在前期选择不同的先锋植物狐尾藻、水葫芦、大薸对河水进行净化处理,狐尾藻、水葫芦、大薸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且使用完毕人工打捞后可做猪、鸭饲料或者堆肥。中期在浅水区域选择能有效净化水质,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及其他有害成分的植物,如纸莎草、梭鱼草、石菖蒲、香蒲、水竹芋等植物。后期植物的选择既能有效净化水质,又能绿化、美化、净化环境且花形秀丽,色彩鲜艳,观赏性高的理想花卉,如莲花、睡莲、美人蕉、千屈菜、芦苇等植物。河桥水驳岸靠外区域也需合理搭配适宜的植物、以乡土树种为原则,自然式种植,最终形成适宜的、稳固的、资源损耗小的植物景观[14]。图4~图6为具体的植物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图4 上游生硬驳岸景观生态修复

图5 中游生硬驳岸景观生态修复

图6 植物景观生态修复设计

4.3 景观节点生态恢复设计

4.3.1 景观护坡

局部开阔区域设置景观游览节点,该节点以游览观赏为主,护坡为生态梯级设计,梯级处种植园林观赏植物,比如芦苇、鸢尾、粉黛草等。该处设计结合拦水坝,营造小型景观叠水,给游人一个驻足停留的休闲空间。设计兼顾河道防护功能,又能产生良好的景观效果,设置条石坐凳与景观游步道,打造一个生态与景观富有野趣的滨水空间。护坡主要以生态为设计目标,环境氛围为野趣和舒适。观赏主要内容为景观叠水与梯级绿地(图7)。

4.3.2 田园景观

该处空间视野较为开阔,周边山水相依,具备田园景观特征。因此,在原田园的基础骨架之上,通过开花植物的种植形成以观花为主的梯田大地景观,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农作开花植物,既能产生景观效果,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河道的设计打破规则的设计形式,以自由的曲线结合田园风光,打造生态与野趣

图7 景观护坡节点效果

的环境场所。通过水生植物与水体形态的景观变化,充分利用河桥水本身来营造景观,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亲水嬉水、休闲游憩与健身活动的空间(图8)。

5 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提升策略

5.1 修复水文地貌

在城市滨水空间中,水是空间的灵魂,其在生态

图8 田园景观节点效果

系统中是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15]。因此,良好的水环境对于滨水空间的景观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水环境的治理可以通过景观规划手段,其包括了对河床的塑造以改善水流速度与宽度,增加水的停留时间,河床可以与绿岛进行融合,增加水与植物之间的交流;局部也可以适当地扩大水域面积形成较大水面,不仅对于防洪产生一定效果,还能营造湿地景观[16]。定期对河床土壤进行清理,将河床中的有害物质分离出去,增强河床的有机分解能力。

5.2 丰富植物景观

以乡土湿地植物为主,乔灌草结合,根据植物的适应特征和生长习性,选择水生、湿生植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营造出特定的小生境[17]。如狐尾藻+水葫芦+大薸+石菖蒲+香蒲+美人蕉+鸢尾+芦苇+垂柳;绿藻+浮萍+荷花+黄菖蒲+白茅+芦竹+柽柳+鸡爪槭;杉叶藻+田字萍+萍蓬草+慈姑+芦苇+水葱+黄花蒿+垂柳+异木棉等,营造出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也对水体起到净化过滤的作用。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满足绿化需求的前提下,将不同功能分区进行有序连接,形成富有变化的特色植物景观,满足多样的参观游览需求[18]。

5.3 改善生态布局

构建滨水景观生态格局,河桥水两岸景观区域划分出修复保育区、生态缓冲区、功能活动区,对河桥水滨水带区域的生态资源加以保护,本着“最少干预”的原则,保持场地的自然生态特征[12]。滨水景观带主要以步行和游船为主,步行系统(包括滨水木栈道)与各景点相串联,道路采用透水铺装,且设置塑胶绿道,以及木质栈道等环保材料。功能活动区域可开展农耕活动或DIY体验中心,如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植物供游人采摘或将芦苇编制成各种造型的动植物、插花和涂鸦等,不仅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也可以进行售卖。还可开发种植园和科普园,如玉米、小麦、草莓等,游客可带孩子参与粮食采收的同时接受科普教育,感受农耕的乐趣,真正实现“快乐中学习”。

5.4 重视地域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去,将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环境和景观环境的桥梁,从而以点带面的优化和提升城市风貌,尤其将城市人文文化融入到滨水景观设计中还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19]。如河桥水的部分区域贯穿惠州学院,因此应将校园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真正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6 结论与讨论

水是城市的摇篮,亦是灵魂[20]。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融合地域文化,考虑景观环境与周边居民的互动性,对滨水空间加以利用且提高环境的游览性、观赏性,从而使滨水空间更加具有吸引力[10]。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城市-校园滨水景观的生态恢复理论与营造技术,结合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对城市-校园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设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城市-校园滨水区景观生态化建设的基本策略,让滨水景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河桥滨水惠州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抓实“三项规范” 保障家站规范运转——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洒河桥镇人大主席团创建“五星级”家站
东河桥村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平顶山市神马路湛河桥主桥方案设计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