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军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牡丹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大豆属于油料作物,是人们常见的食用作物之一。在大豆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遭受不同的病虫害,一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会扩大病虫害范围,直接降低生产质量与产量,影响到生产者收益。为此,大豆病虫害防治受到了人们广泛到重视,以下结合常见的病虫害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能为大豆成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有部分农民种植者对大豆病虫害的认知存在不足,且防治方面的知识较为有限,直接影响到大豆病虫害防治成效,忽视了虫害的本质危害,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致使大豆出现病虫害后,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得不到强力的防治,影响大豆生产质量与产量。
在大豆出现病虫害后,农药是较为常见的病害防治方式。然而,在实际用药环节,农民在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用药种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知何时用药、用多少量合适等,致使病虫对某种农药出现了抗体,无法达到良好的用药成效。因此,引导农民应用适宜的农药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受立枯病、根蛆病、蚜虫病、菌核病等多种病虫害的困扰。若缺乏良好的防治成效,不仅会加大病虫害扩散风险,也直接影响到种植者生产效益。以下结合具体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提高大豆产量,是农业种植者的迫切所需。连种方式则受到了诸多农业种植者的追捧。然而,连种方式管理不当,直接加大了立枯病发生概率。为了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种植者需合理掌握轮作种植方式,并结合种植所需,做好大豆品种选择与防虫药剂添加等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大豆对立枯病的防御力。在播种环节,需要合理管控播种时间,结合种植基地的气候、温度环境等诸多因素,选择出最佳的种植时间。温度、湿度等外在因素的科学掌控,可整体上降低大豆发生立枯病的发生概率。
大豆幼苗期是易暴发根蛆病的阶段。大豆苗根部在遭受到跟蛆虫的啃食后,幼苗根部会亏空,演化成蛆虫的蛆道。幼苗根部堆积的幼虫粪便,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除后,会导致根部空气流通性差,加大了根部腐烂风险。幼苗在发育不良后,幼苗枯死概率大幅度增加。根蛆病较为常见,在每年的幼苗成长期,均有可能出现。土壤中的蛆虫蛹未被及时清除,极易在大豆根部过冬,并在翌年5月份成虫,完成产卵孵化幼虫,对新一年的大豆成长产生危害。为了科学合理防治根蛆病,生产者可以搭配翻地、轮作等形式,将蛆虫卵杀死。在蛆虫被曝光到阳光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蛆虫的存活率,继而提高大豆病虫害防御能力,从根源上防止大豆根蛆病的出现。
每年6月底到7月初是蚜虫病的高发期。尤其到了夏天后,温度较高,且天干雨少,再次加大了蚜虫病发生概率。气候干旱程度往往与蚜虫病病害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大豆中的汁液是蚜虫的喜爱,在遭受蚜虫的过度吸食后,大豆叶片中的汁液不足,致使叶片干枯卷曲,直接影响到大豆生产质量。在大豆病虫害防治中,人工防治与生物防治是较为常见的防治方法。人工防治主要涵盖了施药与除草两种形式。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及时开展杂草清除操作,并将虫源聚集体及时铲除。为了大幅度提高蚜虫病防治成效,生产者可以选择适宜的农药,进行农药灭虫操作,或者借助生物防治方法,比如草蛉等,达到良好的蚜虫病防治成效。
此种病害多在大豆苗生长期出现。若病害得不到适期地防治,大豆茎部会变成褐色,易出现水渍状,甚至会出现棉絮状的白色菌丝,最终大豆感病区会干缩或者枯死。在大豆成株后,出现大豆菌核病,会侵染大豆的茎部,使得大豆植株的上部分叶片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死问题。若豆荚出现病害,豆荚会出现菌核,使得豆荚内的种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会导致豆荚种子烂掉或者变皱等。在防治此类疾病时,种植者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要做好种子筛选工作。在筛选环节,应将种子中存在病菌核的种子及时去除,提高种子质量。其次,选择适宜的种植操作。可以采用轮作倒茬种植法,将大豆与禾本科植物进行轮替种植,防止菌核在田地里积累,也可以防止出现重茬或迎茬等问题。再次,种植者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田间管理方案。在大豆收获后,生产者应及时开展田地深翻操作,及时去除含有病菌源的大豆茎。在封垄前,则需及时中耕培土。最后,做好整地操作。确保田地平整,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借助化学防治方法,减少菌核病的发生概率,辅助着大豆顺利渡过开花期。
过去的大豆种植者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大豆产量与生产收益上,对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给予的关注度不够,致使大豆病虫害出现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影响到大豆生产质量与产量。因此,在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种植理念,科学合理认知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防护意识,为大豆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生产者应立足长远,做好相应的规划,科学合理掌握防治药物与防治手段,并结合大豆实际的生长情况,选择出适宜的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在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若采用药物防治方法时,生产者需做好药物选择,并结合疾病情况,合理把控药物用量、喷洒方式等。在喷洒过程中,严防大豆上出现过多的药物残渣,从整体上提高药物防治质量。
在实际的成长环节,生长环境不同,大豆可能遭受的病虫害也具有差异性。大豆成长质量会受到温湿度、气候、土壤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此外,病虫害类型也会各有不同。因此,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生产者应秉承着综合治理理念,结合大豆的实际生长情况,选择出最佳的病虫害防治对策。通过从综合角度,融合应用多种防治策略,达到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成效。从现有情况来看,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防治方法。生产者需合理把控每种防治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治策略,为大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条件。
总之,影响大豆生产质量的因素不一。既受到气候、温湿度、土壤条件的影响,也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因病虫害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生产者应结合病虫害特点,大豆实际的生长情况等,选择出最佳的防治方法,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成效。新时期的生产者,应积极汲取先进的生产理念,多掌握生产知识,对不同防治方法的应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方可从整体上提高防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