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漫步诗画中

2023-04-06 23:26张芳
中国三峡 2023年1期
关键词:诗画演播室李白

◎文 | 张芳

诗画中国 2022

导演:田梅

主演:范迪安/吴为山 等

古人行走于广袤大地间、穿梭于笔墨纸砚中,吟诗作画,抒发千古情思。诗、画同为视觉艺术,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来说,绘画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将形象直接呈现给观赏者,诗歌则需要人们在头脑中想象语言符号背后要表现的意境。中国古代文人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范式,这是追求含蓄蕴藉、中和之美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诗画关系上的体现。这一审美观念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历久弥新,在《诗画中国》节目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秉承思想、艺术、科技三结合的创作理念,以中国经典诗画为内容载体,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结合音乐、舞蹈、武术等形式,打造一幅幅立体画卷,带领观众领略诗画背后的故事。

节目以“诗画合一”为核心理念,将精心选择的50 多组诗画巧妙结合。有些诗画本身就是一体,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中墨梅千丛万簇,风姿绰约,画卷左上方有他亲自题写的咏梅诗。诗画完美配合,墨梅象征着君子的清风傲骨。古代诗画往往从彼此身上汲取灵感进行创作,明代画家仇英的《浔阳琵琶图》取材自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节目将这种具有互文关系的诗画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演绎。还有一些诗画没有直接关联,但内涵有相通之处,可以围绕两者精神内核进行再创作。例如,李清照一生爱花、写花、以花自况,她笔下有关花的作品是其不同时期的写照,节目组先确定了李清照有关“花”的词作,然后挑选《写生海棠图》《莲池水禽图》《桂花图》三幅画作与之搭配,读诗,看画,她的一生便浮现在观众眼前,少年女子如海棠般娇艳,如荷花般清丽。与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时,心境淡雅,桂花虽色泽暗淡,李清照却称赞它“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诗画是静态之作,《诗画中国》试图让静态的诗画动起来、活过来,为此,采取了舞蹈、音乐、武术、戏剧等多种形式,辅之CG、AR、VR等现代技术,为选取的诗画作品找到最合适的现代呈现方式。舞蹈依靠肢体、动作、表情传情达意,与诗画一样,是人内在情感的象征性表达。舞蹈演员用一支肩上芭蕾让《雪梅双鹤图》中的白鹤“动起来”,舞台上,两只“仙鹤”在空中飞舞。音乐与诗画的关系更为密切,用音乐呈现古代诗画是最常用的方式。宋代画家赵芾《长江万里图》展现出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生生不息,中国交响乐团的成员以六重唱的方式重新演绎《长江之歌》。还有一类作品融合多种艺术,体现科技与多种媒介的“联姻”。《李白行吟图》的创意呈现是典型代表,选择李白生平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进行重组叙事。在这幅大型“影视音立体画卷”中,青年李白与晚年李白相遇、离别与送别交织、肆意与失意共存,仿佛老去的李白鼓舞年少的自己,去吧,走向那座辉煌的城市,纵使颠沛一生,亦无怨无悔!画面镜头的展现、转换让我们看到李白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生命姿态,诗歌吟诵、民间音乐川江号子的运用将李白的内心情感具象化地表现出来。或许,某一天人们再看到《李白行吟图》时,能够透过那瞬间的沉思窥探他一生命运的起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诗画中国》采取以演播室内为主,演播室外为辅的双重品鉴方式。演播室内主持人、赏卷人和参演嘉宾就诗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当代价值、呈现方式、幕后故事等进行多维解读,演播室外专家进行补充解读。在鉴赏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从整幅画的画面构成和创作手法解读其大气磅礴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这幅画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而且是君子崇高理想的象征;主持人撒贝宁与演员的互动让我们看到了画中从未相遇的行旅老人与驮队商人在三维动画中跨越千年的首次相遇。演播室外专家进一步阐述《溪山行旅图》在电视屏幕上的再创造体现了古人与今人在山河精神层面的共鸣。诗画作为高雅的艺术门类,与大众之间天然存在距离,但是人类的精神情感具有相通性,在多维度的品鉴中,我们不仅能切实感受祖国山河的巍峨,而且能进一步触摸到追求崇高品格的灵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画,古老的诗画艺术如今以多元鲜活的面貌,启发着我们在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中获取力量,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诗画演播室李白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诗画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倒下的那一刻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诗画话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