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高级中学 222121)
问题驱动法可以实现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激活学生质疑思维,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总结出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加深学生体验,内化学生认知,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问题驱动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为主线组织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全面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使问题地设置更接近学生认知.同时,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分析,设计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问题,建立逻辑性强、联系紧密的问题体系.如对于函数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函数入手,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函数基础知识,最后延伸拓展到比较复杂的函数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基于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有效率的解决问题,需要让学生理解与明确问题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构建知识框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并且通过自主或合作学习探求答案,这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领下,能逐步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从而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脉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要注重问题的设计.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要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不仅可以用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数学问题探究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设计,要摸清学生的兴趣点,分析学情,考虑哪些元素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哪些元素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要想把问题设计得具有趣味性,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直观情境接受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更简洁与形象,让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与形成.
要想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在问题的难度上把控好.教师要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水平.在教学中不能提出与学生实际能力悬殊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也不宜太简单.如果过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脱离,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距很远,学生尽最大努力也难以回答与解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难度过低,学生也没有兴趣回答,只是使提问流于形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无益处.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好不好”“是不是”等随意性的无效问题,学生不仅不需要回答,也不乐于回答,并且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向是一种干扰,很难使学生理顺思维,也就无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选择提问的时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需要提出能够引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及与新知识进行对接的问题,以促进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体现在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部分教师在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特别多,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问题地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体现在问题具有层次性,提出的问题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才能理顺学生思维,使学生从认知水平出发,发现数学知识规律.此外,问题的设计不能“一刀切”,要分层设计.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由优秀学生来回答或解决,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则由中等生来回答或解决,对于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由学困生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保障其具有导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激发的学生探究动力,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方向与思路,才能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规律性.问题具有启发性还表现在学生通过进入问题情境,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与思想方法,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启发与诱导,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能够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总结数学规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使问题成为驱动学生思考的动力,使学生的探究更有针对性,有效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教材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找到解决思路,最终得出答案.
例如,理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基础知识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由基础切入,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几何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是什么?不同的几何体有相同的面吗?请举例说明.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并且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对几何体的结构认真研究.然后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探究情况进行矫正反馈,归纳与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及知识点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了,要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分析融合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缜密性,使逻辑思维更为严密,避免知识漏洞的产生.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要从细节处着想,从基础知识入手,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数学学习内容的整体知识体系,更好地体验数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数学知识点更是呈现繁杂、密集的特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感觉十分深奥难懂,所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所以,教学前教师需要分析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是为了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了解学情是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找出解决措施.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改革,不仅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还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分析,难点问题要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在初步接触新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难度较小的问题,先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知识,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后,可以设置中等难度的题目,开阔学生视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例如,《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P是抛物线y2=4x上一点,点P到点Q(2,- 1)的距离与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坐标是多少?因为本题看起来十分复杂,存在着两个距离的变化.但是,如果学生在探究中融入数形结合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认识到以形辅数、数形结合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分析数学题目时,要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否则往往面对问题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理顺思维,找到解决方法.学生面对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就是没有掌握分析方法及没有注重总结数学规律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学生数学分析方式的优化,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问题驱动法强调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并且能够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组学生以5人左右为宜,同一个小组内要上中下各层次学生都有,这样学生在互动交流时,可以实现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扶作用,学困生可以向优秀生请教交流,释疑解惑,相互借鉴,共同提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的提高.
例如,学习《数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任务单,列举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列举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数列的含义,在学生对于数列有了比较深入地认知时,教师可以出示含有基础性并在难度上具有一定“拔高”的数列经典题目,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数列的认识,并且能够利用数列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逐步探究,交流讨论,结合给出的条件进行逐一求值,由已知数列到未知数列,这虽然对于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是一种考验,但是在浓厚的探究氛围中,优秀生可以帮助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共同实现知识的升华与内化.
总之,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积极性能够得以有效激发.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提出基础性问题、中等难度问题及难度较高的问题,有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调整与优化问题设置,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