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机制及教育路径研究

2023-04-06 23:04闫英丽桑利娥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学生责任机制

闫英丽,桑利娥

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 西安 71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就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发表重要论述。2020年9月22日,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他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后疫情时代医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健康之基的中坚力量,被赋予时代重任。当前,对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机制及教育路径的研究,是立足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要求,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卓越医师后备力量的重要举措。

1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

1.1 社会责任的内涵

根据目前学界主流观点,所谓责任“是由一个人的资格(作为人的资格或作为角色的资格)和能力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地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2]依据这一逻辑,“社会责任”则是由主体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能力所赋予,社会责任主体通过自身的社会能力完成社会角色的诠释,实现人的社会化。从社会责任客体(社会责任对象)的角度分析,狭义的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对自我以外的他人的责任,即社会责任对象是他人。然而,自我亦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故此,广义层面社会责任的内涵是对自我和对他人责任的统一,他人和自我皆为社会责任的对象。从社会责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社会责任是功利性责任与超功利责任的统一,社会责任主、客体之间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是利益,社会责任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具有功利性;由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社会责任存在超功利的可能。

1.2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特征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是由医师这一职业定位和医术、医德这一社会期待所赋予,是医学生与自我、患者、医药卫生事业等之间的社会关系对其现实的要求。故此,医学生社会责任包括:其一,对自我的责任,乃是指医学生要具备完善的人格素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对自我的人生负责;其二,对病患的责任,乃是指医学生要在大爱和良知的基础上,尽自己所能敬畏病患的生命,解除病痛,守护病患的身心健康;其三,对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责任,是指医学生肩负着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健康的责任和使命,要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以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核心,树立疾病治疗与预防保健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医学生社会责任是集价值、道德伦理、行为于一体的范畴,源自于疫情常态化过程中医疗卫生领域的劳动实践,同时要在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实现,故医学生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二是社会性。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强调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关系是人社会性的重要考量。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充分表征着医学生所处的社会关系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这一社会现实层面上对医学生的要求。三是客观性。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3]医学生作为“现实的、确定的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等“规定、使命、任务”是医学生社会责任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其内在规定的客观性决定社会责任的客观存在性。四是时代性。时代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典型特性,时代呼唤担当,时代的维度决定着担当社会责任的弧度。后疫情时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向度,促使医学生社会责任对象跨越时空,向地球、人类未来生命这一范畴延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促使医学生社会责任突破传统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界限,向预防疾病、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转变。

2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及运行

“机制是由要素按一定组合方式构成的整体;各构成要素的功能状况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着整个机制的功能;各要素功能的发挥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在整个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实现。”[4]从马克思内外因辩证关系出发分析,机制包括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相应的,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机制包括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

2.1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外生机制的构成要素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外生机制是指立足于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性,在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过程中,从外在约束性要素入手,在尊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生所要求的社会职责和义务,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医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领与践行。因此,外生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一是显性约束要素,如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暂行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上述法律法规类型分为授权性规范(医师有权做什么)、禁止性规范(医师不能做什么)、义务性规范(医师必须做什么),其中禁止性与义务性规范是社会责任在法律上的体现,法律通过强制性确保社会责任的生成。二是隐性约束要素,如医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社会生活领域,道德作为内向型的力量,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引导医学生认识应负的责任,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简言之,医学生社会责任外生机制的作用是在道德、法律两个层面上给予医学生一定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引领,是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宏观层面的保障。

2.2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内生机制的构成要素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内生机制是指从医学生自身内部主体性要素入手,在尊重医学生个体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载体,推动主体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医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内生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以医学生为主体的内在要素,“需要—动机方面的;才华—能力方面的。前者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和冲动,后者作为一种内在根据和本质力量,两者构成人们从事自觉能动活动的主体条件。”[5]需要—动机是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内生机制的触发点,社会责任感是社会责任内生机制的动力源。在满足生活、职业、精神等需求的驱动下,医学生能够将被动认领的社会责任与自身内在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进而内化为自觉、自为;当然,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主体条件之一,包括社会责任认知能力、确定能力、践行能力。其中,理论认识属于认知能力范畴,情感认同、意志意向属于社会责任选择与确认的范畴,自觉践行属于社会责任实践的范畴。二是围绕教育路径展开,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载体、路径,能够让医学生主体性内部各要素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呈良好的发展趋势。总之,内生机制构成要素的目标朝向是医学生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落脚点是医学生社会责任践行的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

2.3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内外生成机制双向联动运行

结合马克思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生机制的运行着重于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在形态,是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根据;外生机制的运行指向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外在形态,是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外部条件。外生机制通过内生机制发挥作用,医学生社会责任的生成是内外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卫生法规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医学伦理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双重制约,指引医学生认领社会责任的范畴,明确医学生必须做、应该做合乎社会责任的行为,这一过程是外生机制的运行。外生机制的运行体现的是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服从,是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在推动医学生社会责任的生成,属于被动性的认领社会责任,其行动上缺乏主动性,推进上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社会责任生成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社会责任生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跳跃,把异己力量的外在推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外生机制必须通过内生机制发挥作用,其作用的关键是实践,即外生机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于内生机制,推动医学生从对社会责任的认领转向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深化医学生对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统一性的深刻认知,转化为医学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情感、坚定不移的社会责任意志,实现医学生对社会责任自觉主动的践履。

3 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路径

影响后疫情时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外生机制效果不持久、不彻底。校园与家庭、社会等教育环境不够优化,且缺乏协调性;医疗卫生法规、制度显性约束不持久,伦理道德隐性约束不彻底。二是内生机制动力源不足。医学生认知理论能力有限,对社会责任缺乏理性认识;教育载体单一,局限医学生的认知范围。三是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联动不顺畅。外生机制运行下认领的社会责任与医学生实践活动脱节,认领的社会责任无法内化于心,影响社会责任的生成。基于两种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着“推动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原则,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构建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路径:

3.1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优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日常教育外生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环境对人的创造是指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人的主体性、自主性意识变得尤为强烈,社会中衍生出诸多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从而弱化了医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的关注和责任,干扰医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定位,影响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效果。为此,要加强对环境的营造,尤其要加强对医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的营造,“因为日常环境隐藏了教育目的,弱化了具体的教育手段,有助于教育对象消除逆反心理,以其隐蔽性对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导向和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7]日常生活环境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种类型,具体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国家四个领域。

为此,一是医学院校要在国家教育法规基础上,制定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规章制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宽严适度、奖惩分明的制度体系来约束医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知法守法意识。”[8]规范医学生的行为举止;融合医学人文、医德的相关内容,建设具有医学风格的校园文化;重视护士节、医师节等节日,通过节日仪式感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二是构建良好的家风、家教。家庭作为人存在的微观环境,是第一个有组织的微观社会形式,家风是家庭的精神内核,良好的家风能够凝聚家庭力量,营造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要通过原生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和塑造孩子的品行,对自身、亲人、家庭负责,是社会责任生成的必要前提。三是在全社会积极营造社会责任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医学生在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责任教育和熏陶。要注重对社会氛围的营造,净化社会中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抓住机遇,挖掘医务工作者中的榜样进行宣传和教育,如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医务工作楷模、优秀校友等。四是国家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立法工作,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其义务和责任,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义务与责任的履行,以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秩序,捍卫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此外,国家还要积极引领社会风气,掌握社会风向标,积极树立医疗卫生领域的典范,通过赏罚分明的机制,给予责任的履行与否予以回应,激励医学生践行和承担社会责任。

3.2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触发医学生社会责任内生动力源

人类理性来源于后天的塑造和教育。高等医学院校是集社会责任内容、方法、途径为一体的最为重要的组织,在医学生社会责任的知、情、意、行的培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体现了虚实结合的教育场域,旨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实现医学生对社会责任认同的双重维度,即现实认同与虚拟认同两者的统一,触发医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内在动力源,以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催生高度自律的社会责任行为。

故此,一是要注重言传身教等线下传统课堂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处理好人文社科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两者的协同育人关系,以人文社科类尤其是要以思政课程为育人主阵地、主渠道,以专业课程为育人助阵地、次渠道,以大医精诚——孙思邈、大爱无疆——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等现场实践教学为特色,形成人文社科课程与专业课程、课堂内与课堂外协同教育医学生社会责任大格局。二是要结合慕课等在线课程的优势,打造医学生社会责任线上课程与线下教育教学一体化机制。在线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其育人方式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能够补齐传统课堂的短板,拓宽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此外,要积极开拓新媒体空间,掌握互联网育人的主动权,诸如将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融入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中,聚焦热点,廓清错误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形式,使用“青言青语”等后疫情时代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正能量引导。

3.3 理论与实践相契合:打通社会责任双生机制的联动循环

认识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双生机制联动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作为系统性认识,与实践有着必然的互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运动中,一方面,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及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结果,这是理论指向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由实践结果总结出经验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由实践结果指向理论的过程。”[9]由此,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确为打通社会责任的方法。

因此,一是加强相关理论的教育。首先要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医学生正确地把握个人与自我、病患、人民健康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将医师自我的职业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中,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其次,要强化医学伦理道德理论教育。医学生医德水平影响医学生社会责任生成的质量,要立足于中西方优秀的医学伦理道德理论、现代医学伦理道德理论、未来医学责任伦理道德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对自我责任与对社会责任、对未来责任的统一性,引导医学生将自我责任的实现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社会责任之中,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为人民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最后,要加深医学理论专业课的学习,扎实专业理论功底,成就高超的医术,医术是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的必要条件,医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医学生所能实现的社会责任能力,因此,要加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是要加强医学生的实践学习。首先要积极推动医学生利用假期走进乡镇医院、社区门诊等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公益性的医疗服务活动,了解我国基层医疗供需现状,认识人民大众对医学、医师、医疗的需求,转变医学生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理念,转向“以预防疾病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医学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情感。其次,要稳抓、抓实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师这一角色转变的必然阶段,是依托附属医院走近患者、体验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感受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通过床边教学、查房、观摩等方式拉近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认识医师的职业责任:尽力按照医术规则,为了他的利益治疗患者。”[10]在对自身需要、利益满足的前提下,唤起医学生对“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责任担当的认同;通过对克隆、基因编辑、延缓死亡等充满争议的医学现代技术(责任伦理的角度上)在临床上的应用,理性预测医学现代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唤醒医学生肩负对未来的责任。

猜你喜欢
医学生责任机制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期望嘱托责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