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跃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成人教育部,河南 濮阳 457000)
新时代优秀体育教师承担着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历史使命,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布旨在强化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重要文件,确立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的重大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标志着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未来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有了全新诠释。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冠疫情再次警示人类,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是预防,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实现更高水平健康锻炼的需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健康”理念,将“健康中国”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系列重要文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成立推进健康行动委员会,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统筹协调“健康中国”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健康锻炼活动,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1]618。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体育与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健康素养养成的历史重任,体育育人理念、观念、模式及价值都面临新情况,新时代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清晰认识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刻领会健康中国战略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抓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永不过时,践行健康中国行动永远在路上。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的抗击新冠疫情,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建设强调共建共享,在优化服务供给同时,还要强化个人责任,按照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要求,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健康行动,才能够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就是要为每个人在他的生命全过程中提供高效、安全的健康服务,这是个系统工程。一要树立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理念,强调个人的健康责任,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理念和要求已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对促进全民健康提出明确要求,如禁止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吸烟,利用税收、价格调整等方式来提高控烟的成效,特别提出党政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提倡无烟文化。二要全方位干预影响健康的因素,从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着手,防控重大疾病发生,明确学校、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责任,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教育抓起,推进全民健身行动,各地都要开展多种方式的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2]36。河南是文化、人口、经济大省,“十四五”发展任务重、挑战多,更应抓住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契机,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创新体育与健康育人新模式,实现健康、教育、文化等多维度融合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打造体育育人的中国标准,为人类体育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疾病控制不利,不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社会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们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此应该有更深的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国家的富强及民族的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指出国家和社会要尊重保护公民的健康权,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就是把健康中国战略落地落实,是健康中国战略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当前我国面临的全民健康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疾病谱的变化、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控,还有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统计数据表明,重大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负担非常大,已经成为国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感受到了传统传染病以及新发传染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非常普遍。当前来看,健康跟个人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和每个人学习生活的习惯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健康,急需改变当前重治疗轻预防、高成本的传统医疗理念,建立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而人才是政策实施的基础,是产业振兴的第一要素,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3]43。要实现全民健康,就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国际经验表明,不同的历史时期要针对主要的健康问题,发动健康促进行动,动员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全员参与,才能有效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健康事业发展过程中,传统育人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应抓住“文化强国”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契机,回归与振兴民族传统医疗、健身文化,发展健康文化事业。
从2001年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算起,体育与健康课程已走过20多个春秋,长期教育思维已形成固化模式。2022年4月国家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从2022年9月开始全国义务教育各阶段均要开设占比10%—11%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总课时比仅次于语文和数学,并对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分解目标、整合性内容、创新实践及多元评价提出新要求,旨在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以供给侧改革发展理念为指导,把体育承载的内容与价值融入“健康中国”建设之中,对青少年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健康素养教育提出新要求,在原来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适应四个课程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运动技能、运动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个课程目标,而且更注重五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从注重单一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整体、多维、全面地培养健康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克服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重构教学范式,形成新的课程认知,需要学校及教研部门领导更新观念,为新课标践行提供保障与支持。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断层现象严重、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高等问题。教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改革,从师德践行、教习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质量发展要素,为未来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师要遵守师德规范,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思想、政治、理论及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职业理想,育人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理念、方法、途径,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创造性实践实施素质教育;自觉遵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具有依法执教意识;涵养教育情怀,了解教师职业特征,热爱教育事业,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认同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独特性、复杂性,尊重学生个人人格与学习权利;专心专注教育事业,专心去做事,用心让学生去爱上学习、受益于学习,让学生养成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习惯[4]10。
教师要掌握专业教学基本知识与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了解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及意外事故处理相关知识;具有结合教育原理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及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具有跨学科、跨领域整合知识的意识;了解学习学科相关知识,掌握学科教学要点与规律,教学中能够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相互渗透;熟悉新课标内涵,能够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创设教具、学习材料等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养成利用技术工具跟踪、分析、反馈、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和习惯。
要坚持德育为先理念,利用思想品德教育原理和方法开展有效德育工作;掌握班级设立、组织、教育的基本方法,熟悉安全、应急、卫生保健、传染病预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等相关管理知识;理解所教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合理的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品格及价值观;理解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内涵,掌握课外活动组织的技能与方法,掌握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有效人际沟通的方法、渠道及途径,通过课余活动和主题教育开展有效的育人活动。
要了解课程改革发展动态,具有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素养,能够进行教学自我诊断;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技能与策略,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智慧。
蔡元培说“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师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和锤炼学生意志的育人重任,承载着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历史使命,培养新时代优秀体育教师是回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时代之问,是促进体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提倡专业人干专业事,体育行业更是应该如此。专业性是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特性,讲解示范、器材设计及摆放等细节,具体到每个运动技能甚至动作的某个环节都大有讲究,整个课程显、隐性的设计以及学期的计划和学习内容统筹都需要深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支撑。体育教师高质量发展标准要从教学目标、内容、实践、评价等环节凝练出体现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的关键要素,构建新时代蕴含中国智慧的体育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为教育主管部门形成指导性文件奠定基础,驱动教育机构规范办学行为和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能担当育人和强国重任的优秀体育教师提供基本遵循。
围绕新时代学生健康素养核心要素提升,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标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从2011年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调整为的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程目标引领的学习内容将知识与技能全面、多维度串联起来,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适应新时代学生健康素养核心指标提升需要,达到了全面育人目的。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一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出台的时代背景。“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依靠系统的教育,教育发展需要顺应国家战略,体育与健康教育也要耦合国家战略发展与社会人才需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健康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有使学生先动起来、比赛打起来,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运动技战术及规则之间的关系,老师要重构体育与健康课程认知,以往抛弃“知识中心”的经验。二要全面认知新课标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核心要素。运动能力是指体能、技能、战术运用、运动展示及竞技能力;健康行为是指良好锻炼习惯意识养成、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用、疾病损伤预防、运动疲劳消除、情绪控制、自然与社会环境适应等;体育品德是指在运动中应当遵守的规范、伦理和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三要全面理解新课标核心要素的引领作用。体育除了运动技能、强身健体基本功能以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品德、审美趣味、性格、智力等方面的附加功能,可以在班级活动及运动会中发挥感染力,体育教师要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动激情去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和班风校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作为教育目的系统化顶层设计,教育结果最终实现落脚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分解教学目标,将国家标准落实在每节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核心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每节课设计可以有所侧重,但整体来说要有机统一,不可偏废。二要确保课时目标之间逐级落实,要将宏观概念落实落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要素逐级渗透进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段目标中去,科学树立与掌握分级意识和技巧。三要从学生角度制定课时目标,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习惯、运动经验、身体情况等基础上,实事求是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四要使课时目标有效、可测量,目标不易过于简单或困难,要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依据新课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核心要素确定可测量的评价目标。
基于新课标要求,要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跨学科设计教学主题活动,加强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使传统碎片化的体能、技能、健康、专项运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单项活动综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的知识与技能。一是要基于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强化综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选择,避免竞技运动训练和“知识中心”思维,要把单个知识、技能和课程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要理解教学内容整合的内在本质。体育教学不再是体能、技能、健康、展示比赛、规则裁判、观赏评价等单片教学活动,而应是多维度构建整合性教学内容,这与传统意义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明显区别,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范式,学会构建综合性特定项目教学内容。三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要以专项运动技能为核心,以运动体能、技能、健康教育为基础,积极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内容体系。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新课标要求创造性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在多样真实教学情景中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设计体现课程新目标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负荷、反思等环节都要融入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要素。二要善于实施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计划,从教学整体性出发,充分考虑结构化知识、技能及方法的关联性,广泛利用教学比赛、对抗、展示等环节丰富教学情景,合理控制教学密度强度,基于大体育观意识创新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拓展延伸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要素载体[5]122。
应通过学生学习态度、课外锻炼成效、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要素全面进行教学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要善于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不同运动项目的具体学业标准,制定各专项学业标准要充分参考国家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六大类专项运动技能学业质量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