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3-04-06 18:36杨善玲李傲霜
关键词:党史校园文化红色

杨善玲 李傲霜 王 瑞

文化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广大师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随着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将新媒体深度运用到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新时代高校要充分运用各类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深入挖掘网络媒体与高校基层党建文化建设结合的关联点,进而推动高校党组织文化建设内涵式创新发展。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是指高校长期组织实践以来所形成的共同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目标追求、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高晓钟:《论高校党组织基层组织文化的价值及其构建》,《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6-18页。它凝聚着每一位基层党组织成员深层次的精神共识和价值遵循。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结合校史传统,在深刻总结基层党组织文化开展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进一步深化了高校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是党建工作者有目的、有组织地围绕着一定的道德观念、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等,开展的使其成员形成符合高校所需要的特色党建文化的实践活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前沿,直接面向师生、引领师生、服务师生,通过开展系列和谐校园文化党建活动,将广大师生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与党建理论、组织建设、作风廉政和制度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几者合力作用共同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战斗力。

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路径迎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西方国家有目的地采用各种伎俩将所谓的“普世价值”渗透到大学校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进程。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趋势。通过打造党建文化新媒体平台,能有效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文化的信息化水平。高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性,结合新媒体的时代特点和技术优势,创新新媒体与高校文化党建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积极营建“互联网+党建”文化宣传新阵地。

二、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发展迈入更高的智能数字新阶段。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原创性、互动性等特征,海量爆炸式涌现的原创短视频以人们的时间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导向推送信息传播。新媒体凭借其技术创新优势,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元化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拓宽了高校文化党建的渠道和主阵地。网络资源海量且多元,新媒体信息再生产和服务功能强大,将新媒体资源运用到党史知识宣传中,能有效创新党建活动的内容及形式,满足“00后”党员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新媒体平台推广人们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以简洁通俗、流行时尚的网络语言将党史理论传递给大学生,拉近了大学生与党史知识的距离,提升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话语权和亲和力。

(一)提供新型文化宣传平台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基层党建文化提供了新的建设平台。传统的党建文化宣传以线下场地为主,依托党员活动室开展现场“面对面”的主题党日活动,一般采用支部书记讲党课、重大会议心得交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这些方式将所有人聚集在同一时空场景中,能够大力增加党员间的亲密感和凝聚力,推动党建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但其受一定的时空限制,不能随时随地实现理论资源共享,党员缺乏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学习时间、活动地点的权利,在整个政治理论宣讲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各类校园新媒体为党建知识学习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新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基层党建网站、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史微博超话、“学习强国”类App等。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党组织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网络资源支持线下党建,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党建文化模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互联网线上”的有效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新型党组织文化建设一般采用线上党建知识答题、网络专题培训、录制红歌作品、征集原创诗歌、创作抗疫微视频等方式。新媒体场域中,政治理论宣传的鲜明特征是“去中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多面的,凭借数字化手段实现传播内容与党建对象的互融互通,超越了以往以党建工作者为主导的单向模式。新媒体平台为党员学习时政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广阔的环境,互联网拥有海量化信息,其信息再生产和服务功能强大,人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接收自己认可的内容,增强党建工作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觉。

(二)创新党建活动内容形式

海量多元的网络资源为党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将网络新媒体有效融入高校基层党建文化中,既丰富了党建理论的内容及形式,又创新了文化宣传的思维方法。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形式较为固定、单一,以“面对面”的实体场域为主,“单向灌输”党的百年历程、会议精神、政治品格和价值目标等内容,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交互性较差,党建对象是被动地接收党史知识的,文化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成效。传统的党建文化主要陈述历届领导人的执政思想,内容较为单调陈旧,思想性、理论性强,但亲和力不足。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把“四史”教育纳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史”涵盖了党的百年斗争历程、建国以来取得的伟大功绩、新时期的成功实践及经验教训等,能够成为党建育人的重要资源。“四史”教育过程中巧妙穿插生动鲜活的革命英雄事迹,增强了党建文化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党员在真实的史料中坚定政治信仰。网络新媒体推动了高校“四史”教育专题培训的有效开展,建立以“四史”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校园网站、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将“四史”中所蕴含的革命教育资源以时尚化的“网络语言”传递给高校师生。

新媒体环境下,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党建文化活动中是一次重要的理念创新,依托VR虚拟现实技术,以不同的模拟角色“身临其境”般体验革命战争的残酷艰辛,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而坚定其政治信仰。

(三)提升基层党组织话语权

高校基层党组织本应在政治理论宣传中占主导地位,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威,但由于传统党员教育模式的各种局限,未能具备与之地位相匹配的一定话语权,党建工作者的主体权威存在弱化的态势。以往高校党建的内容形式相对固化、单一,覆盖面不广,存在党员“隐身”盲区,削弱了党建育人功能。党员“隐身”现象折射了基层党组织话语权和威慑力不足,难以规范党员日常行为。少数党员主观故意隐瞒自己的政治面貌,理想信念淡漠,校园党建活动参与劲头不足,缺乏履行党支部赋予的基本职责的责任心。以往高校进行文化宣传的党建主体主要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等,队伍成员较为单一,工作方法缺乏创新。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各高校逐步深入挖掘全部专业课所蕴藏的思政育人资源。基层党组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专业课的思政资源为辐射,形成“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双向育人合力,打造特色党建文化品牌。这支党建队伍涵盖了高校全体任课教师,主体覆盖面更广,人员结构多元化,突破了思政教师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的传统限制,能融合理工科信息化独特优势,协同发力,综合育人,推动高校党建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媒体平台以其海量内容、传播迅速、高开放性、交互性强等优点,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新媒体背景下,党建话语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自我调适、自我革新,党建表达形式呈“网络化”“时尚化”“通俗化”特征,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方式更能调动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这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话语权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0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更愿意选择新媒体平台作为人际沟通的渠道,在虚拟空间中尽情表达自我。应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特点和表达习惯,使用更加简洁通俗的网络流行词汇传递党史知识,将“四史”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云端”党建工作中,切实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网络话语权。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大多数高校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功能,将网络媒体有效融入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近些年党建文化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考验,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一)红色资源利用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红色遗迹是生动鲜活的党建资源,对于推动党史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大部分基层党组织的确意识到了红色资源在文化党建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停留在口头表态上,侧重党史理论的纯讲解,没有充分挖掘出“四史”教育中所蕴含的红色故事、遗址文物、革命文艺等,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党建育人价值,影响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精神品格、革命面貌的培育进度。红色资源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简单为大学生讲述党史小故事,方法手段比较固化。实地参观纪念馆、规划红色旅游、红色基地研修等社会实践活动较少,未能真正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传统的红色资源融入基层党建主要集中在挖掘红色资源内容,优化红色资源运用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等途径,手段方式不够新颖,嵌入的“关联点”不够精准,最终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忠诚和优良作风的正确培育。新媒体时代下,红色资源的党建融入方式有了创新,比如VR红色景点旅游、录制红色微视频、创设网络革命情境等,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多以理论学习、文件报告、专家讲座等固定形式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感染力。(3)兰丽娟:《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初探》,《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第6期,第145页。面对枯燥乏味的单向理论灌输,一些大学生常常抱有消极抵触的心理,不能全过程地积极参与到政党文化学习中,这使得其政治意识相对薄弱,凝聚力、向心力不强。一些高校对党建文化的时代内涵挖掘不够充分,对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不够重视,忽视了网络互动与党建文化建设的创新结合。当前市场化大环境下,随着西方思潮的大渗透、智能技术的大普及,传统呆板的党建形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这对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作用,将新媒体技术全过程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切实提升基层党建文化质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与新媒体融合不深

校园文化是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指精神性文化的构建,还包括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套和建筑布局、景观绿化等校园环境的营建。每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程度是不一样的,主要由历史底蕴、院校性质、办学规模、生源质量等因素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价值。少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缺乏,未能充分挖掘自身文化特性,片面地追求办学规模和就业数量,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式建设。当前,有部分高校忽视了制度文化在价值观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缺乏一定制度文化的规范与约束,弱化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意识。(4)薛铭:《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失谈校园文化构建》,《成人教育》2012年第2期,第34页。

文化建设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大部分高校都能意识到党建工作和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重要性,寻找其关联点将网络媒体深度应用到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但有少数高校还未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党建文化中的独特优势,缺少专门的新媒体运行技术人员,因此网络媒体融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并未得到有效推进。传统的高校基层党建方法以读书报告会、党课学习培训、红色文化主题等线下活动为主,很难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知识多样化获取的需求。(5)王秋颖:《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6页。进入新时代,要充分挖掘高校基层党建文化的时代内涵,将传统党建文化与新媒体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创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新型党建文化品牌,着力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三)基层党建队伍弱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党建干部是党史知识宣传的关键力量,在整个文化党建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推动党建人员队伍高素质专职化是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在党建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素质优良的组织人员队伍,但新形势下党建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高校对专职党建人员的选聘不严格,考评条件相对宽松,没有将是否具备思政学科背景、有无党建基层经验纳入重点考察范围,难以保证被选拔的人员具备高超的政治素质和党务能力。有的高校党建人员结构不大合理,未能从学历、专业、职称、年龄、专兼职等方面统筹配备,存在学历普遍较低、专业功底欠缺、专兼职比例失衡、总体年龄偏大等现象,大部分是由学校其他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内部转岗过来的,并不具备扎实深厚的党建专业知识。(6)黎琴:《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第50页。专职的党建人员配备远远不足,空岗也未得到及时充实填补,专岗职责划分不明晰,有的组织人员不仅负责思想宣传,还承担党员的发展、服务与管理工作。

大部分高校已经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新媒体党建文化运行机制,能够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定制个性化的传播途径和宣传内容,注重大学生在党建文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但也有少数高校拘泥于传统固定的思维模式,还不能适应运用互联网媒体资源来规划党建文化活动的新要求,认为新媒体只是一定时代孕育出的阶段性产物,流行之后其影响力会大大减弱。(7)王江涛:《新媒体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应用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0期,第38页。近年来一些微视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党建文化培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流渠道。然而,这些新兴媒体的管理运行与以往的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培养党建文化理论和互联网技术兼具的专职人员队伍,设置专门的党建文化新媒体组织机构,从事党建新媒体的运行、建设和管理,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话语权。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文化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领域,现代新媒体技术为创新党建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选择。从融入红色革命资源、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党建队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探索出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文化创新的具体路径。

(一)有效融入红色资源,增进政党文化自觉

文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关乎高校党建工作的战斗力水平。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艰苦奋进中所锻造的一种独特文化标识,它具有政治动员、精神传承、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的功能,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攻克一切困难的精神法宝。红色资源是可以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因为两者在理论依据、价值目标、内容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耦合。红色资源的理论逻辑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和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红色资源是指在艰苦卓绝斗争中所锻造形成的革命精神,还包括在百年奋斗中所遗存和创造的一切物质载体。高校党建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基础上孕育与发展的。因此,两者在理论依据上具有重合性。用“活”红色资源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培养知难而上、敢闯敢干的斗争精神。高校基层党组织坚守“为党员”服务的价值导向,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和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实的政治根基。因此,两者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同质性。红色资源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遗址、革命文物、文艺作品、伟人故居等,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基层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党史活动,如组织参观革命陈列馆、模拟党史情景沙盘活动、实地体验革命根据地等,在实地实景中与革命先辈进行深度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可以看出,两者在内容形式上具有交叉性。

红色资源多维度记载了党的百年风雨历程,革命旧址文物生动再现了士兵们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精神风貌。文艺作品、红色遗址、伟人故居和革命精神等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内容,为高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支撑,可以唤醒广大师生心中的革命集体记忆,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新的时代内涵,“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传播话语向网络化和生活化转换”。(8)闫莉莉、杨溪:《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学生党建的三维向度》,《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122页。改变原有呆板严肃的宣传方式,依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规律,采用大学生喜爱的话语风格有效推送红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问卷测评、有奖问答、热门话题、微视频等线上形式精准推送给高校党建教育对象,引导他们参与到探讨红色资源的互动中来,用活并传承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实现要依托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承扬红色精神”党史主题活动,寻访革命旧址遗存,聆听战斗英雄感人故事,切实提升对红色资源运用的认同度和时代感。

(二)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营建思政育人情境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校园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乎高校的育人理念、制度准则、配套设施和行为方式,它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个性及价值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基层党建在本质要求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创新各种教育方式,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时代人才。校园文化凭借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可以融入高校党建全过程的,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高校党建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引领性作用,为校园文化营建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向善的内容价值、科学先进的思想引领。(9)丁苗:《论高校党建对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产业》2021年第19期,第99-100页。将校园文化与高校党建深度融合,是充分发挥党建育人功能的重要选择。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四史”中所蕴藏的红色资源,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四史”小故事,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升华为更深沉的民族认同,打造特色网络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立德树人的最前沿,承载着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能够引领、指导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建设发展,有效解决对大学生道德价值教育的接受性、转化性和实效性问题。(10)李占则:《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校园思想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赤峰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第79页。信息化时代下校园网络融媒体是高校党建文化育人的新阵地,能有效吸引大学生主动接受政治道德文化的传播,为高校党建思政育人创建生动真实的网络互动情境。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媒体的重要价值,推动高校基层党建文化与校园新媒介的深度融合,注重对学生骨干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页设计制作的培训,发挥青年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作用。“00后”大学生群体主体意识更强,传统的校园党建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需要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实践载体,开展内容活泼、形式新颖的学生社团活动,如党史知识线上有奖问答、红色歌曲微视频大赛、红色沙盘模拟团建活动、红色志愿活动进社区等,可以让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浸染中内化党的优秀理论。

(三)培育高质党建团队,提升信息媒介素养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行为习惯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碎片化、浅层化、娱乐化现象愈发凸显。有超过80%的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自媒体获取新闻资讯、娱乐交友,微博搜索文娱、微信社交、快刷短剧,这是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客观现实。青年既然聚集在网络,那么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就要延伸到网络空间,开拓新媒体平台使其成为党建文化分享的优质载体。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良好运营,离不开复合型的技术管理人才,需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线上党建开发、管理的全过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专兼职党建人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围绕着选聘方案、岗位培训、实践技能、测试考核、保障条件、激励机制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规章准则,统筹规划阶段性目标,引导党建人员队伍沿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明晰职责要点分工,确保党建人员专岗专职,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本职工作。

数字新媒体因其拥有海量内容的资源优势,能满足大学生日趋时尚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采用“单向传递、空泛说教”的宣传方式,还未更新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具有时尚元素的“产品包装”,简单地扮演着党的文件政策的“传声筒”“扩音器”,这就难以凝聚青年思想。(11)冯支越、吕晓轩、唐诗:《关于运用新媒体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1期,第63页。高校可以将政治宣传内容“新媒体化”,鼓励大学生创作推出接地气、传得开的校园原创网络文化精品,如“青年说”“手绘党史”“校园微影”“支部朋友圈”等。邀请专家学者以网络公开课的生动形式,深入浅出地解读青年大学生关心的国家政治文化重要问题,使人们在审美的视听体验中快速直接地受到触动,进而影响日常行为。各类网络资源爆炸式涌现对高校党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要善于甄别多元化网络信息,准确领会党的文件政策的精神实质,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阐释党的理论。要培养一批既有扎实的党建理论功底,又有熟练的新媒体运行技能的专门人才队伍,系统整合运用各类新媒体资源,赋予党建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充分挖掘新兴媒体与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的融入点,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新媒体网络文化中的亲和力与话语权。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要求高度重视网络新媒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互联网成为思想宣传的新阵地。新媒体凭借其海量信息和技术优势,与党史资源有机结合,创建了校园网络党建新形式,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选择。党史知识传递采用人们乐于接受的网络流行语,可以提高大学生党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话语权。针对新时代高校党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创造性提出如下具体的实施路径:一是充分挖掘党史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与网络新媒体深度融合,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二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线上党史教育双向融合,依托良好的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党史学习热情,以高校党建为思想引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加强高校党建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党建新媒体平台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党建人员队伍朝着高质量、专业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党史校园文化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