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
——以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为例

2023-04-06 18:00:03王文君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陇南课程标准红色

王文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德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有助于增强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更拓宽了陇南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本研究以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为例,着重阐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融入与运用。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

德育课程是小学德育最重要的载体。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使用,但一直未颁布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经过专家大量调研论证,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相比较,新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有多项新增内容,如以五个核心素养为统领细化培养目标,并细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段目标、学段内容、学业质量描述、教学评价等等。如何落实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如何切实发挥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深入探索的迫切课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变化

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其中,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的编制等,并对课内的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相比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了培养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时回应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各课程教育教学的新任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据此,《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2)优化课程设置。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课程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完成小学与初中阶段思政课整体有效地衔接,落实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要求。(3)课程具体实施方面,进一步细化实施要求。如明确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为“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再如教育评价的重点之一“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主体评价”等。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相比较,新修订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于:

(1)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导向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通过核心素养这一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晰学生应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可以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政治认同包括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包括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健全人格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责任意识包括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

(2)课程内容结构更加优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具体来说,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第一,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选取以五个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基本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计,依然延续《品德与生活(社会)》注重生活性的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与儿童的社会生活有关、与自我、与家庭、与学校、与家乡(社区)、与祖国、与世界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构成教学内容,使儿童通过参与这些社会生活活动,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材内容依然力图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反映儿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切实落实“生活化德育”“德育化生活”的教学理念,使小学思政课落地到现实的生活。第三,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加重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落实。在不同学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无痕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构想。如个体发展价值领域的实现,一年级以习惯养成为主题,二年级以尝试创造为主题,三年级以快乐安全成长为主题,四年级以同伴相伴为主题,五年级以解决问题快乐成长为主题,六年级以完善自我为主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目标要求和各自定位。

另外,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以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总体来说,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所发挥的指导性增强。新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

回顾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以往小学思政课既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对新时代下我国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面临新形势的回应。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在于:

1.政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首要特征在于其政治性。“政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属性。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道德与法治课程首先要求政治立场鲜明,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要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这是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核心素养之一政治认同养成得以实现,侧重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坚定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思想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用学理讲道理,用故事讲哲理,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等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3.综合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这一点是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体系综合性的继承。第二是目标的综合,包括每一学段目标由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部分共同组成,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增部分之一。第三是学业质量描述的综合性。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呈现,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检验,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每一学段中学业质量描述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5个核心素养共同组成,这也是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增部分之一。

4.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陇南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一)陇南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培育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特有的文化标签。从陇南红色文化的生成来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陇南革命历程中的政治生活历练。“两当兵变”精神、长征精神、陇南地下党精神等不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执政理念和高超的执政智慧,更是革命先辈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的真实写照。陇南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助于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有助于青少年主流价值标准、政治认同和理想信念的启蒙与养成,更有助于党员思想认知的提升。

(二)陇南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陇南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陇南人民用鲜血与生命顽强斗争、共同创建的无产阶级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翻阅档案,查找文献,陇南红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形态多样,主要有9大块红色革命史料、9大块红色主题纪念馆、9大块红色革命遗址、3大块红色文艺作品。一幕幕革命历史场景在身边鲜活再现,无数革命前辈的足迹遍布陇南,英雄们的战斗事迹广为流传,无不力证中国共产党领导陇南人民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赴汤蹈火的革命历史。

(三)陇南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其一,陇南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甘肃省革命遗址通览》统计数据,陇南市辖区内革命遗址有75处之多,其中陇南有11个红色文化景观,占甘肃省的11.7%。其二,陇南红色旅游特色鲜明。陇南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新时代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越加凸现。陇南红色旅游与陇南自然生态旅游、传统文化旅游有效融合,将有力推动陇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陇南人民脱贫致富。以“红色旅游”为主体,包含红色文化相关出版物、影视作品、纪念品等内容的陇南文旅产业,目前已成为陇南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四)陇南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优良传统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在陇南大地上,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故事、每一个革命事件都承载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品质、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敢于担当等等。老一辈革命家们这些优良的革命传统,一方面是对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残酷的革命实践中得以锤炼。讲好陇南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感悟革命优良传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五)陇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其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是增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而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沉淀的陇南红色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厚重,从其生成可以发现,陇南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天然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教科书。

第一,陇南红色文化是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通过编辑红色教材、制作红色课件、建设红色教学基地等措施,可把陇南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真实的教学资源,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思想道德品质、核心价值观。第二,可将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与各类课程融合,在各门课程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使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第三,将陇南红色文化与实践性教学相融合,把握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问题导向”和“过程建构”,通过参观考察、躬行体验、观点分享、理论研讨、主题教育、虚拟实践等方式,让受教育者走进红色资源的深处。第四,陇南红色文化的革命遗迹、文物、故事等都是家庭教育的“活教材”,都映射着革命先辈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以陇南红色文化为家风教育载体,对孩子们进行家庭规范和为人准则的引导,深刻诠释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人生追求,既有助于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又有助于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陇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探索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陇南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陇南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课程标准有关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落实。

(一)以培养小学生“政治认同”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探索

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小学阶段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对国家主权、国家政权、治国理念、政治制度等的政治认可和心理赞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具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中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向学生有目的传输国家政策、国家制度、主流价值观念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与发展政治认同。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第三点“家乡的故事”,教师可结合“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岷县、宕昌、徽县、成县有5000多名陇南儿女参加红军,被编为西路军。在悲壮惨烈的西征路上,数千名陇南籍红军战士血洒河西走廊”。也可结合“1936年9月12日,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到达陇南礼县上坪乡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埋伏,经过惨烈激战有一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被敌人打伤双腿,由于伤势过重无法随队继续前进,栖身在石崖房里面。一开始,当地村民每天都会偷偷向受伤的战士送去粮草和食物,用以维持生命。直到第三天,村民再去的时候,发现这位战士被狼群围困,早已牺牲”的故事。讲好陇南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深刻感悟“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哪里会有我们现在平安美好的生活”,真切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第二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讲解中,结合“两当兵变及其重大意义”,讲好两当兵变精神蕴含的代表性人物习仲勋、李特生等人的革命故事,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感悟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无比坚定、对党的无限忠诚以及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第三点“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精神”的讲解中,结合“1936年9月20日,党中央到陇南哈达铺后搜集到一批报纸,通过报纸中披露的各种消息分析判断,党中央获得了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陕甘红军和根据地还存在的准确信息,毛泽东果断做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使学生认识到哈达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转折点,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理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

(二)以培养小学生“道德修养”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探索

道德教育历来是小学思政课的主要任务。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启蒙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道德修养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侧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强调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尊重自己”第二点“学会合理消费”组织学生谈谈对“由奢入俭难”的体会时,教师可以分享“1936年秋季,刘伯承和汪荣华在陇南成县结婚时,没有布置婚房,没有新添衣物,只有长征路上简单的行李和战士们的衷心祝福”,使学生感悟革命先辈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弘扬优秀家风”第一点“探寻优秀家风”讲解培育良好家风,先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习仲勋培育良好家风的杰出事迹”,介绍习仲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注重家教家风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勤俭节约,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从不搞特殊化,教育儿女保持平民本色,注重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品德;即使文革期间,习仲勋曾遭受到过很多冤屈,面对造反派的压迫与殴斗,他不仅没有记恨,事后对于那些伤害过他的人,总是报以宽容,以身示范。使学生感悟到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鞭策,更懂得优秀家风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

(三)以培养小学生“法治观念”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探索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正确的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侧重于使学生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三点“相互尊重守望相助”活动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发生的感人故事交流时,教师可以分享红军长征在哈达铺修养补给时,在实地调查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后,结合当地回汉杂居的情况,颁布的我党历史上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第一部法规《回民地区守则》。教师在讲述《回民地区守则》中“不得损坏回民经典”“不得在回民地区吃猪肉、猪油”等规定时,帮助学生理解该法规使红军的民族宗教工作有据可循,同时该法规教育红军干部士兵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更铸牢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

(四)以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探索

新时代下,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健全人格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中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情感教育、生活情趣教育。《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三点“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讲解“在崇尚人格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知识点时,教师可分享“独臂将军晏福生,两次与组织失去联系,但在革命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他克服重重困难,两度孤身千里执着寻找党组织的革命事迹”“他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到陕北找到党,找到红军。”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辈对革命信念的坚守,面对困难时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更懂得不怕困难、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以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为核心素养的内容探索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青少年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道德的沦丧,认知的扭曲,中小学生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极其不一致,学生责任感教育迫在眉睫。《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他们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责任包括道义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将责任内化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二点“环境污染大搜索”活动园谈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教师可分享“两当兵变起义部队到达太阳寺整编,炊事员做饭时把老乡的一棵小槐树砍掉当柴烧,习仲勋温和地批评他几句,并让他从山上挖一棵小槐树进行移栽”的故事,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辈损坏他人财物主动承担责任的担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

猜你喜欢
陇南课程标准红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红色是什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陇南记忆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圆梦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