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阳,杨婷婷
(上海音乐学院,1 党委宣传部;2 音乐学系,上海 200031)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一般认为,校歌是凝练学校使命责任、凝练办学特色,以培养国家民族需要人才之便利,谱写独具特色的优美词曲,于公众集会时咏唱,以传承本校独有文化,并引领社会风尚的声乐作品。校歌在形式上由短小精炼、庄重典雅、契合学校精神文化的歌词和节拍规整、刚健昂扬的曲调构成,在文化内涵上凝练了学校使命责任、办学特色,能够传承本校独有文化,并引领社会风尚。从1895 年中国现代大学诞生起,校歌便与中国高校如影随形。直至今日,中国大学歌以载道,以校歌阐述其办学特色与发展,传递着各时代的核心文化价值,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歌是一所大学呈现其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也是一所学校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歌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音乐符号来彰显校园文化意蕴与价值,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为,承载着植根历史且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具有艺术性、内化性、时代性等特点,具有文化育人的作用。本文将聚焦校歌文化育人的问题,结合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开展的有益探索进行论述,尝试探求高校校歌文化育人的方法与路径。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2]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德”放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3],可以看出校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
从校歌文化育人的发展实际来看,可以发现它常常由历史维度和文化维度交织而成。校歌记录着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学校制度、未来愿景等,是一种具有纵向历史维度的文化育人方式;如果进一步将学校从创办之初到现如今长期累积的办学理念、学术成就、人才贡献等内容呈现出来,则是一种在历史维度上构建的兼具文化维度的文化育人方式。
因此,探索校歌文化育人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高校成立的初心及办学终极目标,加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助于探析20 世纪中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现代性进程,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紧迫感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有助于丰富从学堂乐歌以来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转型的相关内容,丰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
高校校歌作为反映学校发展历程、展示办学成果、彰显大学精神的特殊文化样式,凝聚着地方史、教育史、高校史的发展进程,涵盖了学校在历史发展、科研育人、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累累硕果,是高校的音乐符号,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部高校史,在其经历初创-发展-壮大-变迁等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办学特色、学科专长、学术名师、科研成果等,往往也是国家发展史的重要构成者,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见证者,展现了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所担当的重要使命。
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于1927 年11月27日在上海创办,诞生于动荡时期,拥有前所未有之的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的使命,逐步奠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建制与学科体系。办学九十五年来,上海音乐学院恪守“和毅庄诚”的校训规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始终站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担负起引领中国专业音乐发展方向的责任,积淀了宏阔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
这种爱国情怀在《国立音乐院院歌》中得以全方位呈现,校歌由国文诗歌教授易韦斋先生作词,歌词开头的“神州大地蟠东方,沉沉数千载,典乐复职宏国光;学府植立坚中央,与民游艺声堂堂”,体现了上音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的国光。第二段“一唱一和,平尽世俗之披猖!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天下公之!永与天地寿无疆!”体现了上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神圣职责以及美好愿景,唤起学生、民众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民族觉醒的精神价值。通过校歌这一载体进一步体现了上音的办学使命,能够促进在校师生得到思想境界与道德情感的提升,对于强化师生爱国、荣校的精神力量、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校歌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能够在传唱过程中对宣传校园精神文明起到助推作用。《国立音乐院院歌》谱曲者萧友梅先生根据歌词内涵,在曲调的编写中,运用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上音厚重沉稳的历史底蕴,附点节奏增加了旋律的行进动力,表现了上音人阔步向前的姿态和昂首挺胸的精神面貌。音乐将歌词中上海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展现出来,体现了上音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优良学风。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机制,师生员工在参加以校歌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时,通过对校歌歌词与作品的深入理解,更能感同身受,使校园精神文明逐渐内化于心。
中国大学校歌从无到有,在诞生中完成从“写实”到“载道”的蜕变,在传承中实现从“载道”到“化人”的历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高校群体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校歌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和优良学风的有声代表,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国立音乐院院歌》用于上音的重大典礼、仪式等场合中,在一次次合唱中,师生员工能够在认识到高校厚重历史感的同时,感受到大学文化的先进作用,增强整体育人的效果。同时,传唱校歌能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找到自我的人生定位,做好人生规划,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中不断激励自我、创新勃发,将优良学风代代相传。
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诸多作曲家在20 世纪30—40 年代为天大、交大、同济、浙大、立信等近30 所国内知名高校创作校歌,对校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北洋大学校歌》由廖辅叔作词、萧友梅谱曲,我国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校歌》由萧友梅作曲,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国立同济大学校歌》由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我国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由应尚能作曲,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歌》由丁善德作曲,等等。时至今日,许多校歌仍在校园中传唱,对该校大学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体现研究深度,推进高校校歌文化育人路径研究,课题组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的支持下,通过问卷星的形式,面向各会员学校或师生展开问卷调查,在收集到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73 份校歌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各高校人群对校歌的重要性以及校歌的演唱场合已具有一定了解,但大多对于校内组织的校歌合唱集体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高校人群在校歌文化育人的价值及育人功能性的拓展有待进一步深化。
故本文聚焦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宣传-育人”立体化、创新性的校歌文化育人路径,为更好地挖掘新时代高校校歌文化育人价值,进一步探索“立德树人”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基于立德树人、开展思想教育实践的重要路径之一。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路径。同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上述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为十大育人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校歌元素走进通史课堂,例如在中国近代史课程中,教师提到《国立音乐院院歌》时拓展校歌相关内容,介绍校歌词作者易韦斋先生是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国文、诗词教授,他为校歌写作的歌词工整押韵、文辞古朴,不仅体现了学校在中国现代教育艰难起步阶段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而且唤起师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民族觉醒的精神意义。曲作者萧友梅先生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他曾为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国立同济大学等院校创作校歌,以此为线索展开介绍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办学理念和历史使命。
校歌元素走进专业课堂,例如作品分析课堂中分析《国立音乐院院歌》,分析萧友梅先生如何用作曲技术呈现校歌中所表达的正面积极力量。再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学习到相关校歌曲谱大都为单旋律时,会自发性地自行编配并拿到课堂分享,为后续相关校歌活动做准备。
可见,校歌元素已逐步深入课堂与自主学习中,体现了上音不断完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统筹融通,淬炼凝聚成一个整体育人的“同心圆”,校史馆老师也进一步带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校歌专题研究,挖掘出上音人为国内大学创作的近30 首校歌,通过歌谱分析、校歌创作中的上音人、专家评论等板块介绍了20 世纪30、40年代上音师生为国内大学创作的近30首校歌,形成《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校歌元素延伸融入到日常科研和社团实践中,在两年的全面准备下,2017 年11 月3 日,“留声岁月”——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系列学术活动暨第二届华东地区校史论坛”于上海音乐学院校史馆及学术厅隆重举行。
本次学术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主办,上音校史馆承办。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浙大、南大、武大、同济、华师大、川大、兰大、立信会计等全国近20 所高校约50 名校史研究专家参加。活动围绕“上音人创作的高校校歌研究”、“校歌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关系及意义”、“大学校歌与文化育人研究”三个主题展开,通过展览、学术研讨会、音乐会、文集出版的方式对主题进行了诠释和探讨,此次活动是目前所知国内高校少有的以校歌文化育人为主题开展的全国性活动。
此次活动还形成了专题音乐会和论文集,在筹备专场音乐会时,上音将校歌文化育人课设置在排演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校史馆“海尚音苑”志愿者社团筹备音乐会为例,上世纪30-40年代的校歌一般为无伴奏的分节歌,为更好地呈现舞台效果,社团老师依据社团成员的专业所长进行分工协作:艺术管理系同学参与舞台策划、作曲系同学编配钢琴伴奏、声乐歌剧系同学负责排练演出、音乐学系同学撰写新闻推送……为便于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校歌创作的背景、蕴含的精神内核,社团老师会同步带领大家一起找寻作品的背景资料、讲述校歌背后蕴含的小故事,并由此形成校歌专场音乐会的现场导聆词,加深现场观众对校歌的理解。整场活动由师生合作,边学、边做、边讲、边演,同学们在参与排演的过程中,感受前贤先辈的奋斗经历、传承学校的精神内涵,大家纷纷表示:校歌,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体现着建校理念与育人追求,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及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部分现场欣赏过校歌音乐会的同学,也申请加入了校史馆“海尚音苑”社团,表示要为学校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海音乐学院坚持“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的教学传统,立足实践、扎根舞台,不断探索校歌元素融入艺术实践、社团活动等,并不断完善校歌文化育人合作机制。
将校歌元素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是将上音的课堂教学拓展到了舞台实践的表现之一,例如 2017 年 1 月 11 日,蔡元培先生诞辰 149 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市静安公园举行,校史馆“海尚音苑”社的五名学子也现场演唱了《国立音乐院院歌》,此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与蔡元培故居合作完成,并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体现了上音立足实践、精于实践,提升整体育人效能的丰硕成果。
2017 年上音与中国早期的大学校歌系列活动进一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的支持,并辐射到长三角地区,2019 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学工部、艺术处协办,校史馆承办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暨2019年第五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延伸项目:“致敬大师,知乐育心”——上音与中国高校校歌专题交流活动,于6月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功举办。上音“致敬大师、校歌育人”的理念与浙音音乐教育系“知乐育心”的系旨十分契合,因此此次活动以音乐为媒,拓展跨校地合作,进一步拓展校歌文化育人路径。
同年9 月,“致敬大师,知乐育心”上音与中国高校校歌专题交流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再次成功举办。《安徽师范大学校歌》亦是由萧友梅先生作曲、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先生作词,可见两校的深厚友谊。此次音乐会以“校歌”为文化接触点,通过对校歌的创作背景、文化衍生的历史溯源,以舞台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以此为契机来共同缅怀、追思老一辈艺术家,并且在传承爱国之心、文化繁荣、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中贡献一份应尽的职责与力量。
通过完善校歌文化育人合作机制,使得上音与合作院校共同感受到校歌是一种代表学校的精神寄托、是师生们共有的文化符号。不断传唱弘扬校歌能够让学生对母校自豪感油然而生,是提升师生之间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校歌是大学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国立音乐院院歌》是上海音乐学院办学愿景使命的有效呈现,蕴含了建院之初上音先辈们对学院的期许。依托上音建校以来搭建的不同平台,尝试探索上音校歌文化育人新模式,深化爱国荣校教育、仪式教育。
2021 年,作为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之一,上海音乐学院开展常态化升国旗仪式活动。在学院党委宣传部牵头和党委武装部、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后勤保卫处等多部门协同下,每月由一个系部的二级党组织策划、组织实施,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例如新学期开学、建党百年、国庆72周年、九一八事变和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建校94 周年等,十二个系部轮流承办,贯穿全年,体现了上音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校荣校精神,强化使命担当。每场仪式的最后,在场师生都将这份使命和担当融入《国立音乐院院歌》的歌声里,体现了上音人在新时代传承上音“和毅庄诚”的校训精神,也表达了上音人对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热爱,对于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信心与决心。
为开展学生知校、爱校、护校教育,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进教职员工教育等活动中均以唱响国歌开始,咏唱校歌作为结束,通过“以歌育人”的形式让上音人体会到自己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为母校争光的责任感。在一次次合唱声中,上音人能够更加理解老一辈先贤们在建院之初与抗战时期的浩然正气与无私奉献的优良革命传统,以及服务国家、社会、人民的理想信念,铭记和传承中华民族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爱国、团结、奋斗精神和国际精神,提升上音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高校校歌作为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体现着建校理念与育人追求,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及对外宣传的最好载体。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抓住大学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国家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号召,发挥好校歌文化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真正承担起传承大学精神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