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柏滨丰
孩子从二年级开始,识字量突飞猛进。语文老师为了提升孩子们的识字成果,想了各种招,除了听写、摘抄、写话等,最近又鼓励大家建个“汉字医院”。我一听,汉字医院?有点意思啊。经详细询问,得知是让孩子们把平时写错的字送去医院救治。
孩子活灵活现地讲述:有同学问老师,如果以后写对了呢?老师说那就在这个字旁边写已出院;又有同学问,那要是以后又写错怎么办?老师说那就写旧病复发。
“妹妹,你这个‘王侯将相’的‘侯’又多了一笔,写成了‘问候’的‘候’。旧病复发了吧?”姐姐帮妹妹检查听写,一眼就看到了“患者”,忙拿起粉笔把“候”写在了小黑板上。妹妹不乐意地撇了撇嘴,却不得不接受现实。
根据老师的意思,我们在家也挂个小黑板建起了汉字医院。汉字医院里都是挑选出来的高频问题汉字,分为错字、别字和不规范字三种。错字的特点是无中生有,就是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比如把“染”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丸”,成为一个不存在的字;别字的特点是张冠李戴,比如把“暄”写成“喧”;不规范字,就是不符合国家公布的规范字写法,比如把“鸡蛋”简单地写成“鸡旦”。
所谓“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问题汉字,姐妹俩会及时纠错并记录。除了小黑板,姐妹俩还人手一本专门诊断问题汉字的“病历本”。通过每天记录、每周整理、每月巩固,逐渐提高观察、诊断和治疗能力,加深正确印象。
姐妹俩每诊治好“病人”,我们都会给予奖励,比如免听写一回,看动画片一场,参加零食大会一次等。纠错本就有成就感,又有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姐姐和妹妹的参与热情很高。
“10号‘挠’先生,10号‘挠’先生,请到微型整容室就诊。”
“我是‘挠’先生,我一直在抓耳挠腮,因为右脑壳多了一点,太痒了。医生你看怎么治?”
“别担心,微创小手术。”
汉字医院刚开张时,我和孩子妈妈演示了几场医患对话,姐妹俩笑得前仰后合,渐渐也养成了治病救字的习惯。比如“攀”先生因疲劳驾驶遭遇了一场车祸,腰被撞缺了一块,姐妹俩把它安排到外科就诊,往腰上接回一个“大”字。“攀”先生舒活了下筋骨,最后恢复了攀爬功能。
最常见的病患,除了“挠”“攀”一类不是少一点就是多一点,还有搭配关系紊乱的,比如“落”,把“三点水”写在“草字头”的左边而不是下面,导致上下结构的字写成了左右结构。另外,音同、音近和形近等导致的错字也不少,比如“再见”写成“在见”,“辛苦”写成“幸苦”。
还有一些疑难杂症,常见的是潦草、笔画连接不到位、结构不紧凑或零件大小不协调等,比如“辉”字写得太开,成了“光”和“军”,“舌”字太松成了“千”和“口”。
错字、别字,比较容易发现、改正。而那些不规范汉字,除了耐心、细心,还要有正确的握笔与坐姿,以及对汉字笔顺与结构的更多关注。
总之,借助汉字医院,鼓励孩子主动发现,总结汉字学习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他们丰富已有的汉字知识体系,是既科学又有趣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