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某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研究

2023-04-06 09:26钱睿哲
医学与社会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人文医学

梁 进,钱睿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上海,20003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本文通过对“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概念辨析,厘清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分析其的内在一致性和侧重点。根据此理论逻辑,上海市某医学院校按照国家对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价值引领要求,以医学人文教育为示范推进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以顶层设计保障课程思政有效落实,以示范效应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以跨学科教学队伍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实践基地加强课程思政外延建设,以特色校园文化助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初步构建了立体化的医学课程思政体系。

1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1]。无论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农医类课程思政建设总体上都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为重点内容,来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2]。可以看出课程思政重点建设内容中包含了“人文精神”,即“人文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之一。

关于“医学人文”的概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医学人文”是体现医学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医学哲学范畴。它探讨医学内在的人文性,医学研究探索人的生命规律,是以人为中心的研究领域,这就意味着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有着极大的区别,就是医学人文的本质特征。第二种认为“医学人文”是一个学科群,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医学与人文、社会关系及从人文、社会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和总结的学科。

人文是医学内在的要求,因此我们除了培养医学生知识和技能,要着重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并内化为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由此看出,医学人文教育内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应有之意,“医学人文关怀”“医者仁心”等元素就包含在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中。在实践中,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同时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渗透性。

“医学人文”作为一个学科群,有专家提出将医学人文学划分为6大类4个分支约11门课程[3],有专家主张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学的核心课程[4]。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医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丰富的医学人文内容能够激发医学生对人文的思考,也是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托,同时对推进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

因此,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思政化”,而是结合医学课程的特点和医学教育规律,以医学人文教育为依托,推进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关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各项要求,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根据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推进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跨学科队伍-实践基地-学术研究”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2.1 医学整体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

首先,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等校级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推进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建设。2017年,学校成立了人文医学中心以及5个分中心,作为研究平台开展人文医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学校和附属医院合作建设人文医学实践基地,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学校为课程之间搭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合作平台,组建跨学科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团队,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完善的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教务处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规范教材选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抓住考核评价、督导反馈等关键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学校注重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科等学科的优势和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传统,以医学人文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完善课程思政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二级学院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体系,压紧压实学院的责任,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评、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2.2人文医学课程思政建设先行示范

学校推进人文医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以1门广受欢迎的“院士大课堂”——“人文与医学”、2门“人文医学导论”、9本人文医学核心课程教材和50余门示范课为引领的人文医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内涵建设,促进课程思政育人能效提升。“人文与医学”是由多位院士讲授的网络共享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哲学、文学、法学、伦理学等角度让学生思考当今社会的医患矛盾、医保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精品在线课程,截至2020年7月累计466校次和20余万学生选修。针对医学低年级本科生开设的2门“人文医学导论”,系统性回顾中国现当代医学发展历程,特别使学生了解本校的历史发展、医学先贤以及学校对近代医学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医学院与哲学学院、法学院、社会学系等组成编写团队,出版了《医学导论》《医学哲学》《医学与历史》《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临床实践》等一套9本完整的人文医学系列教材,确保医学和人文的融合,医学人文理论和临床医疗实践的结合。教务处组织所有示范课程完成教学大纲修订,在教学目标基础上融入思政目标;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素材;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等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示范课程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操作、病例编写和讨论、教学查房等临床实践教学中;以叙事医学为突破,促进医学生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通过医患共情促进医患沟通;学校和7家附属医院联合建设的医学人文实践基地促进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人文医学课程老师注重通过医学生自己的视角来分析医学伦理、医疗纠纷等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内在反思和自我成长,并将学生对医学人文的所思所想汇编成《医学生综合素养人文医学专题报告选编》。

2.3 全面推进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建设

2.3.1 编写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学校组织相应学院编制上海市基础医学、法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挖掘提炼专业内容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全面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推进建立上海市层面医学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规范。

2.3.2 通过教案设计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立足医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通过教案设计提炼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健康素养等“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医学专业课堂讲授中,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组织编写学校首本《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选编》,包含示范课100个案例以及课程思政教案设计要点,展示课程思政在医学课程中的设计和实施。案例立足医学学科自身特点凝练思政要素,着重讲中国故事,突出大健康理念。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包括专业知识内容、思政元素、教学方法以及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知识中,并且通过案例增加了可读性,便于开展研讨式教学。编写了《课程思政“一课一案”》抗疫相关教学案例集,将抗疫资源转为育人资源,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加强医学生的医者仁心教育[5]。结合“四史”教育,组织征集“开学第一课”优秀案例,从“四史”以及校史、院系史、学科史、专业史中提炼育人元素,实现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

2.3.3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医学课程不同程度采用了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模拟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能效。例如,“基于疾病的多学科整合式课程”全部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方法,在医学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分成8-9人小组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从医之道”课程以标准化病例为基础,采用模拟诊疗和行为纠正教学,提高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将医学人文认识升华为信念,成为有“医德”的医生。

2.3.4 促进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队伍建设。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依托学校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跨学科师资队伍基础上,建立校内、校外、社会三方面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团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学教育研究、人文社科和医学等各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队伍,共同开展研讨交流和课程建设实践;建立课程思政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跨学科教师交流研讨,同心协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研究中心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立项,聚焦医学人文融入临床实践教学、医学课程思政设计和测评、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教法创新等重点、难点和教学实践课题,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成育人成效。

2.4 全方位融入式课程思政建设

2.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举办“人文医学月”活动,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举办人文医学名家大讲堂,邀请医学等领域著名专家围绕人文医学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学术报告;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案大赛,评选出优秀教案,供教师间交流学习;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性备课,教师展示如何促进医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性讲课,通过示范性课程思政课堂设计,为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此外,还举办课程思政工作坊、医学人文与课程思政研究课题交流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人文医学月”活动营造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氛围,沉淀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之间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方法的交流。

2.4.2 整合科普基地的育人能力。围绕健康中国战略,进一步利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优势开展通识教育,开设跨学科的学程课程,在本科教学中融入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理念。对外开展科普教育,注重服务社会,每年组织医学教授前往各省市重点中学进行医学科普讲座,邀请优秀高中生参观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科学馆和病理标本博物馆等形式,积极对大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讲座,传播健康观念;作为首批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2020年初疫情期间开设“新冠肺炎防控第一课”,面向全校师生和全国公众播出,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社会治理等多角度普及新冠肺炎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防护能力,课程播出当日点击量超过200万。

3 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但是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1 进一步促进医学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在医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隔离,医学人文教育一般参照西方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人文医学课程建设相对松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考量,内容缺乏交叉融合,人文医学课程与医疗实践脱节。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以医学人文教育为引领,融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人文医学课程内容的横向关联;同时保证人文医学课程纵向连贯,不仅在临床前期开设人文医学课程,还延续到临床后期教学中,建设人文医学实践基地,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临床实践中,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但是还须进一步发挥医学人文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医学人文跨学科学程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医学与人文社科、理工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促进医学教育的医教协同,加强附属医院医教研三位一体功能,使更多临床医生参与医学人文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当今医学人文教育的最新进展是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和叙事来促进医生对患者临床遭遇的理解,培养医生对专业的反思,这对于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很重要[6]。进一步以叙事医学教学为突破,在临床实习中加入医学人文实践技能、情景模拟教学模块,通过医患共情促进医患沟通,促进医学人文与实践技能进一步融合。

3.2 进一步促进医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覆盖全过程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以人文医学课程为示范引领,通过出版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指南、系列教材和案例,以及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了医学整体课程思政建设。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课程思政体系覆盖教育全过程,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而且还须进一步加强所有医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在医学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基础上,具体结合医学每门课程内容不同特点进一步设立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编写课程思政教案,凝练思政元素,设计观测点,详细说明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堂讲授中,避免相关性不大的内容生搬硬套。通过思政老师加入到医学专业老师集体备课中给予指导,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来提升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质量。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许多专业课程还是以讲授型为主,课程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比例不是很高,需要持续增加研讨式教学的课程比例,进一步促进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床旁教学、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增加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此外,电影、文学叙事和编剧等形式为当前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补充,为学生积极参与提供了机会,并作为一种很好的反思学习形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剧本编剧等补充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共情能力[7]。

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是教师如何测量医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专业课程思政对医学生的影响,有效的评估也会促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但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无法简单地量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等复杂的态度和行为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对学生的影响变化都很难测量。现今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评估也还存在很大不足,通过使用诚信、卓越、同情、利他主义、尊重、同理心和服务等关键因素框架对医学人文精神评估文献的系统回顾,发现大部分只对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进行了调查,而且大部分使用的是定量数据。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复杂框架需要多种方法、多个视角和纵向设计来加强医学人文精神评估的有效性[8]。而且因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不能只是参照国外的评估框架,应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对课程思政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使线下教学变为线上,而医学教育中道德和人文教育又特别重要,如何在医学在线课程中注重课程思政的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在线课程设计中应包括案例、触发的问题和自学文献等在线资料,引导学生在线上积极讨论互动[9]。医学在线课程的发展还须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共享案例库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合作编写在线教学案例并推进开放共享,避免不同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重复编写案例,同时也提高课程思政案例编写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提高网上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10]。

3.3 进一步促进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跨学科师资团队教学融合

医学课程思政本质上说也是跨学科教学,可以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人文社科教师、医学专业教师等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编写教材、设计课程和教授课程,整合课程思政各元素、观点、概念或者理论,用来提高课程思政设计专业性和育人效果。

上海市某医学院校通过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立校内、校外、社会三方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团队,但是管理体制机制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学科为单位的院系组织机构导致学院之间合作较少,可以成立专门的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相应教学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通过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将教学和研究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协同开发和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设计和教学的人员绩效,同时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育人效果有显著影响,需要开展多维度、分层次、点面结合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首先,开展多维度培训,运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人文医学中心的资源和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专业和思政相结合的多维度培训,全面推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其次,开展分层次培训,根据教师的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领域进行分类培训,来自思政和人文社科等领域的师资根据需要开展医学知识培训,医学学科的师资根据需要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思政”等培训。这些培训不是割裂的,一方面可以是来自不同学科教学团队围绕同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开展医学专业和思政课教师讲座和培训,邀请其他教学团队教师代表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打造一支完善的课程思政跨学科师资团队。开展点面结合的课程思政师资培训,针对所有开课教师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这是师资准入的第一堂课,同时开展课程思政基础性培训,这些培训是强制性的。强制性的培训通过后,针对目标教师进行需求评估,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借助各个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开展个别化、特色化的培训。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人文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医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