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梦婕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正大国际小学,重庆 400020)
德育是育人之魂。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就数学学科教学而言,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教育者通过传播数学知识、阐释数学理念、激发数学活力、弘扬数学价值等深度协同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乃至理性精神。通常而言,深度教学强调通过特定的教学方式使教育对象在识记并理解知识与信息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与逻辑体系,从而拥有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技能。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基于深度教学理念提炼数学德育内容,探索数学德育方法,发挥数学德育效力。一条有效的途径在于利用植根于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
究其实质而言,教育本是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其中贯穿知识讲授、能力塑造、价值引导等诸多环节。数学学科的教学亦是如此,课程思政以其独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其中依然大有可为。数学学科的思政融入需要教师依托现有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找准教学抓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此之中,深度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其为教师灌注主流价值观念、加强情感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合当前主要研究成果来看,深度学习可以定义为有效获得包含品格、公民意识、协作、沟通、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在内的六大全球化能力的整体过程。“这些能力囊括了同情心、同理心、社会情感学习、创业精神和在复杂的世界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技能。”[2]我们今天讨论深度学习,就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准备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推动他们的思维、生活乃至世界向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当前多元的世界与丰富的文化已然对学生群体提出了相比以往更高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学生群体必须依靠深度学习的系统方式才能做到从标准化和强调内容记忆的价值取向,转移到创造和应用崭新且强大的知识和能力取向,从而为今后适应社会的学习、创造、行动和成功做好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这为思政理念有机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目标导向,更为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全面融入大中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指引,即立足新时代,全方位、多角度施行智育与德育,将学生培养、塑造为关心社会、富有时代担当的全面人才。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引导将为今后对其进行全面培育提供有利条件。为此,教师必须设法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小学教育阶段,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与人生态度。课程思政在小学阶段的展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唯有基于系统思维方式,科学设计引导,统筹各方资源,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数学课程教学若要达到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要求,在培养目标上就一定要深刻聚焦“育人”环节,在传授数学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递思想、弘扬正气、传播时代正能量。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自身首先是传递思想的有效载体。基于此,课程教师在依托教学工作构筑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告知学生相关定理、公理、定义等来源的深刻背景与内涵的丰富道理,并揭示出其对我们的人生与社会而言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就显得尤为关键。事实上,作为自然学科的数学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原理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规律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精华非但可能,而且实属必要。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中饱含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吸取其中精华,调集力量,发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作用,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主动肩负的使命与职责。
数学层面的德育工作,不仅应立足应然向度为学生揭示应当为何,而且应植根现实向度充分引领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领会国家历史人文风貌,形成强有力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引导学生学习丰富数学知识的同时,以多元的传统历史文化观念,促使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国家观念,了解国家的数学义理发展过程,“让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数学研究成果感到自豪”[4]。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与课程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这一根本指南,设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理念贯穿课堂知识讲授之中,通过组织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种子埋入学生内心,将数学的科学思想方法引入学生头脑,将对思想政治素养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学生情感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传播与培养,而且应始终着眼未来,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真正让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内涵散发出独到的教学魅力,让数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每一名同学。
作为世界上存续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形式,汉字是世界现存独一无二的自源文字。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构形与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存在紧密的互证关联。目前,人们往往倾向于用汉字的字形演化来考证其字义流变,从而阐释其中深刻的社会历史含义,这一方法同样应被灵活运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概念介绍环节,教师不妨通过多样的方式将概念的历史源流以汉字的字形流变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其通过数形结合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从中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汉字流变考证方法时,一定要做到有所依据,如此才能保证知识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人物故事及其特有的历史叙事往往成为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因此,将先进历史人物的思想、事迹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独到的叙事形式生动呈现给学生无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据统计,讲述包含数学知识的人物故事多达25例,占比达到34%。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其中编入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最早精确得出圆周率的故事。通过对这一故事的了解,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外,同类型的经典故事还有古代数学家刘徽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田忌赛马、张邱建求解“鸡兔同笼”问题等。这些故事不仅直观呈现了古人令人叹服的数学思维,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把握数学文化传承的独特要求及其丰富内涵。
目前在用最新版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共计12册,据统计,“共有中华传统文化题材75例,其中,人物故事25例、艺术文化遗产30例、科学技术文化11例、风俗节日文化5例、传统思想文化4例”[5]。其中,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你知道吗?”“插图、例题及课后练习题”等板块中。在教材所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多达40%的教学案例集中呈现出我国建筑艺术、手工业技艺等不同文化遗产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一方面承载着科学性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深刻反映了数学文化的艺术之美。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面积”一课中,以中国古典门窗、建筑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阐释,为学生认识相关方面数学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教学通道。除此而外,数学的艺术性在教材中还一一彰显于折扇、灯笼、窗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之中,教材已成为展示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
民族精神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理想信念的精神内核,更是我们得以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支撑。其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思想源泉。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围绕民族精神展开选取的教学题材约占比5%。其中,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一课为例,其教学内容脱胎于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先进事迹,折射出中国科技事业日益腾飞的伟大时代背景。此外,教材中还选用了记录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与联合国旗伟大时刻的图片以及我国奥运健儿在伦敦奥运会上一展英姿的精彩画面,使民族精神全面地融入数学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的认知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数学是人类智慧得以传承的思想载体,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立足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细致加工,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数学课堂的过程中,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领会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另一方面,使中华数学文明得以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赓续血脉。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实践环节中注重融入文化育人的因素。其中,加强课前相关内容的预习和课后有关内容的复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因素的理解,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度。为此,教师不妨采取此类做法:在开课之前,以承载知识内容的传统文化小故事作为铺垫,通过形象梳理知识点的历史沿革,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就课后知识内容的渗透而言,应紧扣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针对性布置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把握。例如,在五年级上期教授“简易方程”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微课视频与课件等,为学生补充展示古人如何在解决相应问题时引入方程思维,增强学生的情境代入感。与之相应,在课后,教师不妨尝试加入文言文表述的题目,使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6]。
进一步而言,教师还需注重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育人路径中突出实践育人的作用,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满情趣、联结生活的数学体验”[7]。事实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小关系、多少关系、队列问题、比较问题、方位与测量、折扣与利率,均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突出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数学情境与实践背景的揭示。这就造成原本生动的数学知识在学生手中变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应当设法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空间,以此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相应契机。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在文化层面深刻揭示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模型生活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促使小学数学学习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全力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思想联系,善于从文化的视角全面审视数学知识的内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发挥立德树人的实效。这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灌注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更是以优秀传统美德为依据巩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力途径。面对小学生,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力图达到数学知识教授效果的前提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共享意识,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和谐”的重要体现。为此,教师不妨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责任感”[8]。在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碰撞出思想火花、启迪自身思维空间,又能提升参与感与责任感,形成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在团队凝聚力与集体荣誉感的带动下,学生将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对传统文化中团结要素的感悟,从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材既是教授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传播数学文化、弘扬数学精神、树立数学思想的重要材料。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出发,正确把握并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乃至审美价值,有助于教师提高德育质量,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教材的理解与运用,正确认识其中独有的德育价值,并以其为实施德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深刻发挥文化育人的应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