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

2023-04-06 06:34李玟珏
西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福建红色思政

李玟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措并举用足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1],引导青年学子主动传承好红色基因、守护好红色江山。当前,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已成为全国思政教师的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福建省为例,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对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上活思政课做出有益探索。

一、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其价值

福建具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根植于福建人民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福建鲜亮的红色文化底蕴,源于在这里曾经有过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历史。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福建50多位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黄埔军校学生数十位来自福建山区子弟,他们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在八闽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期间,福建创造出一个个革命奇迹:穷乡僻壤的土地上创造出中央苏区的“模范乡”“福建的第一模范区”、开辟出一条长达数千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创造出8.6万红军中有近3万福建子弟的军史奇迹,并在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一系列恶战中建立伟大功勋。福建大地上不仅谱写了绚丽的革命历史,还诞生了光辉的革命思想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如毛泽东在上杭县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深刻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溪乡调查》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这些都构成了党的重要思想理论;孕育了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永安抗战精神等一系列宝贵革命精神。同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福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前辈,福建红色历史名人遍及党的革命工作的多个领域。如农民问题专家邓子恢、杰出军事将领叶飞、著名政论家邓拓、工人运动的先驱人物王荷波等。此外,福建红色文化事业的兴起,也是中国革命在福建发展的重要形式。如在报刊出版发行方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苏区各级党委的《红旗》《红报》,抗战时期永安的《老百姓》《改进》等;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毛泽东在闽西留下的《如梦令·元旦》《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以及瞿秋白撰写的《狱中题照》等;在教育事业方面,闽西、闽北苏区涌现出了宁化县淮阳乡第一列宁小学、闽西苏区红军学校、长汀中央看护学校等。最后,福建红色文化遗址是福建红色文化的物质承载,亦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福建红色文化遗址分布广泛,遍及全省各地,尤其集中于龙岩、三明两地,仅三明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就有353处之多。

福建红色文化是福建无数革命先辈和老区人民用鲜血铸就的,是一笔重要财富,将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涵盖了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深厚爱国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

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认知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红色文化历史不甚了解。由于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离如今的“00”后大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他们难以体会过去的艰难生活,对红色文化历史知识了解不多。此外,高职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历史的渠道非常有限,他们基本上是通过电视剧、教材和网络了解相关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走访,未能深入生活,导致其对红色文化历史的认知容易流于表面。再者,相对于红色文化历史,高职学生更喜欢网络游戏、娱乐新闻等,他们普遍对红色文化历史不感兴趣,很少会主动去学习。二是对红色文化现实意义理解不到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这对于还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因为一些负面言论和观点影响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二)红色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思政课的红色文化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实效性不足,未能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大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教学以传统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和学习特点。此外,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真研究,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其在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时,只是机械地在教学内容上附加一些红色文化,显得生硬无趣。二是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实践教育[2],不少实践教学采用的是课堂实践形式,如在一些革命文化专题教学时,主要采用组织学生观看革命红色影片,结束后在课堂分享感受的实践形式,未能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同时,虽然有些教师能顺利组织学生走访红色基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实践活动目的,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马观花,学生的获得感低。三是网络教学上,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程度普遍不高,很少建立专门的地方红色文化网站进行红色文化精神的宣传教育。即使有些教师在学习通、课堂派、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建设了相关素材,但平台利用率低、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

(三)教师运用红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不高

高职思政课教师运用红色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意识较弱。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素材来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等,导致其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不强、积极性较低。二是地方红色文化教学能力欠缺。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不重视、经费受限等原因较少参加地方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对地方红色文化了解非常有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无法吃透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无法把握教学契机。另一方面,一些思政课教师从未真正研究过在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这个问题,没能掌握讲好讲活地方红色故事的正确方式方法,红色文化教学能力较低。

三、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增强学生红色文化认知

1.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打造出浓厚的红色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在校园宣传橱窗展示红色文化图片等方式,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其次,可以在学校建立校史馆或红色纪念馆,将学校的发展史与地方革命史联系起来,通过展示革命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字、珍贵照片及视频影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再次,可以邀请本地的老战士、老干部进校园,为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分享宝贵经历,学生能在历史故事中更切身地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最后,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举办活动,如在建党100周年、建军95周年之际开展宣传活动,并组织历史知识答题、讲党史故事等,掀起红色文化教育的热潮。

2.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3]

相较于理论学习,高职学生更偏爱实践活动,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一是不断创新实践活动方式。将传统单一的认知性实践活动模式转变为包含“学习、劳动、服务、实践”多方面内容的现代综合性实践活动模式;将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文化资料展览转变为沉浸式体验,通过场景布置、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完全融入实践活动。二是不断创新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目的,做好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策划,并积极宣传和动员学生参与;活动中,活动负责人要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管,保证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活动后,要对整个活动中活动主体的行为表现、活动成效等做全面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及时作出活动总结和反思。

3.开发红色文化选修课程

福建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福建高职院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珍贵而又独特的教学素材。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和整理福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并开设“福建红色文化大讲堂”“厦门红色文化精神概论”“福建革命史”等选修课程。开发地方红色文化选修课程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提供更多选择,发挥“大思政课”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对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帮助其深入领会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解决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认识不深的现实问题。同时,还能将福建本土的革命斗争历史、红色历史名人、红色文化遗址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凸显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创新红色文化教学形式

1.利用课堂主渠道,让红色教育“火”起来

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渠道,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讲好红色故事,可以使思政课堂更为鲜活、生动。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思政教师应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将典型的红色文化融入教学,提升课堂魅力,实现教学目的。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永安抗战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人荟萃、以笔抗日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讲解闽西南传播马列主义第一人李觉民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革命英雄人物身上坚持真理的精神。思政课中融入这些地方鲜活的战争史实和英雄事迹,能提升课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红色文化育人效果,让红色教育在思政课堂“火”起来。

2.开发实践教学基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建立若干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4],让师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走进红色文化遗址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文物,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福建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学校所在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合作,为学生走访学习提供机会,推动实践教学常态化。如结合思政课教学要求,厦门的高职院校可以每年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厦门破狱斗争旧址、陈嘉庚纪念胜地、海沧革命烈士陵墓、中共同安县委旧址等。参观结束后,学生结合实践内容,撰写实践心得和体会,同时积极参与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让革命文物在青年学子心中“活”起来。

3.发挥网络教学功能,让红色文化“亮”起来[5]

网络是青年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重视地方红色文化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网络平台,积极打造和开辟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新阵地,将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如福建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内部网站开设“红色省情教育”或“红色文化故事展览”专栏,展示福建省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等平台开展“福建红色文化知识有奖问答”网络答题的活动,吸引广大学子积极报名参与,学生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了解更多福建红色感人故事,在网络上接受红色精神熏陶。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红色文化在学生网络生活中“亮”起来。

(三)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1.构建红色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要深入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才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抛出的疑问应对自如,才能给学生提供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师可多途径完善自身红色文化知识结构。一是研读地方红色文化书籍。阅读是人精神成长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红色书籍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知识。如福建省出版的《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福建红色文化的历史与传承》等。二是观看地方红色经典影视。红色影视以动态的形式还原革命历史,传递红色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经典影视作品感悟红色文化精髓。如《闽西:红色记忆》《红色闽东行》等。三是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福建省红色经典物质文化丰富,是教师深化红色文化认知的重要资源,如古田会议旧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2.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能力

要强化教师运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参加高质量培训学习。一是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和共享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宝贵经验,促进彼此教学能力的提升。二是参加党校组织的培训。党校拥有许多红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给教师带来比较系统、高水平的培训,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学理性。三是参加红色文化学术活动及研讨会。在这些会议上,教师有机会与同行专家学者一起讨论研究红色文化最新理论成果,能帮助教师拓宽红色文化研究视野、拓展红色文化知识广度。

3.把握红色文化教学契机

教学契机是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注重教学语言的创造性转化,使教学内容真正能打动学生,实现情感共鸣。把握红色文化教学契机,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及其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实质,寻找到红色文化教学切入点,并在实施教学内容时搞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时机,有效开展教学。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群众路线”这一知识点,可以抓住学生都关注的疫情这一契机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对比“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学生能对“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第一位”感同身受、深表认同,从而加强对毛泽东“群众路线”这一活的灵魂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福建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那个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