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舸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要清晰认识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经济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问题不容小觑,因此,如何高效发展农村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苦心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合理利用金融力量,全面加强农村建设,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稳步实现农村城市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政府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主导力量,要持续坚持政策先行,引导推动不同维度的金融支持,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支持,将农村金融服务纳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开发性金融等政策性银行业务,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服务落实农业农村稳步发展要求。二是推动商业性金融合作,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私营金融机构有序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明确不同金融主体的主要服务对象,实现金融服务的差异化和科学化。三是强化农村金融监管,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作用,整体监控农村金融支持情况,有效防控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
注重从中小微农村企业和农户基本需求出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深化改革,切实发挥普惠金融积极作用。一是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力度,增加小额贷选择空间,减少小额贷限制门槛,进一步让广大农民享有选择农业信贷的机会。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农资金融化运转,强化产权担保与信贷业务联动,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本市场融资成效。
牢固树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理念,通过金融理念创新和产品创新,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引入多元化金融服务,选择“保险+期货”等金融模式,将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有效衔接,通过金融杠杆调节作用,在金融支持中化解发展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切实提高现代农业风险管理能力。二是创新金融工具应用,紧贴农业农村实际,围绕“两权”抵押推出涉农金融产品,开展特色金融服务试点,引导资金流入“三农”领域,增加农村经济建设资金来源。
一是农村金融风险分担管理政策不够完善,各类风险分担手段选择面较少,保障广度和深度不够,规模化经营风险管理不够扎实,整体风险转移和资金保障能力欠佳。二是农村交易体系管理政策不够健全,目前农村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服务体系尚未达到最优状态,配套管理政策不够到位,农地、农房、林权等抵押贷款推动效率较低,制约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依然存在。三是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不够有效,农业保险仍存在“三低三高”问题,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一是承贷主体实力偏弱,大部分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市场发展空间较小,部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步较晚、实力偏弱,且生产设施设备多为农业生产专用型,较难实现抵押或可押贷款额度有限,整体金融变现能力较差。二是农业保险环境不优,目前,农业保险整体呈现覆盖率低、承保险种少、保障能力差、限制条件多的特点,普通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参保意识也不够强,形成农户保险保障与经营权抵押贷款无法匹配的矛盾现状,整体保障实效未达预期。
一是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产品类别和形式还不够全面,甚至个别小型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还存在着期限短、品种少、额度低、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不相匹配的问题,产品基本情况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高效推进的整体要求。二是产品针对性创新较少,农业农民的天然弱质性和涉农金融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高风险,因此,较常规金融产品而言,农村金融产品势必需有一定针对性和差异性,方可最大化发挥作用,然而大型金融机构产品开发权大多集中在总行,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的分支机构在产品自主性创新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导致农村金融产品针对性创新较少,支持效率有待提升。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要注重加强战略统筹和顶层设计,坚持输血与造血、救急与谋远、治标与治本、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四项原则,统筹构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推进体系,确定总体工作任务,以优惠扶持、整合支持、评价引导等方式,积极带动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各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优惠扶持制度,积极寻找金融机构扶持农村振兴发展的新重点,稳步完成2050 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发展全面任务。在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围绕总体战略安排,明确各时间点阶段性要求,确保金融投入乡村力度不断加强,金融总量持续增加。在政策支持方面,要明确乡村振兴的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明确当地中小型公司的职责,在本地建立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在综合业务方面,要指导地方商业银行作好农村经济振兴规划建设中的“顶梁柱”,加大对支持农业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多投入打基础、有利长远发展的基建贷款;其中大型银行要成为领头羊,支持乡村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县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地方中小型企业要做好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支持家庭农场、种植等新型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考核激励层面,以乡村金融振兴的覆盖面、便利性、可得性及贷款数量、贷款增幅为确定性指标进行考核,切实发挥考核工作“指挥棒”的作用。
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关键点在于发展涉农资本市场,因此,不断完善现代农村发展产业化经营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运转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放,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对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意义重大。一是要发挥主要金融机构作用,积极建设村镇银行、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引进新兴金融业态组织落户县城,逐步建立线上金融供需服务平台,引导农村金融供需的线上交易,提高金融机构与农民、企业、合作社对接的深入性与有效性,并借力金融机构在争取财政定向补贴、抵押担保贷款和落实奖补政策方面的丰富经验,高效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扩展金融服务功能,立足现有农村产业经济链,研发新型涉农金融服务产品,强化金融供给能力,同时鼓励具有一定金融风险承受力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优先试行新型金融工具,强化先行者的示范作用,并结合本地金融服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化技术在涉农金融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有效防控农村金融市场在开放扩张中的风险问题。
健全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能为高质效的金融支持奠定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夯实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重点是推动建设县级信贷担保机构,积极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征信服务,推动农村金融资本正常运转,同时发挥农村物权融资服务公司主体作用,优化物资融资信息系统,提高农村物权融资登记、评估与监管效能。二是要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动态采集机制,加强村镇金融服务网络建设,采用现代化手段对农村宅基地、耕地、农机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归整现有区域物流、电商等服务信息,促进农村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有效形成“三农”信用信息大数据库,全面为金融机构提供基础性信息,督促强化农村主体金融信用意识。三是要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构建省市县三级产权登记协作体系,加强信息归集平台建设,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适时在县、乡、村设立代办站点,实现农村产权交易线上线下统筹推动,将农村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链接,以健全的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农村金融长远发展。
为针对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金融服务产品与区域农业发展契合度,需要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助力最大化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作用。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区域性发展调研,基于各地区主要农业产品、农业项目、金融服务等基本情况,结合国家金融政策、外部形势变化等综合背景,全面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金融需求,并适当优化和及时创新推出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切实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及时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变化趋势,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经济链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已逐步从小额化向规模化转变,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变革,传统的“一对一”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机构要及时认清变化,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后续流通营销渠道当中的融资需求为切入点,打造出符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新金融服务体系,并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产业、不同规模完善信贷支持方案,以差异化、规模化的服务推动农村金融产品的链式化发展应用,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绿色金融服务导向政策应当贯彻于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一是要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对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引领、制约和杠杆功能,传统金融机构要密切围绕乡村绿色农产品、低碳发展的经营宗旨,通过采用利率等现代金融服务手段带动农业产品从单一的寻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转型,并通过强化农业环保绿色贷款投放,有效扶持循环经济农业技术、绿色生态种养殖业、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业进一步壮大规模,以实现乡村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的金融服务需要。二是要健全绿色农产品信用投放体系,并建立相应的信贷政策制度,在绿色农业金融技术研究方面争取重大突破,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农产品特色竞争力商标质押融资试点,逐步形成覆盖国家现代农业科学示范园、农村循环发展种养殖龙头企业的“绿色贷款通道”,以促进农村绿色农业金融业务从小到大、由点向面的高速发展。三是要充分运用农业农村的传统资源优势,借助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村人文等资源,以政府信贷手段重点扶持各类农村旅游观光、农民养老康复、农业电子商务等集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和休闲农业体验为一身的乡村新产品新业态建设,推进农耕、森林与观光、教育、人文、健康等领域深入融合发展,以实现乡村环境变美、农村文明升级、产业升级。
聚焦农业农村这个特殊主体,要始终将普惠金融理念深度融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全链条。一是要拓展农业金融规模,进一步加强在财税、金融服务、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整合统筹协同,建立健全以激励投入为主导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村镇商业银行、农村融资性贷款企业、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并适当采取直接转贷和融资等方式,以适当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促进农村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可持续、竞争合理、高风险控制的现代农业普惠金融机构。二是要发挥金融支持“放大器”作用,依托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围绕产业经济、旅游经济、电商经济、生态经济、易地搬迁等项目,打造可普适、可复制的的金融支持模式,切实提升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匹配水平,持续提高金融支持的效能与品质。三是要提升普惠金融应用成效,围绕“信用与农村发展”、“信用与农村生活”等主题,通过送信贷、送技术、送信息和送金融知识下乡入户等方式,深入开展乡村“信用换贷款”系列金融科普宣传活动,以形成良性的乡村信贷发展工作环境,提高广大村民现代金融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进乡村普惠型金融数字化发展模式,争取政府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振兴区域重点和薄弱环节,助力金融惠民服务打通到最后一公里,推动实现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为深化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广泛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宣介宣传。一是要注重做好对内宣介,打好农村内部“基础关”,积极宣传农村金融政策,着重介绍农村金融产品,充分讲解办理流程步骤,促进一般农户、规模农户全面了解不同类型农村金融产品特点,同时注重普及金融法律知识,阐明违规金融危害,引导农民理性使用金融工具,强化农民合法化、合规化金融意识。二是要着重做好对外宣传,借助报纸、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平台,有重点地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系列宣传,尤其是大力宣传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形成立体化、多样化、直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宣传品牌,不断引导提升农村农民对金融信贷的主动性、社会投资对农村经济的认可性和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的稳定性,全面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与前景。近年来我国虽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带动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也日益丰富,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不高、发展程度也不够均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工作中,金融机构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强化顶层设计,创新金融产品,夯实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广大农村农民的信贷需求,切实提升金融支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乡村建设日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