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振宇 王会芝(.合肥科创蜀山科学岛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1]。经修订后于2022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日益凸显。而创新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行进的,因此必须遵循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规律,加快建立容错试错机制。
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曾经在论文《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提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抽取青蒿提取物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 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2]。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意味着从无到有、开风气之先,意味着风险和挑战,有风险就可能有失败。创新需要胆识,也需要容错试错的氛围。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已经成为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当已有产能达到高点,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支撑时,唯有走出一条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道路,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才能破解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创新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逐渐从过去追赶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加快向新时代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转变。新发展阶段下,诸多创新项目无经验可循,无案例可鉴,面临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创新失败的概率也在增加。容错试错、宽容失败,能为创新创造提供滋养的热土,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动力,为创新破除阻碍的高墙。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自主创新愈发重要,完善产业链,破解“卡脖子”难题,必须要高水平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然而,自主创新同时也要面临巨大的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市场主体需要审慎考虑创新的投入产出比和成功概率,出现“不敢”创新的问题,涵养一种宽容失败、容错试错的社会心态,对于增加创新底气、厚植创新信心尤为重要。
创新创业投资,是助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既要有宽容失败的心态,又要有矢志攻坚的信心。创新创业投资必定伴随着风险,容错试错既是为创新尝试者提供精神动力保障,也是对冲风险的有力措施。当市场主体不敢去尝试原创性工作,需要鼓励将更多投资投向创新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为创新尝试者提供最大的支持和保障。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我国产业发展的过往经验表明,在科技追赶阶段,先行者的技术和经验可以被模仿,并且复制成功的案例可以规避错误的方向。当产业发展接近技术前沿,自主创新重要性愈加凸显。然而,习惯循例模仿的市场主体往往会面临“不会创新”的问题,创新实施者能否在失败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失败是模仿追赶向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考验,市场主体必然要遵循发展规律,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科技创新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要求,更要高质量推进。宽容失败、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创新能力。新时代的自主创新,是溯江而上,逆水行舟,要有容错试错的大气魄,愈是艰险愈向前,最终冲出藩篱,破解难题。
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容错试错机制,既要覆盖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又要修正创新机制。
创新过程伴随着风险,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分散风险、激励创新的必要保障,更是支持创新稳中有进的制度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新之初,就必须意识到,科技创新项目带有实验性质,每个阶段和环节都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使科技创新项目呈现出高风险性,项目失败具有不可避免性,资源配置必须有应对失败的专项预案,这有利于创新风险的明确与应对,如专项的帮扶资金,有利于创新失败后的损失补偿。除此以外,激励创新、容错试错还要弱化创新失败的不良影响,以机制促创新,用资源立保障。科技创新即使失败,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亦值得肯定,需要弱化结果失败的影响。政府主导下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既能规避创新过程的风险,又能够赋予市场主体再次创新的动能,让企业有制度、有目标、有项目、有生产要素,更有实现创新的能力。
容错试错不是对企业的一味包容,而是要建立既严肃清晰又合理限制的责任承担机制,防止“宽容”变“纵容”。在失败发生时,这样的责任承担机制意味着企业在自主创新时既要有对应责任主体必须承担后果的硬性要求,又要有着防止责任扩大化影响创新可持续性的合理限制。对于承担了探索性强、风险系数高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和团队,要有严肃清晰的制度确保他们履职尽责。科研人员的权责清晰,便于企业挖掘失败经验,从创新失败的过程中汲取新知识,总结失败教训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再次创新的信心。
对于自主创新,除了责任承担机制以外,合理规范的收益补偿更能起到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兼顾社会效益的收益补偿机制。众多创新性项目在发展初期,由于尚未成果转化,项目无收益或收益较低,这一时期资本的介入既是对项目发展的支持,也是对科研人员的成果收益分配提供保障。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除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等传统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外,越来越多地通过资本的手段来进行资源整合,创新型项目由于其成功后的高收益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为了保证科研人员创新的可持续性,在市场规律下更多地将收益向其倾斜,必须建立合理的收益补偿机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创新成果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次失败的汗水和艰苦创造,完善收益补偿机制可以让科研人员在经历失败后能更多地享有成果转化的收益。
容错试错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不仅要依靠政府在制度层面的设计,更要联合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以政府为导向,市场做推手,社会扬风尚,共创鼓励创新、容错试错的创新生态。
在容错试错的创新氛围营造上,政府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在创新项目上能够用制度来确立对创新的宽容。建立健全容错试错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强化科研计划评估监测,降低创新失败发生概率,完善项目立项评审评估及决策机制,健全科技报告制度,拓展项目原始记录信息公开的渠道,提升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与透明度,强化科研信用管理,保障创新项目的顺利研发与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过程的动态监测,用制度帮助企业在实施创新项目时,从细分市场、竞争对手、自身能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建立企业创新失败预警机制。
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无形之手,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项目发展的投资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制度干预过多,会阻碍市场活力,而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则有利于创新产业发展和繁荣。在创新的市场主体建设上,比如建设国企科技创新中心,支持多元化创新投资结构,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创新项目的风险投资,以企业为主导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市场的力量,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资环境。
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滋养,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宽容失败、容错试错的文化氛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气象才会真正到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培育创新精神,最终形成崇尚创新、容错试错的创新文化。通过建立城市的众创空间,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论坛、科普、沙龙、科技日、科技周等,对创新失败案例进行分享,既能提升社会对创新失败的宽容度,又能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创新事业中来,形成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的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容错试错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必备环节,也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必要保障。政府和企业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要允许出错,但是能否积极应对创新失败并汲取经验教训,进而持续不断地创新就更加重要,这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合力,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错试错机制,为失败赋能,为创新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