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婷 李邦模 易虎先 (.广西开放大学;.广西科技馆)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现象的记载。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和浩瀚宇宙的一门科学,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天文学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普及,对促进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天文观测活动, 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和迫切。它不仅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开阔青少年的心胸,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同时,青少年通过参加天文观测、天文制作等天文科普活动,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多次卫星发射任务和载人航天实验,实现嫦娥系列月球探测等。随着国家航空航天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技术的发展,公众接触宇宙、太空、天体等方面知识的频率升高,了解天文科学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成长、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灵活,非常适合进行天文科普教育。2021 年6 月国际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 发布的2020 年《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显示,“‘天问’探火,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位居排行榜第二名,“嫦娥五号奔月‘挖土’,满载而归”位居排行榜第九名,由此可见,天文学已然成为中国青少年最关注的科学领域之一。在青少年时期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当代天文研究现状,探寻天文研究发展的新思路,发掘天文研究发展的突破点,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国际天文新发现层出不穷,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我国天文发展迎来了机遇,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培养天文科学方面的后备人才,是天文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有助于为我国天文科学发展培育秧苗,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未来发展培养储备人才,为人类天文科学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科技馆是广西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截至2021 年底,广西全区建设并投入开放的科技馆有4 个,科普场馆总面积为119326.79 平方米,其中广西科技馆和南宁科技馆的常设展厅常设天文和航天方面的展品,临时展厅也会不定期举办关于天文或航天相关的展览。但其他地级市的科技馆在天文方面的科普资源就乏善可陈了,举办的天文科普活动寥寥可数。基层市县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科学教育场所举办天文科普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广西天文科普教育呈现科普资源短缺、科普活动欠缺倾向。以广西科技馆为例,2021 年广西科技馆用于场馆运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及大型科普展览等的预算经费为1074.26 万元,其中没有用于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专项预算,2021 年用于开展天文科普讲座和天文观察活动的经费不足8000 元。据统计,2016—2021 年广西科技馆共承办大、中型科普展览51 场,其中只有1 场是专门的天文科普展览,天文知识只是零星融入其他科普展中展出。2016—2021 年间广西科技馆依托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开展了1500 多场特色科普活动,组织广西未成年人科普演讲团的专家在全区14 个地市开展科普报告共计445 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461 场次,2017 年10 月至2021 年10月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普活动262 场等。但是,在这些科普活动和讲座中,专门围绕天文科普知识开展的不足30 场。
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但是广西各地中小学校均未开设校内天文课程。广西14 个地市的小学只是参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针对“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课程要求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简单讲解一点天文知识。广西各所高校目前也没有开设天文方面的本科教育。
项目组通过对广西14 个地市10~19 岁青少年进行分层抽样问卷调查,从青少年对天文感兴趣程度、获取天文知识途径、参与天文活动情况、对天文基础知识了解程度等方面调查了解广西青少年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现状。以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认为广西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存在天文科普资源不足、对天文科普重视不够、天文基础知识薄弱、天文知识获取渠道缺乏权威性等问题。
广西天文科普教育人力资源不足,天文科普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天文课程缺失,校外天文科普场馆稀缺,天文活动、天文讲座欠缺,天文科普活动参加人数少,导致广西青少年获取天文知识的渠道有限,无法有效获取大量天文知识,天文科普教育发展缓慢。
(1)天文科普教育人力资源不足。广西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的人员少,没有专职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天文科普工作人员由科技馆科普工作人员兼任,广西区内没有中小学校开设天文课程,一些学校开设的天文课程由科学老师或地理老师讲授,学校虽然有科技辅导员,但是对于天文科普方面的知识教授得很少,老师也缺乏天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天文科普志愿者缺乏,尚未组建天文科普志愿者队伍。
(2)天文科普教育资金投入不足。2021 年广西科技馆用于天文科普讲座和天文观察活动的经费不足8000 元,仅占全年科普活动经费的0.075%,没有天文科普活动专项经费。
(3)天文科普场馆稀缺。广西全区14 个地市,仅有4 个科技馆建成并投入开放,其中在科技馆常设天文科普展品、开展天文科普展览的只有广西科技馆和南宁科技馆2 个场馆。科普场馆本就少,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科普场馆更是缺乏。
(4)天文科普活动资源不足。2016—2021 年广西科技馆开展各类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志愿活动等科普活动共计2718 场次,专门围绕天文科普知识开展的不足30 场。广西天文科普活动存在资源不足、活动举办频率和参与面较低等问题。
(1)学校对天文科普教育不重视。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天文学和生物学,其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广西各所高校目前没有开设天文方面的本科教育,因此在全日制教学中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的学生非常少。广西区域学校内配备大型专业天文望远镜、天文教学工具、天体模型等天文科普设备的非常稀少,全区开设天文课堂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学校建有天文台,却缺乏专业人员教授天文知识和设备使用方法,多数天文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高,成了豪华摆设。学校也未配备全职的天文科普教师,青少年们在学校接收到的天文科普教育大多是由科学、物理、地理等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延伸性地讲授,讲授时间短、频率低,内容也多限于当下热门的天文现象、天文热点或航空航天资讯等,未能广泛系统地涉及天文各方面知识。
(2)家庭对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一是绝大部分家长自身对天文知识不了解,没有足够的天文知识储备,难以在家庭内对青少年进行天文科普教育。二是绝大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天文科普的重要性,对青少年的教育更多聚焦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教育上,无暇关注天文科普教育。三是开展天文科普教育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等专业设备,这类设备专业性高、价格昂贵,普通家庭花费高额款项购置设备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可能性低。四是目前城市光污染较为普遍,城市青少年观测星空需要前往较为偏僻的农村,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家庭开展天文户外活动的门槛。
(3)社会缺乏天文科普教育资源。尽管近年在国家航空航天飞速发展背景下,天文科普教育逐渐引起社会和广大家庭的关注,但是社会上关于天文科普的资源匮乏也极大地影响了天文科普教育的开展。广西目前尚未建设天文场馆,青少年没有专业的场所接触了解天文知识,社会上相关的天文社团、天文活动、天文讲座也较少,青少年接触天文知识的渠道很少,大多通过网络和电影电视了解天文知识,天文知识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发布渠道的权威性不够。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广西青少年普遍对天文抱有较高的兴趣,但是天文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他们了解天文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和电影电视,因此仅对媒体报道较多的天文现象有一定了解,而对天文知识没有太多的理解。此次调查问卷是针对广西青少年对天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的调查,调查样本中天文基础知识平均得分仅为36.76 分(满分为100 分),可见广西青少年天文基础知识了解程度非常低。青少年亟待系统地学习天文知识,掌握一个完备的天文知识框架,而不仅仅是了解平时零星看到的天文现象,加强青少年天文基础知识教学迫在眉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获取天文知识的渠道向网络、新媒体拓展。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调查样本会通过网络(62.32%)、电影电视(58.94%)和参观天文馆、科技展馆(50.73%)的途径了解天文知识,随后是通过学校天文课堂(45.69%)、天文科普展览(38.72%)和天文讲座(35.31%)获取天文知识,也有少数青少年通过天文知识比赛(25.34%)、路边天文活动(23.05%)和天文辩论(19.51%)了解天文知识。
与之相伴的问题是,这些新媒体传播的天文知识呈现出碎片化、未经权威认证的特征,以猎奇的方式吸引青少年的关注。此外,青少年主要从抖音、微视等新媒体、短视频App 了解天文知识,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大多不是专业科普人员,对天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发布的视频中天文知识的真实性、权威性存疑,青少年通过这种途径获取天文知识,难以确保真实性,更难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体系。
要明确科协在天文科普中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联络协调教育部门、科研机构、科技厅、科技馆、民间科普组织成立天文科普教育联盟,发挥现有天文科普资源作用,统筹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开展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
(1)建议适度增加对天文科普经费的投入,加强全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广西14 个地市仅有4个科技馆,科普场馆资源稀缺,政府要加大对全区科普场馆建设的经费投入,争取每个地市都有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教育。有条件建设天文馆的地市争取建设天文馆,没有条件建设天文馆的地市可以在原有科普场馆基础上升级,增设天文科普展区、天文科普设施,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天文科普讲座,为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天文科普阵地。
(2)建议优化资金使用途径。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广西天文馆,明确资金使用明细。目前广西尚未建成天文馆,缺乏常年为青少年提供天文科普教育的专业天文科普场馆,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天文馆,建设广西天文科普阵地。吸收社会公益基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及广泛投入,以摆脱天文科普资金不足的困境。科学利用资金购置天文科普设备、组织天文科普活动、开展天文科普宣传,扩大天文在广西的影响力,在全区营造良好的天文科普氛围。
天文科普队伍建设是天文科普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天文科普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天文科普专业队伍和天文科普志愿者队伍两个群体进行。目前广西只有一家民营的天文观测爱好者组织,没有天文方面的专业协会和官方组织。
(1)建立一支由科技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的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科技辅导员组成的天文科普专职队伍。一方面在政策上加强对专职队伍的帮扶,为专职天文科普人员提供职业规划、职称评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稳定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专职科普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天文科普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专业能力测评制度,促进专职天文科普人员提高科普能力和水平。
(2)建立一支由社会各界天文爱好者、天文社团成员、科普志愿者和返聘退休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天文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天文科普志愿者档案,组织专业天文科普工作人员针对志愿者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提升天文科普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天文科普志愿者配合专职天文科普人员开展天文科普图片展、天文知识讲座、天文观测、路边天文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天文科普活动。
青少年获取天文知识的主要渠道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科普场馆活动,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通力协作,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天文科普教育环境。首先,中小学可酌情将天文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到教学之中。其次,家长可购买一些天文科普书籍,把天文书籍列入青少年课外阅读书单,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自行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把天文活动作为家庭活动内容之一,带领、引导青少年学习了解天文知识。第三,科普场馆加大力度举办天文科普展览、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天文科普讲座等。此外,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要注重突出天文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学校和科普场馆可根据广西地域和民族文化特点组织开展具有实践性的天文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天文科普活动的兴趣,提升天文科普活动的趣味性。
(1)传统模式和新兴技术协作,建立天文科普传播权威渠道。充分利用科技馆、天文馆等科普场所的资源开展天文科普讲座、天文科普巡展、天文观测等传统天文科普活动,同时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契机,依托科技馆、天文馆、科协、科技厅或科研机构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抖音、直播软件等新媒体普及天文知识,以官方科普机构为运营主体拍摄、制作、发布天文科普短视频,确保天文科普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
(2)建议整合资源,创建官方权威天文科普网络平台。整合科协、科技厅、科技馆、高校、科研机构现有的天文科普资源,将各机构的科普网站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网络平台上展示出来,综合各科普网站已有的优势,创造一个集各方优势于一体的天文科普门户网站,为青少年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天文科普学习平台。[本文系广西科协2021 年度调查研究课题“广西青少年天文科普现状与对策”(项目编号: 桂科协〔2021〕B-08)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