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培(安徽理工大学)
当前淮南市经济发展正处于稳中有升、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也面临着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面对诸多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影响,如何化危为机、激活潜能,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超常的举措,推动淮南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成为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
一是机遇抓得不牢,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2010 年以来,合肥都市圈加快建设,但是合淮工业走廊实质性进展不多。2018 年以来,淮南市与合肥市的合作项目仅占全市项目总数的17%、投资额占全市项目投资总额的13%。淮南市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2022 年1—6 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5.3%,居全省第8 位;累计增速-1.0%,居全省第14 位。工业项目整体质量不高,投资额偏小,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总体偏少。
二是后劲不足,煤电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仍待突破。淮南市煤炭资源储备约500 亿吨、煤层气储量5928 亿立方米,目前煤炭储量还能开采240 年。2022年1—6 月,淮南市煤电行业增加值增长1.4%。煤电产业依然举足轻重,仍是淮南市经济不可撼动的基本盘。
三是转型迟缓,新经济发展还不够快。“十三五”以来,淮南市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基本没变,2016 年为28.3%,2021 年为28.5%;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从2016 年的10%降至2021年的9.3%。2022 年1—6 月,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2%,居全省第16 位;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4.3%,居全省第14 位。新技术、新市场、新产品、新业态占比较小,层次不高。
四是招引项目不够,营商环境还存在差距。淮南市招引项目数量少、个头小,2022 年以来新签约的10亿元以上项目仅有8 个,50 亿元以上项目只有3 个,缺乏百亿元大项目。淮南市虽然制定了一些惠企政策,但是各项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部门间协同配合还不够紧密,影响了企业的获得感。对比部分地区,政策优惠力度不够明显。
一要“上争”,抓政策。淮南市要谋求基于自身特殊环境条件可能享有的独特支持政策,如积极申请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面子”重要,“里子”更重要。对于淮南市这样一个资源、环境、产业等各方面没有太大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型、资源型城市,唯有在政策层面获得一定的比较优势,方能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青睐。建议淮南市成立专班,精挑各领域专业人员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将具体政策与淮南市市情、产业导向紧密结合,在不违反法规政策规定要求的基础上,全力争取一些特惠政策支持和产业资金扶持,最大限度地营造政策“洼地”和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的“小环境”,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二要“扬长”,抓机遇。淮南市在认识自身差距不足的同时,更要看到自身的潜力优势所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和产业培育,淮南市在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煤化工、大数据、机械装备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积极成效,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淮南市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覆盖以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闵行淮南城市结对帮扶等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首位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融入中主动作为、彰显特色,努力实现等高对接、错位发展。要结合淮南市“五大攻坚行动”“四化同步”,充分发挥与合肥市地域相近、人缘相亲的先天优势,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建设成功经验,复制蜀山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模式,主动承接合肥市产业转移和延伸辐射,紧盯中央财政专项投资、地方债券等谋划一批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与省会主导产业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上下游产业,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促并进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要“挖潜”,强后劲。要辩证地看待煤电传统产业,深刻认识到“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初级产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消费仍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煤电是淮南发展的基本盘”这一战略判断和市情实际。淮南市要在做好能源安全保供的基础上,支持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精深加工产业,全力打造百亿级煤化工产业、千亿级煤电化气全产业链。要进一步放大资源产业优势,积极构建以现有煤电机组为核心,以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为主导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供应新模式。要大力发展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和煤系固废利用,特别是煤研石、粉煤灰综合回收利用产业。统筹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生态休闲游产业,挖潜增效、变废为宝,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促强”,抓转型。坚持以产业转型为抓手,以新型煤电化和大数据、现代装备制造、固废利用为重点,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立足淮南市丰厚的煤电固废资源,积极引进世界和国内固废利用领域技术先进的知名实力企业,开展产业开发合作,实现潜在存量资源的二次利用,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电附属配套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提升,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煤电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煤机装备制造、非开挖顶管掘进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及其延伸产业,推动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争创国家级煤化工园区,引导企业、技术、人才等向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实现淮南煤由黑到白、由燃料到原料的革命性转变。要充分发挥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作用,发挥投资牵引拉动作用和招商引资的支撑作用,立足长三角区域、合肥都市圈发展分工,强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强力推动实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 年)》,依托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产业基地,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大煤大电”,助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五要“培优”,促提升。围绕“专精特新”,培育发展壮大潜在的优质企业和优势产业。要坚持以“研发一流技术、制造一流产品、培育一流企业家、实施一流管理”为目标,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建议推动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工程,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细分市场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壮大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小巨人”。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网络化、智慧化企业服务平台,推进服务平台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统筹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领军企业家、高管的培训工作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本土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核心增长极,走出“不唯煤”的产业发展路子,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