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附属小学 焦育新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出,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多学科融合,学生学习力、创造力的提升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形成个性化认知, 可以获得鲜活的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多学科融合搭建了广阔平台,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对课程改革具有推动作用,也能更好地辐射到多学科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个性”“实现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等多种新理念,也就是说“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把学生自主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展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实现全面发展。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实施。
1.激发兴趣,设计可行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应挖掘活动内涵,以学生的兴趣为引领, 开展富有创新性的活动,如本地特色研学活动、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等。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调研和分析现状,引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活动方案,并不断揣摩和修改,形成适应本班学生特点的可行性方案。教师结合具体方案进行实地考察,针对每一次活动目标创设环境,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当引导者。
我们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开展了职业体验活动,扩展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巧设岗位,采取自主管理
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岗位”。岗位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选择,从而形成竞岗、找岗、创岗的良好氛围。教师设计岗位并完成记录表,由小组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程记录, 同时设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具有特色、 融入方法指导的活动,才能够发挥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如走进博物馆的活动,学生可以选择探究主题,通过“城摞城”3D 体验、乐高玩具拼搭等形式体验对开封古城的“复原”过程。 教师要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
教师在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自主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和家长过多参与,不利于学生自主成长。
3.摸索方法,总结实践经验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在选择研究主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自主显童趣、自主促经验、自主出创新的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课余时间多,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往往更便于组织深度活动。
如教师带领学生到开封奇瑞汽车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之前,教师指导学生查找与汽车有关的资料。 学生登录央视网和学习强国的网站搜索资料进行整理,在小组中进行交流,选择探究内容。 活动结束后,各小组通过思维导图、框架图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汇报总结。 我们依托开封“城摞城”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研学旅行,从开封古城墙的土质入手,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从古城墙“城摞城”了解到州桥遗址“桥摞桥”,再了解到“路摞路”。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确定讨论主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探究古城的“前世今生”。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舞台,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土样”带进实验室,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古发现,收获颇丰。
4.凝练经验,引领素养提升
凝练学习经验实际上就是自省。 自省是个体的自我反省、 体验和观察的行为, 并最终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思想观念,创建出全面的知识结构、工作及生活现状的审查和最终评价。 一个人若没有自省能力,势必无法获取良好的发展。对于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一定要学会引领学生进行全面回顾, 通过设计问卷、撰写反思的方法,对每一次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 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凝练方法,不断提升能力。
如在带领学生开展“探寻黄河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黄河文化了解不多,教师可带领学生先从黄河安澜石入手,在对开封河道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对母亲河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在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价值的认知, 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课题组以黄河文化教育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关注和记录活动过程, 不断总结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经验,并进行全面展示和深入反思。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多学科相融合。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自主管理的经验在学校及相关区域内推广,共同开展研究活动,优化活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