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历史教育价值

2023-04-06 01:33张诺韩翔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316002
名作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分层

⊙张诺 韩翔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2]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演变与传承影响至今。孔子践行“有教无类”思想,开办私学,扩大受教育的对象,把原本属于贵族的教育机会开放给大众,并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据弟子不同的特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包含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有利于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能够对当今的历史教育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一、孔子与“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源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有教无类”,将其作为举办私学的指导思想。个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与其个人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 年,逝世于公元前479 年,其时正处在我国春秋末期,社会正经历大动荡、大变革。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周王室对于诸侯国的掌控力下降,各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互相征战吞并,致使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大量贵族落魄、流亡,宫廷贵族掌握的教育资源也逐渐流落到民间,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带着文化典籍在民间聚众讲学并以此来谋生,这为“有教无类”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周王朝时期的“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促进了官学向私学的转变。孔子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原则,扩大受教育对象,打破“礼不下庶人”的局面。

从孔子的人生经历来看,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三岁丧夫、十七岁丧母,家境贫寒,孔子曾言:“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孔子早年的生活经历使其接触到大量的平民百姓,也为孔子“仁爱”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孔子出生的鲁国进行社会变革的时间较早,公元前594 年实行“初税亩”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并一律取税,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增加国家财政税收,鲁国还算比较富足。鲁国的都城曲阜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孔子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加上他聪明刻苦、勤奋好学,成就了他的渊博学识,孔子的人生经历与所处的生活环境都为他后期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还离不开孔子对于受教育者的认识,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亦曾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除了那些极少数“上智”与“下愚”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天赋都大致相同;之所以“习相远”,是由于后天教育的不同,人具有可塑性,所以需要教育。同时,人的自然天性大致相近,所以才可以“有教无类”,向每个个体提供教育;人的自然天性并不完全相同,隐藏着还需要“因材施教”的含义。

二、“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

从古至今,对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内涵的理解始终没有定论,这一方面体现出“有教无类”在孔子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一思想指导实践的现实价值。经学家最早解释“有教无类”内涵的是东汉的马融,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即人无固定不变的善恶之分,关键是受到的教育的内容。南梁皇侃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写道:“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大意为不论贵贱德鄙的种类差别,只要求学了,则一概教诲之。以上主要是把“类”解释为种类的意思,关于“类”的争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类”在古义中还有族类的意思,即宗族、部族。无论是哪种“类”的阐释,“有教无类”都含有“实行教育应当不分类别”的含义,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国界差异,含有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有教无类”方针充分反映在孔子的收徒办学过程中,孔子的学生打破国别的界限,他们来自鲁、晋、宋等不同国度;也打破贫富贵贱差异,例如有出身贵族的曹恤,也有居于陋巷的颜回。孔子对于教育对象并不是没有任何要求的,例如奴隶、女子等不包括在内,“上智与下愚”是不可教的。当然我们不能“以今非古”,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学,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冲击统治阶级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发展当时的平民教育,也有力推动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对“有教无类”的理解离不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仁”是孔子推崇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合称,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论语·颜渊》中写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大致可以分为孝悌与泛爱众,孝悌主要侧重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相亲相爱,例如父母、兄弟;泛爱众则是将“仁”从家庭关系推广到更广大的社会关系中去,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就将受教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这是教育上的“泛爱众。”除了教育对象的不分类之外,“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也要针对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孔子以“有教无类”为教学手段来发扬“仁”的理念,他对不同的弟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向君子的方向迈进。例如《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不同的特性指导他们听到正确主张后应该采取的措施,即孔子鼓励做事缩手缩脚的冉有积极行动,劝导平时好勇过人的子路谦退慎重。王世巍从教育结果的角度阐释“有教无类”是强调它注重德育的结果,以追求培养人的完满人格,或者说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结合时代背景与孔子政治理想内容发现孔子希望培养君子参与政治去改变礼崩乐坏的社会。

受先秦史料的欠缺以及研究主体的角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很难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盖棺定论。如果一味去考究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的确切含义,难免会忽视历史带来的借古鉴今的现实意义。在研究继承古人伟大思想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践行其优秀精华部分并将其发扬光大。

三、“有教无类”思想的当代历史教育价值

文史教育自古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学习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我们要重视研究历史,以史为鉴,以便把握现在,更好走向未来。当今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与空间跨越度大,学科知识素材丰富多彩,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的发展,也培养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归根到底,中学历史教育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教无类”思想强调公平、友爱地对待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并且因材施教地引导,从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独立人格。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深入借鉴“有教无类”思想,以期让每个孩子都有所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在教育对象上践行“有教无类”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不分国界、贵贱、德鄙收徒,这是朴素教育公平思想的来源与实践。从一线历史教师角度出发,在现今的教育对象上践行“有教无类”思想启示我们的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同的学生家庭状况、身心发展与智力水平都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漫画书籍等材料中形成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基础,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其他人更为优异,老师容易青睐偏袒表现好的学生。而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或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统一的成绩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一些成绩落后生长期收到负面的信息与评价,成绩一般的学生得不到恰当的鼓励,反映在教师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教师对厌学敷衍的学生缺乏耐心与关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责,必须谨遵自己的职业道德,借鉴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不同智力水平、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成绩表现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在“仁”整体思想统摄下的“有教无类”体现的是“泛爱众”的仁学思想,《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后世儒者把孔孟的泛爱众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儒家的“博爱”,从爱亲到爱人到爱众,在血缘亲情基础上把爱扩展开来。中学师生交往是情感互动的过程,除了一视同仁、耐心引导学生之外,教师还要用真诚与爱心去关注、关怀学生,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所有的学生正确的期望与关注并且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发展。“有教无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仁”,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君子。中学生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今学生身处科技时代,环境复杂多变,历史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更重要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坚守自己的良知、发扬人性的善良与涵养对家国的现实关怀,使学生吸收历史沃土的滋养,长成一株“会思想的芦苇”。

(二)在教育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教无类”就必须“因材施教”,强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情况,给予学生相同的关爱与相适宜的引导。目前学术界大多认可分层教学是实践因材施教的良好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基础情况的条件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去设置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学习标准和任务,以达到学生发展效果最优化的目标。从一线历史教师角度出发,主要讨论教师如何在班级内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策略。

首先是进行分层备课,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学生是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是分层备课的关键。教师在学生分层方面避免“唯分数论”,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动力、学习环境、交流沟通方面进行学情分析,把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即甲(优秀生)、乙(普通生)、丙(困难生),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等级会随着学生发展而调整的。有时会出现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一般,但学习兴趣浓厚,这种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可以做好标注与记录。此外,考虑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因素,这个分层是完全隐形的。基于学生处在不同层次的基本情况,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让丙层次的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发展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包括“识记”“说明”等,先引导丙层次的学生打好基础再向上发展;让乙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来解释、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等;最后引导甲层次的学生在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能够“建构”历史,形成个人的历史解释与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情况灵活应对。其次是分层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主要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课标要求下学生必须达到的共性目标,然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良好手段,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与情况,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促成他们达成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甲等级的学生提出需要他们联系过往知识与经验自己建构历史解释的问题,引导甲等级的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对乙等级的学生,让他们根据材料分析或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等问题,鼓励他们发展概括、分析的能力;对于丙等级的学生,则会以基础性史实问题为主,同时注意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消解他们一贯以来的畏难情绪。最后是分层作业的设计,作业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落实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有的同学基础史实掌握得比较牢固,但无法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年代尺、思维导图、表格对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建立清晰的历史发展逻辑顺序。

四、结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典籍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这些典籍蕴藏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滋养着现在的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植根于政治变革与思想繁荣的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启示教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不倚,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目标,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孔子分层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