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冀宁[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2]
《西游记》一共一百回,每一回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惊喜。其中,既令人感到饶有兴味又令人琢磨不透的一回想必就是真假美猴王,一个孙悟空,一个六耳猕猴,怎么就难倒了天庭和地府呢?这与之前取经路上的困难有何不同?同时就其章回数来看,是不是作者别有用心的设计呢?一系列疑问不断在读者的头脑中产生。
回顾以往师徒四人的取经经历,简单来说,就是打抱不平,惩恶扬善。可以说每一回都会有一个明确斗争的对象,例如第三十一回的黄袍怪、第四十五回的虎鹿羊三妖等。在这回,表面上斗争的对象是六耳猕猴,但相比于以往取经路上的那些困难却有所不同。其他的妖精不是奔着唐僧的颜值要和他成亲,就是要吃了他长生不老,鲜有像六耳猕猴这种采取打劫的办法要自己动手,自己取经,不靠吃现成的。因此,对于六耳猕猴学界有了许多猜测。有观点认为六耳猕猴实为孙悟空的“替身”,向如来佛所臣服的是孙悟空,也有观点称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幻化而来的。就这两种观点来看,笔者偏向于第二种。《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到师傅卧房学艺时,菩提就说过“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这一句,菩提否认了六耳的存在,同时为后来六耳猕猴的出现铺下了线索,也为六耳猕猴的身世给出了一定的答案。真假美猴王一回中如来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如来这一句话也表明了真假美猴王的争斗就是孙悟空内心的斗争。纵观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简言之——“打怪升级”。
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师徒四人得到了精神与心灵上的洗涤,最终成佛。“心魔”的观点更符合《西游记》的线索,与书的中心思想之连接更为契合。因此关于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心魔”的这个解释,不妨“解铃还须系铃人”,可用精神分析法去解释这种精神“问题”。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 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套与无意识心理研究有关的理论原则。
梁归智先生在《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一文中提到:前七回的孙悟空英雄传奇具有极大的魅力……孙悟空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奋斗反抗的象征,是造反有理的象征。就其英雄传奇的魅力而言,梁归智先生将其归结为自由的意志,这也是贯穿整本书的孙悟空的魅力。纵观整个《西游记》,孙悟空的蜕变,实际上就是本我、自我、超我既对立又统一的生动体现。
精神分析法将人的心灵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人最为原始的本能的冲动便是本我——它不受道德的束缚,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超我是会根据人所学到的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告诉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且总是遵循着规则。自我是根据前两者的信息最终决定人应该如何表现。梁归智先生认为前七回中的孙悟空其实就是本我的象征。生存是人最原始的本能需求,石猴蜕变为美猴王就是丛林法则的一个体现——强者为王。(梁归智:《四大名著经典要义》)而拜师学艺就是变为强者,孙悟空做这些就验证了本我的前半句话——明白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后来学成升级的孙悟空不断挑战一系列的“权威机关”:龙宫、幽冥、天宫,这实际上展现了一种不受道德约束的、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莽撞少年之举。但是这样的肆无忌惮终究被社会所惩罚,即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这次教训,逼退了孙悟空的原始欲望,让孙悟空明白了什么是规则,为孙悟空“超我”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取经路上倘若就孙悟空孤身一人,他很轻易就可以到达终点,但是西天取经的路上要考虑到整个团队,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社会结构。取经途中的长幼尊卑、紧箍咒都是对孙悟空的束缚和改造,虽然多次同这些规则产生冲突,但他也在冲突中不断成长,最终成就了“自我”。
在孙悟空的心中,一切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对他本我、自我、超我的考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欲望和社会秩序产生冲突的时候,会激发自身防御机制的发展。因此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自我不断应付本我和超我给予的压力,而这种防御机制就是不断维持心灵平衡的手段。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意识深沉的部分,包括原始冲动与本能以及出生后的多种欲望,由于社会规范的限制,大多得不到满足,于是就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根据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点来看,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决定性作用。在弗洛伊德的后期思想中,他将死本能即人对于毁灭破坏的心理倾向,与前期提出的以“力比多”为基础的生本能一道列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
梁归智先生在《自由的隐喻:〈西游记〉的一种解读》中还提及:“尤其到后来的面对如来佛祖时所说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面对这样的窘境,仍然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更是对生命自由感的最高诉求。”而这种生命的自由感正是孙悟空的生存本能,但为何自由就是孙悟空的生存本能呢?这其实可以追溯到原文:仙石孕育而生,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美国帕特里克·亨利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生于自然,成于自然,与丛林中的那些野兽一样,孙悟空不断地追求自由,挣脱束缚。倘若将这个时候的孙悟空与人类的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看,这个时期就是孙悟空成长阶段中的青春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孙悟空的自我意识蓬勃发展,这一阶段的他对于周围的事物过分敏感,对内对外采用投射机制。表面上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实际上却是小心翼翼、过分紧张,对自己进行自我保护,因此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这是一种自卫本能的彰显,但这种过分紧张又恰恰是通过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获得的心灵快感来缓解,这实际上就是“力比多”的力量。
孙悟空很叛逆,但他也是悲剧的。他尝试占山为王,或是不断地努力学成归来,又或是在一个论资排辈的仙界中渴望立足,但收获的又是什么?是顺从众神的想法护送唐僧取经,是在经历他人设计的圈套中获得束缚自由的紧箍,还是要在取经的路上想办法克服众仙为他设立的劫难?孙悟空经常回想着自己曾经大闹天宫时的风光无限,骄傲地向其他妖怪诉说自己昔日的潇洒,但当想一想眼下的窘境,他内心中的苦楚又有几人知?拉康的精神理论中提到:在“他者”的限制之下,每一个社会个体都被控制着。孙悟空自然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社会的认同而实现自我的认同,换来的却只是众神的戏弄与嘲笑。这一切是对他自由的破坏,是对他本我的压抑。在极致的压抑之下,死本能就彰显出来了。书中最开始的几回就如梁归智先生所说:“龙宫索宝,天宫作乱,直至捣乱蟠桃会,偷吃老君仙丹,与十万天兵厮杀,被二郎神所擒,又从老君的炼丹炉中二度反击,直把个天宫闹得‘九耀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更是把生命能量和生命的自由感发挥到了极致。”在真假美猴王这一回中孙悟空更是将这种自由感尽情发挥,物极必反,在经历压制之后,他选择将自己内心的斗争展现给所有人,搅得三界不得安生,在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的极限争斗中,孙悟空就已经抱着“决一死战”的态度,将生命意识的自由感发挥到极致。而这种生命意识的自由感作为一种生本能,被破坏自身的防御机制发挥功能,即通过死本能表现出来。孙悟空在这里把对自由的渴求转化为对外界的侵略、对他人的施虐,这是对权威的公开反对,也是对压迫者的心灵压制。
“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的设计是相当巧妙的,首先就其所在章节顺序来看,这一回是第五十七回,全书共一百回,也就是说,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已经过半,在这一过程中,孙悟空获得了紧箍,学会了为克服困难而低下头去求神仙帮忙,常因师傅的误会受紧箍之苦,作为大师兄不断为了这个团队奔忙。尤其在这一回中:“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唐僧的冷酷无情成了引爆孙悟空一路上委屈的“导火索”。其次,俗话讲“再一再二不再三”,真假美猴王就是在验证这个道理,在六耳猕猴出现之前,孙悟空就已经被唐僧赶走过两次。其一在原著第十四回,师徒二人刚刚合作的时候,两个人还是磨合期。取经路上遇到了几个强盗来打劫,孙悟空二话不说就将他们打死了,唐僧盲目地认为孙悟空血腥残暴,就将孙悟空赶走了。在这一事件之后,唐僧获得了压制孙悟空自由的道具——紧箍咒。其二在原著第二十七回,师徒四人在白虎岭遇到了白骨精,虽然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识破了其诡计并“三打白骨精”,怎奈唐僧被表象迷惑,加之猪八戒不断在唐僧的身边提供“谗言”,唐僧便动用了紧箍咒并且赶走了孙悟空。
孙悟空就是处于这样一个“他者”的控制之下,自由长期被束缚,他知道外界对他的一切破坏行为会想尽各种办法压制。在本能与社会限制处于一个相互对立的状态下,他不得不去寻找宣泄压抑的方式,因此死本能转向了内部,也就是选择个体的自我惩罚,自残自杀。在真假美猴王中有这样的描述:“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你看两个行者,且行且斗,直嚷到南海,径至珞珈山,打打骂骂,喊声不绝。”显然这段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斗争将死亡本能中的自我毁灭本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倘若我们将六耳猕猴看成是孙悟空的另一个人格,那么这段打斗就是孙悟空内心世界的两个人格在做斗争,他所做的就是通过自虐寻找快感以缓解社会限制对其心灵的压抑。其实,孙悟空自我毁灭的方式也是一种“侵略本能”的彰显,他用自残、自虐的方式来对“他者”进行反抗和施压,首先面对的就是唐僧。纵观《西游记》全书,唐僧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有一个明显的结点,就是真假美猴王,可以说孙悟空的“侵略本能”在唐僧身上奏效了。
除此以外,紧箍咒在后文不再出现的原因就与孙悟空自身有关了。在这段情节中孙悟空受到莫大的压制,想要排解情绪无非就两种方法——迂回道路与升华原则。显然,孙悟空选择了后者作为他压抑本能的发泄方式。就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本能欲望的压抑来完成的。文明和文化是以抗拒本能欲望满足为基础,人类文明是压抑本能、欲望得到升华的结果。孙悟空原是野性与杂念的化身,正因为克己复礼,加上外界的约束,这才在真假美猴王之后实现了自身的升华。六耳猕猴作为孙悟空的“心魔”打了唐僧,抢了包裹,在花果山准备另外建立一个取经团队。这一切都在证明着他的形成是源于其心中的“恶”。每个人都存有善恶,更何况孙悟空这样一个自由的灵魂呢?这样的恶源于外界对他的压迫,从而衍生出反叛情绪,但是在外界的压抑之下,通过激烈的自我对抗,孙悟空内心的正义战胜了邪恶,他的心灵得到了洗涤,为后来成佛奠定了基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书中没有明确写出鸟巢禅师传授给孙悟空《心经》,但是孙悟空自己参悟了出来,足以看出孙悟空修心的重要意义,魔性被制服,渡劫成功,了结了一桩心念,在未来的路上,他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天取经。
孙悟空经历了真假美猴王这一事件之后,真正成了一个佛家子弟,摒除了心中的恶,取而代之的是心中充满了善念。孙悟空生于自然,与野兽一样渴望自由,是他的本能,但是在本能欲望压抑之后,心灵却得到了升华,就像邓晓芒所说:“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理性,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善良意志(仁)的概念。”经历了“西天改造”之后,孙悟空收获的是更高层次的理性,成就的是更高品质的人格,这是孙悟空自身的蜕变,更是对自由的最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