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长旭,丁 敏,冯 骅,杜梁栋,冯维琪,林天云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100)
杜晓山(1923—2010年),江苏无锡人,江苏省名中医,第1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杜晓山主任1938年拜无锡市著名针灸世家王荫堂为师,1942年开业于故里,因其医德高洁、医技精湛,被锡城地区百姓亲切誉为“杜氏金针”。1954年参加创办了无锡第一联合中医院(即无锡市中医院),为该院的奠基人之一,历任针灸科主任、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无锡市针灸学会会长等职。杜晓山主任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对针刺手法能博采众长、师古创新,将复杂的古典手法加以提炼改进,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断上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中医学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法方穴施治,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及危急重病。杜晓山主任耄耋之年仍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为患者解除病痛,其崇高的医德、精湛的技艺在潜移默化中熏染着后学。笔者初到无锡市中医医院工作,有幸在杜晓山主任身边侍诊、 学习近两年,受益终身。现将其基于睡眠图景模式论治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和特殊的生命活动,其意义在于调节人体内环境的阴阳平衡,使人体保持在阴平阳秘的状态,保证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恢复体力与精力,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睡眠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1]。长期失眠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杜晓山主任认为要解决失眠问题,首先要准确认识正常的睡眠图景模式,即建立正常的人体睡眠机制模型,从而知常达变,才能更好地认识与治疗失眠。
1.1 睡眠的本质——阴阳交感 《景岳全书 · 传忠录 · 阴阳》载:“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杜晓山主任强调要用整体阴阳观念认识睡眠。《灵枢· 岁露论》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日月的东升西降、阴晴圆缺,无不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中国古人最原始、最朴素的睡眠观,也最接近睡眠的本质。正如《灵枢 · 口问》所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 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杜晓山主任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逐日作息,人体阴阳之气的升、降、浮、沉、消、长、聚、散随自然界日月星辰运行变化而改变,亦步亦趋,协调统一。夜晚是天地日月的交感状态,睡眠就是人体的阴阳交感状态。可以认为,理想的睡眠状态应该呈现的是阴阳交感的氤氲状态,是和谐祥和的状态。杜晓山主任认为,阴阳者有名无形,事物双方对立统一,阴阳双方此消彼长的势力与势态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2 “觉醒-睡眠”周期——阴阳气机运动变化的表现
天阳在上,其气下降;地阴在下,其气上升。《素问 · 六微旨大论》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 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既是宇宙的基本运动形式和基本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律。气机的内容和/或形式发生改变则意味着病变发生,《素 问 · 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然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并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以旋转的斡旋状态进行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功能单位,其内进行着千变万化的气化运动。也有学者认为升降相因构成斡旋,全身气机模式是斡旋状旋转的[2]。
《灵枢 · 营卫生会》曰:“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卫气昼日行于阳”,人体呈现“昼精”的觉醒生命状态;“卫气夜半则行于阴”,人体则呈现为“夜瞑”的睡眠生命状态。人体“觉醒-睡眠”的节律性周期变化是与天地的昼夜交替规律与节律相适应的。夜晚不是时间的停止,睡眠也不是生命的静止。睡眠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运动形式与状态,是阴阳之气升、降、出、入、消长变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营卫阴阳分则为“两仪”,高下相召,升降相因,斡旋如轮,穿梭运枢不息,在人体表现为“昼精-觉醒”状态;阴 阳聚则为“太极”混沌一片,糅合一体,此时人体为“夜瞑-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呈现的是“氤氲混沌交感”的和谐状态,阴阳消长悄无声息的运行,“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孕育着新的开始,积蓄着原始的能量和动力,只待平旦日升起,雄鸡一唱天下白。杜晓山主任认为世间一切的动力来源于不平衡。阴阳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只有打破一个个不平衡,获得新的相对平衡,阴阳之气才能获得动力,相生相长,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状态。睡眠也是个绝对“动”的生命状态,内部也时刻氤氲交感,在生理状态下如此,在病理状态下亦如此,治疗失眠症时遣方用药或选穴行针更是如此,不能拘泥于某一点。临床医师常说的阴阳气机升降出入是不是就指心火下潜、肾水上济的“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呢?还是指“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抑或是“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杜晓山主任认为这些只是某一脏腑功能的特性,是机体气机中的某一环节,影响但不主导一身之气,在临床实践中应避免“一叶障目”的局限。诚所谓“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1.3 三焦——阴阳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 《难经 · 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既是元气输布全身的通道,亦是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阴阳气化交感的场所[3]。脾胃居中州,胃主受纳以通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为用,为上下升降之枢纽,两者共同调畅气机[4]。张景岳曾言:“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少阳经具有调节气机、沟通表里、燮理阴阳的特点,为内外出入枢机[5]。所以说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气血津液由此输布全身,代谢产物由此排出体外。气机升降由脾胃斡旋,阴阳出入由少阳燮理,共同维系着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1.4 跷脉——阴阳气机周期转化总闸门 阴阳之气在三焦内升降出入,离散聚合,交感气化,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或功能状态。那么生命活动有没有一个总的开关调节控制,像闸门一样控制着人体气机的终始和流量,控制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呢?《灵枢 · 寒热病》记载:“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醒目,阴气盛则瞑目。”此文既描述了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又论述了跷脉司眼睑开合而主睡眠的功能。故跷脉有濡养眼目和司眼睑开合的作用,调节着“觉醒-睡眠”周期。跷脉就是人体气机的总闸门,调节控制着气机的始终和流量。阳气通过阴跷脉出于阴,在目内眦进入阳跷脉,阳跷脉盛,则目张,人醒,“昼精”;阳气通过阳跷脉入于阴,在目内眦进入阴跷脉,阴跷脉盛,则目闭,人寐,“夜瞑”。这个总闸门控制调节气机流量的高低多少、徐疾快慢,使人体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决定着睡眠的生理状态或失眠的病理状态。
以上就是睡眠图景模式,即阴阳气机以跷脉为闸门,以少阳及脾胃为枢纽,以三焦为通道,共同控制着“阴阳如轮”在人体内穿梭运输,因其不同的运行状态,人体呈现“昼精”或“夜瞑”的生命状态。人体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筋脉、奇经八脉、气血津液皆参与其中。按照这个睡眠图景模式,可按图索骥认识和处理睡眠问题。
2.1 阴阳盛衰虚实,致阳不入阴 阴阳中某一方的盛衰虚实致使双方的量能势力不均衡、不匹配,出现“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导致阴阳交感只能部分进行,或阳有余,或阴有余,或阳虚,或阴虚,或阴阳俱虚,或阴阳俱实。典型的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 · 营卫生会》)。失眠一般表现为乱梦纷纭,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入睡,不解乏,睡眠浅。阴阳双方虚实盛衰程度的不同,失眠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不一样。在临床上通过四诊合参、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可明确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的盛衰虚实,再以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偏性纠正脏腑、气血、津液、阴阳之盛衰虚实,使气机升、降、出、入正常,阴平阳秘,睡眠得复。
2.2 三焦气道不畅,致阳不入阴 三焦气道不畅,气机升降出入逆乱。若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功能失常,有形之邪及无形之邪或阻滞在上焦,或阻滞在中焦,或阻滞在下焦,或弥散在三焦,壅滞不通或郁结不散,气机升、降、出、入受阻,气化不畅,阳不入阴,阴阳失于交感,导致失眠。由于邪气阻滞的部位不同,失眠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如郁结于上焦胸膈的邪热扰乱心神而致心烦失眠之栀子豉汤证[6]。所谓火郁上焦,热扰胸膈,气机阻塞不利,阳气下降不能,浮越躁动于外,表现为心中懊、虚烦不得眠,是为“睡不着”。邪阻中焦,“胃不和,则卧不安”,属半夏秫米汤证[7]。脾胃居于中州,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邪阻中焦,胃失和降,气机壅塞,阴阳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表现为“睡不安稳”。邪阻下焦,心中烦,不得卧,属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心火下潜,肾水上济方能水火既济。若邪阻下焦,心火不能下潜而炎上,肾水不能上滋而下枯,阴阳不能交泰,则会出现心烦、失眠等各种症状。通过分析可知,三焦升降通道阻滞,阴阳不能相交,阳浮于上,阴耗于下,失眠一般表现为心烦、似睡非睡。
如少阳感受外邪,则枢机不利,一则邪阻本经半表半里之间,阴阳之气欲出不出、欲入不入,病家“常默默,但欲卧不能卧”,治疗当选小柴胡汤类,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宗方,和解枢机,调畅气机,导其郁滞,则血脉流利,五脏得安,神得其所,失眠自愈[8]。二则邪阻少阳胆腑,胆郁痰扰,少阳枢机不利,相火不布,胆虚气怯,心烦不寐或多梦,治疗如温胆汤类,通过化痰清热、理气和胃,使痰祛热清,胆胃恢复宁静清和之性,心宁而神安,不寐则愈[9]。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失眠一般表现为半寐半醒、时寐时醒。
当然,在临床上应根据辨证论治以明确是什么性质的“邪”,以及具体阻滞在什么部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3 跷脉闸门失灵,致阳不入阴 跷脉作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总闸门,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转化。如果跷脉损伤,功能失调,则会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目之张合,影响“睡眠-觉醒”周期转化。跷脉“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交于目锐眦”,阳跷脉“入风池”,阴跷脉“和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在跷脉的循行路线上什么部位容易损伤呢?越是活动多、牵拉紧张的部位越容易筋肉劳损,颈部筋肉劳损、硬结条索阻碍跷脉经气,跷脉经气不利,气机闸门开阖失司,导致失眠。此即近年来愈受重视的颈源性失眠的发病机制。此类型的失眠在年轻人中很常见,一般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颈部不适、心烦、入睡困难。
综上可知,阳不入阴是失眠的总病机,阴阳失调是寤寐失常的主要病理基础。《灵枢 · 大惑论》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瞑矣。”《类证治裁 · 不寐》亦明确提出:“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导致阳不入阴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阴阳虚实盛衰、三焦气道阻塞、跷脉闸门失灵。
杜晓山主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建立中医理论图景模型。临证进行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就是为了洞察病机,突破中医黑箱理论的束缚,病情了然于胸,治疗才能有的放矢。杜晓山主任临床治疗应用寥寥数穴,却屡起沉疴,非但治疗失眠如此,治其他疑难杂症亦如此。此文虽然介绍的是杜晓山主任论述失眠的学术思想,然对于其他疾病的认识亦有较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