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尧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从高校校报存在的主体以及发展的本质上看,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纸,是高校的主流传媒,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构建和谐校园,以报纸的形式传播正向的核心价值观,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达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道德,做忠诚牢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内容建设上来看,学校作为校报内容的主体本身,主要就是报道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要围绕“教育”这一话题引申开来,例如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好人好事、新闻资讯等等,也会定期刊登校内学生和老师各专业领域的优秀文章和获奖情况;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高校校报是由学校出资,相关宣传部门来编辑和出版[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校校报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周刊等)与新媒体(互联网、网络电视等)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成为该行业的焦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发展,或者以“一带一”“相互借鉴”还是更多的相互排斥影响更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今高校校报和学校的官方新闻网站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该如何处理学校新闻网站和校报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更好的交融发展,加大力度增强文化育人影响力,提高校内宣传工作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2]。
如今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互联网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3]。不但是我国,在2010年来自美国的皮尤调查研究中心指出报纸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仅排第四,更多的人都选择更加简单便捷的互联网和全国性的电视节目更多[4]。而在我国,关于学校的许多活动、公告等信息也都通过网站来进行发布,通过网站的各个版面来查阅学校内信息也十分便捷,大家都会选择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浏览关注校内各种信息。如此一来,校报的发展就会备受打压,生存空间变得狭小,况且在2011年3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令第50号有关规范性文件指出,取消高校校报国内统一刊号,高校校报仍以内部资料出版物的形式出版,使得高校校报更加边缘化。例如学校会在中午和傍晚等一些饭点、空闲时间通过校园广播的形式给学校的师生们进行有声传播,能很及时地把当时校园、社会上的热点进行及时播报,体现了校园广播短、快、平的优点,而校报从获得信息之后起还要进行编排、印刷等操作,时效性的弊端体现的就更加突出。这对高校校报的发展来说面临了一个不小的冲击[5]。
日前,报纸在如今校园中竞争力下降的原因和校报的内容以及纸质的质量下降不无关系[6]。目前高校的校报内容缺乏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校报的内容时效性不强,在内容素材的时效性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滞特征,报道内容对读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制约了高校校报的办刊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高校校报的高质量发展;第二,校报的素材选择时代性特征不够突出,高校校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彰显学校办学风采和学术研究动态的重要窗口,应该要将高校办学与时代发展元素深度结合,提升校报的时代特征,实现高校校报文化建设主阵地的关键价值与作用;第三,校报内容选择设计不够丰富,相对单一,校报应该涵盖学术研究、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等诸多内容,但目前校报的选择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广泛性,这也是校报发展需要改善的地方[7]。
高校校报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校调动相关资源,依托学校宣传部门和文化建设部门来进行编辑和发行。从目前高校校报的发行特征来看,多数校报的发行方式都是内部发行,且在宣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体系,继而使得高校校报自身的宣传积极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报影响力的扩大。第一,校园的宣传意识有待加强,要进一步重视校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价值,要充分发挥校报的积极性作用,加强宣传工作。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校报的支持力度和加强校报宣传工作投入,真正促进校报不仅在校园内部有影响力、号召力,还使得校报能扩大影响,能真正为高校自身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积极力量[8]。
高校校报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高校的发展中有着非常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校报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第一,高校校报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和改革,要突出自身对于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要强化自身的新媒体属性,要充分借助学校自身的新媒体资源,实现由传统纸媒向融媒体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借助新媒体工具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9]。第二,高校校报人才资源要加速优化,强化高校校报的队伍建设,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主动应用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全面提升高校校报的综合竞争力。第三,高校校报的发展可以借鉴外部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在内部管理方面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加大内部资源分配的考核,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办刊竞争力的提升[10]。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行业的多重冲击,竞争日益激烈,校报也可以跟随时代潮流,在突出办报特色时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提升校报的宣传力度[11]。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重要平台,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价值与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校报的发展情况,不断促进高校校报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因为高校校报承载着引导舆论、弘扬校园正气、维护校风、笃行校训等文化育人的使命,更进一步坚定办报宗旨,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明确办报目标,优化校报实时内容;突出办报特色,扩大校报发展的生存空间。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完成自身职务、体现水平的同时努力促进校内外的信息交流,不断拓展受益对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从而体现校报在校园里、社会上的价值;除此我们更应该秉持让高校校报立身于校园,根基牢固之后再走出高校的理念,再慢慢辐射到周边人群,把更多关于校内的文化报道推向社会,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关注到校报对学校、对周边社区、人群、乃至对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试着采取多种方式与市场相结合,在保证主流价值观不变的前提下慢慢经受市场的洗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激发校报的活力,提高校报的发展空间[12]。
既然是纸报,就要突出纸报的特色。在突出产品特色之前首先应该确定好校报所服务的人群。目前来说,校报服务对象大多都是学生、老师和一些业内人士,所以受众的基本都是有相应文化程度的人群。所以在校报中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多在科研、教学等一些相关学科专业上做文章,比如可以多设置有关专业方面的名人,介绍学校的著名校友,在科研、教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文化吸引人”“人传人”“人影响人”的效果,将其融入到报纸的文化传播过程中[13]。
在校报中穿插一些相关科研、教学等人物的历史和背景故事,增强校报的阅读性和品鉴性,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自身处境进行思考,让受益群体以读者的身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将校报作为提升自己、从里到外能时刻反省自身、肯定自我,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时刻为自己出身社会做准备,提高自身标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从而为社会服务、为祖国做贡献打好坚实基础,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贴近读者的生活,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成为受益群体的良师益友。校报与优秀文化相结合,也要实时做到文化育人的目的,提升文化品位[14]。
我国高校校报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势头下还能延续至今,这与传统媒体拥有高素质专业团队以及相关专业、行业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逐步提高校报编辑、记者薪资待遇和职称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15]。在校报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运用相关方面的人才。政府、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专业贡献的奖励力度,对在相关专业有特殊贡献的人特殊看待,视情况给予高素质、高技能、高荣誉人群事业编制和奖金,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竞争环境;不定时组织办报相关人员的培训,外出学习;保证办报设备等硬件支出,学校、政府加大投入,为办报工作者提供数码设备、电脑等设施,达到现场制作新闻的地步,不断改善办报条件,使得他们工作起来更加简单便捷;及时从全国范围内、或者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积极引进有浓厚兴趣、优秀媒体工作者等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以提升办报的质量和水平。校领导也要逐步协调好内部工作机制,严格做到分工明确,通过合理的竞争、激励、奖惩等措施真正实现校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16]。
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受到了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冲击和挑战,谋求转型发展是高校校报的必然路径与探索方向。面对当前高校校报内容单一、内容不新颖、校报结构形式单一、管理水平低下、校报薪资和经费等资源配置不平衡等现状,谋求高校校报转型发展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立足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行业的竞争状态,结合高校校报的发展趋势,认为高校校报应该:第一,寻求多样化发展,提高校报发展空间;第二,加强校报的可塑性,提升可读性;第三,校报信息内容贴近生活,提升文化品位;第四,强化人才配备,组建专业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四管齐下,全面转型,为高校校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