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驰, 王 萍
(安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安顺 56100)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境内气候具有春迟、秋早、夏短、冬长的特点,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冷凉气候优势明显。当地土壤类型多样,地表岩溶面积大,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耕地中坡耕地面积较大,坡度在6°以上的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中低产田面积比例达70.5%[1]。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安顺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发挥各级农业发展资金的扶持作用和不断完善商品流通渠道等措施,使全市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金刺梨、食用菌、辣椒、生态畜牧、生态渔业9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规模逐年扩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优势逐渐显现,农民从中受益明显[2-3]。但由此带来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收益差异,导致安顺市部分地区对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投入、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单产水平,是切实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实现“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为促进安顺市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决策参考,分析安顺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在技术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
1.1.1 水稻 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小,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种植管理较粗放,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水稻种植单产低。一是水稻种植多采用一次性地膜水育秧,未采用旱育秧进行2 次移栽;二是水稻种植规范化程度不高;三是在施肥管理上大部分施1 次底肥,未按水稻生长季节科学施肥;四是水稻种植密度低,种植密度为8 000窝/667m2;五是在田间管理上没有晒田和控制无效分蘖等。
1.1.2 玉米 种植规范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为直播,品种单一,种植密度低,基肥施用量不足,田间管理粗放,病虫害综合防治差,产量低。
1.1.3 薯类 绝大部分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在种薯处理、育壮苗、大田栽培起垄上不规范,种植密度不合理,基肥不足,补施追肥不及时、不合理,田间管理粗放,产量低。
1.1.4 豆类 主要以传统间(套)作种植模式为主,种植密度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科学、不合理,同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不高,产量低。
1.2.1 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有所欠缺 近年来,安顺市粮食生产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开展,项目开展情况对带动粮食生产具有较大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项目则重于种植的规模效应、组织化生产程度、市场营销方面,对作为实施项目要求重要内容的粮食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有所忽略,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成效未达到预期。
1.2.2 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不足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掌握的知识偏重于理论,缺乏对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动手能力;二是基层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存在兼职行政事务工作现象,影响其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理论化、教条化,没有根据农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难以有效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2.3 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不足 随着农业种植产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随之不断提高,加大粮食生产出投入成本,而产出的农副产品产值较低,投入产出比低,种粮经济效益不佳,导致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多为老弱病残者,文化程度偏低,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接受及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粮食生产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不足,对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的实用技术水平和新品种推广应用带来较大困难。
根据中央、省、市及上级农业部门有关粮食生产安全政策及会议精神,积极宣传粮油生产政策新动向,引导合作社、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调整粮食作物种类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在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安全化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提升粮食单产,保证总产量,提高品质。以西秀区的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双堡镇、东屯乡,平坝区的高峰镇、羊昌乡、夏云镇、白云镇,普定县的马场镇,关岭县的八德乡等为核心,大力发展安顺优质大米生产;以关岭县断桥镇、八德镇、龙潭街道办、关索街道办、紫云县火花镇等低热河谷地区为核心,发展双季鲜食糯玉米种植,其他各县区可用地膜保温方式种植早熟鲜食糯玉米;以西秀区的蔡关镇,平坝区的齐伯乡,普定县的补郎乡,镇宁县的革利乡、沙子乡,关岭县的永宁镇、沙营镇,紫云县的格凸河镇、宗地镇等海拨较高的冷凉山区为核心,发展优质马铃薯生产;以普定县的马场镇、马官镇,西秀区的轿子山镇、蔡官镇等乡镇为核心,发展优质冬小麦生产;以西秀区宁谷镇、紫云县松山办、五峰办、白石岩乡板当、猫营、坝羊等乡镇作为重点,发展红薯生产。
2.2.1 科学选择良种及良法配套技术 根据安顺各地气候特点和实际生产条件,分品种、分区域明确提升粮食单产所需的品种和技术方式,指导农户科学选择种植品种,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根据各品种对肥水、温度、湿度等方面的要求,围绕“一控(用水量)、两减(化肥及农药)、三基本(禽粪、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着重抓好主粮生产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
1)水稻。以推广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为主,如神农优228、宜香优2115 等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适时播种,采用旱育秧、钵苗育秧,培育分蘖壮秧,适龄宽窄行定距错窝浅栽,上等田栽1.2 万窝/667m2左右,中等田栽1.3 万窝/667m2左右,强调深水返青、薄水促分蘖;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底肥+分蘖肥+壮籽肥,前重、中轻、后补的方式,配套推广水稻精确施肥。田间管理实行足苗早晒田,控制无效分蘖、病虫草鼠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推广绿色稻+(稻鱼共生、稻鸭协同、稻经轮作等)、农旅融合等种植模式。
2)玉米。籽粒玉米主推安单3 号、安单4 号、金贵单3 号和安玉3 号等耐贫瘠、耐密植和粮饲兼用型高产品种。充分发挥安单3 号对贫瘠土地的高度适应性,鼓励土地较贫瘠的山区种植该品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鲜食玉米主推筑糯、黔糯、京科糯、水果玉米等优质高产品种;推广鲜食玉米双季种植、玉米/菜轮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实施轻简化、全程机械化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马铃薯。主推青薯9 号、兴佳2 号、黔芋8 号、云薯304 等品种,大力推广使用脱毒种薯。发展冬春早熟马铃薯种植,推广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综合提高马铃薯总产能。重点推广马铃薯高垄双行覆膜盖土栽培技术及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
4)红薯。主推商薯19、紫云红芯薯等品种,大力推广紫云红芯薯脱毒种苗和生产技术,培育壮苗;推广红薯错季双季栽培技术,因地制宜开展轻简化、全程机械化栽培,实现红薯周年生产;深耕起垄,合理密植,密度4 500株/667m2;科学施追肥,强化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和采后储藏及运输,提高红薯产质量,提高种植效益。
5)大豆。主推安豆5 号、安豆8 号、安豆9号和安豆10号新品种,替代生产上广泛采用的地方品种。充分利用新品种高产潜力,合理密植,密度1.6 万株/667m2;以大豆规范化种植技术、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大豆间(套)作技术为主推技术,促进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2.2.2 扩大示范推广引导 做好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应用示范点、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建设,形成以点带面连片的辐射带动效应,引领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各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对水稻、玉米、薯类每个作物至少建设1 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产提升示范样板点。同时,强化病害、虫害和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防灾减灾信息,提高示范点的防范能力。
2.2.3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队伍力量,同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及其他农户的培训指导,优化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人员结构,壮大人员力量。
2.2.4 强化技术指导及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机制,确保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农户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和临田指导力度,针对科学选种及种子处理、苗床和土壤消毒、精准施肥、精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加强指导,重点示范推广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分类指导技术措施,将提升粮食单产所需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落到实处,促进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应用于生产。同时,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促进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鼓励其在生产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在当地粮食生产技术指导中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张贴标语、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院坝会、电视、报纸、新闻媒体报到等,大力宣传粮食安全及提升粮食单产的重要意义。做好粮食高产典型示范宣传,引导和调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周边广大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生产。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4]。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重视粮食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坚持做好耕地资源保护,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单位产量[5]。为此,需加强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立足安顺市粮食生产的现实条件,重点针对粮食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力量和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的有效传播,有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