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图书馆的作用机理、实践逻辑与驱动机制*

2023-04-05 19:13胡卫卫唐伟杰
图书馆 2023年2期
关键词:村民数字化数字

胡卫卫 唐伟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1 研究缘起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数字乡村建设的目的是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而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1]。自2018年国家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地方政府通过治理模式创新将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理念和技术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实施进程中。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99%,农村和城市实现了同网同速。在此背景下,我国农村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在大数据建设的政策支持下,很多地区建设了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2]。数字乡村建设也驱动着“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向乡村延伸,“智慧治理”和“技术治理”成为未来乡村治理范式转型的重要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资源内容丰富而且投资收益高。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聚焦于城市领域,乡村数字图书馆建设仍然处于艰难探索阶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乡村数字图书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着数字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落地。学界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起源于Michael Casey提出的“图书馆2.0”的概念,其中涵盖泛在化的信息资源、无障碍的馆内设施、促进广泛的用户参与和最优化的架构系统四项原则。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总体部署,我国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一批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并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数字图书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工具,而数字乡村建设又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由于当前存在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加剧、农业技术设施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乡村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3],进一步掣肘了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践进程,成为当前乡村智慧治理过程中的深层次难题。因此,如何厘清数字图书馆和数字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数字图书馆建设助推数字乡村建设是文章要重点探讨的话题。

2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耦合性分析

所谓数字乡村建设是指依靠三农信息资源库,将涉及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科技等领域的信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建立起可覆盖整个行政村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5]。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日益完善,乡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科技的进步也加快了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智慧化的信息环境催生了新一轮更富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为乡村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1 数字图书馆的属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相契合

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属性为“技术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字人文逐渐分离,“社会性”成为新形势下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属性。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数字乡村政治建设,通过将信息化技术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来弥补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短板;二是数字乡村经济建设,通过将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度融合来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智能化[6];三是数字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文化载体和平台进行融合来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四是数字乡村社会建设,通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涉农民生保障以及关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五是数字乡村生态建设,通过将数字化技术与生态农业、生态治理相结合以促进粗放式发展与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属性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高度契合,具体表现在:在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性方面,要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而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可以为数字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在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性方面,社会化系统、社会数字文化事业和社会信息环境是数字图书馆的三大服务领域,社会信息环境因能够为数字乡村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而与其紧密相关,而社会数字文化事业则与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着深度融合与应用。

2.2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任务相契合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供读者使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其主要功能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文化娱乐。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在本质上不会脱离图书馆功能本身,还在图书馆功能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多元化地获取信息资源,满足其个性化数字服务需求,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模式。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总体部署,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任务高度契合。首先,数字图书馆的搭建为农村地区居民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提供了平台支撑,从而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数字图书馆的搭建为农村地区居民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从而为农村科技创新提供科技支持;最后,数字图书馆的搭建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务、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3 数字图书馆的定位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相契合

乡村数字图书馆的定位主要是培育新型农民、传播科技知识、丰富乡村治理的技术手段、传承乡村优质的文化遗产,以及进行社会化教育等,其核心是向农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乡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面貌,改变乡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更加集约、高效、快捷的方式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公共利益需求。数字乡村建设的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数字技术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领域数字产业化;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电商、农民娱乐等赋能;三是丰富乡村治理的技术手段,加快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推广应用,使乡村治理更加民主化、自治化;四是加大乡村数字人才的培养,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字乡村发展[7]。总的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定位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相契合。首先,在丰富乡村治理的技术手段方面,数字图书馆的搭建就是从数字乡村建设的总要求出发,为加快技术治理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而提供的平台保障,进而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民主化;其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加强数字乡村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结合,既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有效弥补农村地区文化设施落后的现实差距,为更好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3 环境、主体与资源: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

3.1 数字图书馆有利于数字乡村建设环境的营造

信息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发展模式,数字化和媒介化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数字图书馆能为营造良好的乡村建设环境提供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制度机制等环境中进行的,而数字图书馆作为乡村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数字乡村的外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首先,延伸数字乡村的文教功能。文化教育是乡村社会的“灵魂”,也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图书馆增加了当地的文献储备存量,这不仅有利于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还为落后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科技基础。数字图书馆的存在顺应了数字乡村建设中公众对乡村文化教育服务的数字化需求,通过向乡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有利于发挥乡村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乡村数字文化资源大数据建设的载体。其次,拓展数字化阅读空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和均等化。数字图书馆通过移动客户端,让快捷的“数字阅读”走进乡村社会,进而成为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服务覆盖的区域方面,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面向某一村庄或者某一自然区域特定的人群提供服务,需要村民到图书馆固定的物理空间内进行阅读。而数字图书馆所能覆盖的服务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地域的限制,凡是通过网络平台进入数字图书馆界面的群体都可以成为其服务对象。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能让更多的人及时获取最新信息,这样亦有助于扩展图书馆空间。最后,形成乡村数字信息环境。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农家书屋的实体形态,形塑出一种迎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乡村数字信息环境[8]。数字信息环境的形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中“数字服务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数字图书馆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和数字服务机构、数字服务商以及乡村政务平台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数字乡村建设中资源、技术、管理和服务等元素的集聚,从而推进数字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的深度融合。

3.2 数字图书馆有利于提升数字乡村建设主体的媒介素养

村民作为乡村发展的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村民的媒介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进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在不断强化村民掌握新媒介工具的能力[9]。数字图书馆建设实际上提升了村民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及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养的形成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信息小农”身份和角色的转型。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图书馆思维,服务理念和工作重点要不断形塑数字乡村建设环境。数字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使“馆藏”资源走进大众身边,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买书难、买书贵”的问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民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由农村后税费时代的“市场小农”向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小农”转变。其次,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培训。信息元素的出现倒逼传统乡村图书馆不断进行转型升级,而数字图书馆可极大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让其能从数字图书馆中便利获取农业生产和技术服务相关信息,农民俨然成为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信息小农”[10]。农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我需求方面的培训,借助网络上的专家指导、同行交流、信息咨询、行业论坛等第一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突破了农民培训和学习的时空障碍,帮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农业生产技能,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最后,提升数字化媒介使用能力。“数字扫盲”是数字乡村建设中政府治理面临的难题,而“数字扫盲”的关键在于提升村民的媒体读写能力。数字乡村建设倒逼农民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乡村社会经济活动,为政府扫盲工作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字图书馆作为乡村社会村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窗口,极大优化了乡村社会的通信设施和发展环境,提高了村民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驱动下,村民可通过加强学习掌握运用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通信工具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数字化媒介使用能力以获取生存发展的机会。

3.3 数字图书馆有利于促进数字乡村建设资源的互动共享

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一种有效的信息管理模式,还是一种完备的知识定位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契机,形塑了乡村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11]。作为信息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资源的挖掘和交互,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工具。在乡村社会场域,数字图书馆可依托强大的技术优势发挥其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资源交互功能。

首先,数字信息资源交互方式的变革。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不仅拓展了技术和资源利用的渠道,也强化了数字乡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在乡村治理场域,网络技术的覆盖式嵌入迫使农民逐步外化为“数字自我”,而信息资源的传播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倒逼基层政府借助电子政务的新媒体工具为农民提供数字化服务。互联网背景下,农民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他们在横向联系和社会流动方面都逐步得到强化。其次,乡村数字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资源即数据是“数字乡村”的典型特征,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数据网络的一部分,正逐步用其“数据管理”代替“资源整合”。数据的结构化及其关联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准则,而数字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发挥资源整合的功能。数字图书馆通过挖掘、记录、筛选与保存等功能对乡村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数据化管理,构筑“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同时,电子资源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数字图书馆通过多途径开发信息资源以丰富数字馆藏,协助公众培养良好的数字阅读习惯。最后,城乡间资源要素的互动融合。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差异,城乡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数字鸿沟”问题,这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12]。图书馆是公民信息权利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一直以来,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进程,“数字鸿沟”问题也造成了群体和区域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数字图书馆建设最大程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满足了村民的知情权,为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支持。

4 技术赋能和话语赋权: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

4.1 技术赋能: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逻辑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乡村图书馆的变革提供了技术驱动和创新路径,在改变传统图书馆服务形式及功能的基础上提升了图书馆变革的灵活性和可靠性[13]。赋能理论也被译为赋权理论、激发权能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所罗门提出,最后拓展应用到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领域。在乡村数字治理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智能技术改变了信息流动与公众社交的方式,从单向传接的“金字塔”型向双向交互的“网络”型转变。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具备“赋能”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嵌入乡村发展架构。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新材料等技术运用到乡村社会发展场域,建构“数字乡村”智能化治理体系,实现技术和社会的互构共生。第二,技术实现精细化治理。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大数据管理功能,能够利用技术手段的高效性和便利性特点实现精细化治理。第三,技术有效消解“数据孤岛”现象。技术嵌入政务平台有助于优化智能决策系统,还可有效消解科层框架下的信息壁垒,以“总算法”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数字化生活新理念的注入。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了全新的数字化理念[14]。图书馆具有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数字图书馆亦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质是用数字技术回答“怎么种地”的问题。实际上,在乡村社会场域,处于后脱贫攻坚时期的村民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追求美好的生活品质,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已贯穿村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村民与数字技术的联系,便于其参与乡村治理,这就为乡村技术治理模式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数字图书馆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文化素质、交往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以全新的数字化理念融入乡村生活。其次,数字资源新功能的定位。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要有所拓展,除了做好数字资源建设这一基础工作外,还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我国乡村社会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累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图书馆可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保存,以利于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利用和共享[15]。数字资源互动进一步增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可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释放数字价值,倒逼数字技术创新,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乡村文化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保存,有助于解决数字乡村建设中资源的可持续传承问题。同时,数字乡土文化资源承载着人类农业文明和科技成果,是促进数字乡村建设时代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概言之,数字图书馆有利于保存乡村数字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明的发展进程。最后,数字治理新格局的开辟。数字治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而数字图书馆为建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开辟了新的格局。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党政组织、行业志愿组织、新闻媒体、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实际上,多元数字治理共同体局面的形成优化了乡村发展的投资结构,也推动了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源联盟的成立。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性,通过强化与数据供应商、出版社和企业的合作来促进乡村数字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同时,数字图书馆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参与到乡村多元主体的体系建构中来,充当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高校互动的桥梁,形塑数字乡村建设的协同创新体系。

4.2 话语赋权: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话语逻辑

法国著名哲学家福柯提出了“话语权”的概念,他认为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哈贝马斯更倾向于将话语权理解为一种权利,即人们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平等的辩论与商讨,并最终达成政治共识。可见,话语具有赋权的功能,这种“赋权”更多体现为一种影响力或支配力[16]。乡村数字图书馆具有“话语赋权”的功能,即通过信息传递、文化传播以及思想对话赋予村民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和决策权,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进而建构乡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乡村社会场域,村民话语权的大小折射出政社互动关系的情况,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消解了传统官民之间地位不对等的问题,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农村居民行使自身话语权的平台[17]。同时,借助数字图书馆可实现政社之间的良性互动,表现为村民试图通过信息化平台引导农村公共服务向符合自身权利的方向发展,最终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实现自身的基本权利。数字图书馆的“话语赋权”还体现在村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数字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在优化行政组织对乡村社会采用的管控模式的同时,也建构出村民话语自由的服务模式,以确立村民在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村民个性化文化服务需求的满足。在数字乡村建设场域,村民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攻坚力量和核心主体。乡村数字图书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营利性和公共性的特征使得村民可最大程度获取社会效益。村民拥有公共物品的支配权意味着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村民话语权的提升,同时,数字图书馆作为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所服务的对象是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所有村民。数字化服务不仅能满足年轻群体的阅读需求,还能满足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数字图书馆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是村民话语权的具体体现,而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其次,公众信息资源获取手段的多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数据元素成为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8]。村民话语权的提升还体现在获取信息资源手段的多样性上。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场域,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单一,信息的闭塞和资源的缺乏严重掣肘了乡村的建设发展。数字图书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文献资源数字化,进而构建建了有利于数字乡村发展的数据资源库。同时,数字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将关乎乡村发展的政府信息、社会信息以及网络热点信息进行整合,最大程度拓展了公众信息获取渠道。概言之,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的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话语权,激发了村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热情。最后,以农民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建构。数字化乡村社会建设推动了知识信息的开放化和集成化发展,实现了传统乡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改变。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场域,乡村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需求,带有一定的政治和管理目的。而数字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实际上以提供网络应答信息为主,依据村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公益文化服务,是一种以农民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19]。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深刻体现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民话语权的提升,对于提升村民的主体能动性和民主自觉性意义重大。

5 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机制

5.1 数字化理念的形塑机制

数字乡村建设就是将许多乡村社会中的具体事务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或数据,并通过新科技和新手段规范乡村建设制度,提升乡村建设效能。“数字化”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代名词,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提是参与主体需要树立“数字化”的发展理念。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职能,而数字图书馆在数字乡村建设中能够有效发挥出现代文明传承和塑造新型农民的功能,因此需要建构良好的价值引领机制。首先,收集正能量的学习资源。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的不良现状,数字图书馆的负责人或网络运行的工作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挑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和诚信互助等题材的网络素材。通过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剪辑与保存,供农民观看浏览,旨在通过网络案例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在丰富村民精神内涵的同时,实现党和国家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要求[20]。最后,培养读者的思维科学素质。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提升农民数字化阅读能力还需要通过数字图书馆开展的相关网络信息、阅读方法等的相关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培养村民的思维科学素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2 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机制

搭建数字化平台可以极大丰富数字乡村建设内涵,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多个维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1]。比如,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乡村数字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向农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省级数字图书馆及市县数字图书馆为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还未向农村基层全面推广数字图书馆,因此建设主体需要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支持推进数字图书馆向农村基层延伸,打通数字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次,加强对农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统筹规划。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平台,需要政府加强规划,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引领功能,拓展搭建数字化平台的渠道。最后,形成“多中心”合作机制。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数字化平台的搭建不能仅依赖党政机关,还需要企业、志愿组织、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以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减小推广网络党课教育的阻力,进而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5.3 数字化人才的引育机制

人力资源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专业数字人才紧缺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借助数字图书馆实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大方略。一方面,数字化人才引进机制的建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三下乡”的科技特派员、驻村干部以及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等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借助数字图书馆这一媒介,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科学播种机”和“文化传播者”[22]。另一方面,数字化人才培育机制的建构。要解决专业数字化人才内部培养的难题,搭建有效的渠道和平台至关重要,平台的有无往往决定着内培的质量与成效。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数字图书馆的搭建既可以满足深化知识与信息惠民服务的需求,又能够深入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可有效整合文化和教育资源,让广大农村居民近距离接触先进的文化和教育资源,进而弥补农村地区文化和教育资源的短缺,挣脱城乡地区数字鸿沟的桎梏,拓宽农村居民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渠道,有效缓解城乡文化资源建设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5.4 数字化治理的建构机制

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加速融合需要建构一套完备的社会治理机制,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来实现建构目标。首先,完善乡村数字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机制。乡村数字图书馆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益性项目,其要服务于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支持。因此,各级政府组织要加强组织管理、专业培训和监督考核,提升乡村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进而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其次,建立有效可行的图书馆评估机制。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数字图书馆的存在目的是服务数字乡村建设,向乡村社会提供先进的文化,开展数字化教育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此,需要强化政府对乡村数字图书馆的监督评估,使其规划建设和目标宗旨能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的数字化服务需求。最后,建构网络化的合作共享机制。各自为政、体系分割一直都是乡村地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为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功能,有关机构应该在顶层设计上加强不同行政区域内数字图书馆的联系,整合网络资源,从机制上消除数字图书馆各自为政的条块分割状态。

6 结语

信息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同时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伴随着信息技术变革的浪潮,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在数字时代的政策回应。同时,信息技术的变革也有利于乡村图书馆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让数字图书馆成为未来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形态。有关研究认为数字图书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面向,两者具有高度契合性。

数字图书馆要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技术赋能使得数字乡村建设面临伦理风险。乡村社会实现数字化的实质是强化国家对基层乡村的控制,而技术赋能在某种条件下也会变为“技术负能”。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重塑乡村社会的伦理关怀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二是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数字图书馆的“低水平”建设问题。当前,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数字图书馆也因为无法适应网络化发展浪潮,面临着“低水平”建设问题,由此导致了资源浪费。三是探究异质性资源禀赋下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模式。中国乡村社会的异质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如何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文化习俗探索出差异性的助推模式,这是未来需要重点探讨的话题。

猜你喜欢
村民数字化数字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