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悟诗 写诗
——以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为例

2023-04-05 18:32邵胜男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读诗友人写诗

文 邵胜男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瑰宝,短小精练,词藻灵动,意境深远,情感丰沛,既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代表了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研读古诗词,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趣、写作能力及良好语感的重要路径。在教学中,诗是情感与文学的交响乐,是开启思考的一把钥匙,教师可以通过读诗,让学生感受诗之意境美;通过赏诗,让学生体悟诗之情感美;通过写诗,让学生探寻诗之灵魂美,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润泽学生心灵。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的教学策略。

一、读诗,在朗读中领会意境

古诗词具有用词凝练、短小精悍的特点,诗中的每个字词都是由诗人精心雕琢而成,因此,颇具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是学习一首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读诗,通过领读、自读、慢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所创意境之美妙,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含义,体会诗中情感,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夜书所见》一诗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和韵律之美。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首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对古诗内容、朗读基调有一个初步认识,随后,带领学生跟读,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跟读中逐渐掌握其中的断句技巧和生字词读音,品味诗中的节奏与律动。很多学生在教师的领读下已能完整地诵读整首诗。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慢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来品悟其中的意境之美,理解诗中难点。再如当学生读到“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学生仔细品读着诗句,眼前仿佛出现了“落叶纷飞,秋风送来阵阵寒意,而漂泊在外的诗人愁绪万千……”的场景,明白了诗人客居异乡时的心境。随后,在读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句诗时,教师再问:“诗人用‘知’一词意在何处?”“知”字意为“知晓”“听说”,诗人只用了“知”这一个字,就让人仿佛看到了孩童夜间捉蟋蟀的欢乐画面,与诗人的孤独、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可见,诗人用词之精妙。“江上秋风”“夜捉蟋蟀”“屋中灯明”所描绘的画面再普通不过,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别样意蕴,整首诗不提一字悲,不言一句思,却处处让人感觉到诗人的悲伤、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意境之美不言而喻。学生在跟读、自读与慢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朗读技巧,明白需要用沉稳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呈现诗中的意境,表达诗人的情感。“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读诗就是与诗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在朗读中掌握用词技巧,理解诗词含义,品味意境之美,方能激发学生的学诗之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悟诗,在赏析中品悟情感

俗语云:“诗由心生。”历史上很多经典的古诗词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和真情,这也正是诗词之美的灵魂所在。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诗的内涵,领悟其中的精髓,就要让学生品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诗,从遣词造句到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赏析中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理解作者的表达内涵,领悟诗词的情感之美,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意境,明白这是一首勉励友人的诗作。随后,引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有学生这样解读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是,秋天的季节,荷花已经凋零甚至连擎雨的荷叶也枯败不见了,唯有那残菊还依然孤傲地开在枝头与寒霜争斗,看似是在描写景物,实则是作者在劝勉友人要像残菊一样坚定心中的信念,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是说,你要记住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色就是初冬时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作者借用橙黄橘绿来形容友人正值人生好时节,勉励友人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要为一时的困难而苦恼。整首诗托物言志,意境深远。”也有学生说:“整首诗中‘傲’字最为凸显,既赞颂了友人像残菊一样坚贞不屈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孤傲品格的钦佩之情,读来耐人寻味。”从遣词造句中看出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含义,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来赠友人呢?所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这首诗是诗人任职杭州太守时所作,当年诗人遇见同处窘境的友人,其已年近六旬,郁郁不得志,两人交情匪浅,诗人不仅予以举荐,还作此诗与其共勉。了解了创作背景,学生便能进一步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友人品格的赞颂与敬佩之情。教师还可以再讲述一下诗人与友人的人生经历,将一个壮志难酬、品格高洁、心胸豁达、坚贞不屈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令学生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与诗人产生同频共振,同时,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惜才与共勉之情。赏诗,赏的是词句,赏的是深意,同时也能悟其情怀,品其思想,在情感共鸣中进一步理解诗词,掌握诗词,提升自我的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

三、写诗,在创造中挥洒才情

王国维曾言:“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无论是读诗、赏诗还是悟诗,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写诗。而学生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最纯粹的情感表达。在他们笔下,诗是没有形状的,当然,诗也可以有无数种形状。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写诗的机会,让学生的诗情和才华在创作中得以升华和积淀。

如《山行》一诗就如同一幅生动的山林秋色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整首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剖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描绘的是山势高缓,白云飘处有人家的场景,一个“斜”字和“生”字就将山林的幽深僻静描绘得淋漓尽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晚”和“停”字最动人,不仅写出了傍晚时分枫林的美丽,还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对枫林的喜爱之情,宁愿驻足停车也不愿离去。诗人以情驭景,将自己的情感汇入秋日景象之中,使自然之美与情感之美相互交融,情、景一体,读来别具风味。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人的写作手法,自主创编一首秋日小诗。有学生写道:“风吹大地麦浪涌,稻花尽头有炊烟……”也有学生写道:“泊船偶遇桂花落,十里飘香沁人心……”还有学生写道:“孤霞落日秋风寒,梧桐树下叶纷飞……”学生在改写、仿写甚至自主创编中,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内涵,还能激发自身才情,掌握写诗技巧。通过写诗,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独创性,升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最终更好地助力学生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弘扬中华精神与文明。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词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文学形式,也是学生品味历史文化、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教师可引导其读诗、悟诗、写诗,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汲取文学的养分,体会古诗之情韵,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诗情入怀,让文学入心。

猜你喜欢
读诗友人写诗
致友人(组诗)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戏答友人》
为自己更为读者写诗
《友人伤足有赠》
学写诗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小鸟写诗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