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云霞
“双减”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减负不减效”成为了当下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其中,如何设置“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是落实“减负不减效”的重要内容。这需要教师依循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本着减负的前提,优化语文作业的设置,为“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服务。
本次“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负,要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中解脱出来。对于语文学科,导致很多学生有压力和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作业设置一统化,即无视学生能力差别,不管学生的认知异同,都采用模式化的作业,要求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学生一起完成。这种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设置的作业,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过于简单,毫无训练和巩固价值,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又捉襟见肘,无法有效推动他们能力的提升。这种无效的作业,还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鉴于此,教师要从分层理念出发,设置差异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文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师在教学完毕之后,围绕语文要素,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设置了三个作业套餐。套餐一主要针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内容包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列出蟋蟀住宅的特点,写出作者所采用的观察方法。套餐二指向中等能力的学生,主要包括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套餐三针对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主要内容包括从课文中寻找典型的语段,分析“连续细致的观察”与“准确生动的表达”之间的联系,并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一种明确的事物,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进行全面观察,并尝试创作一段介绍类的文字,将观察和语言表达都落到实处。
三个套餐,针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下各取所需,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实”,学生不必与自己能力相差甚远的作业纠缠,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
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迥异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思维特点,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在积极倡导自主化、生本化的立场下,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整班语文作业的设置就不能完全依托于教辅资料,教师要根据课程特性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紧扣学生特点,设置极具特色的作业。
以教学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为例,学生原本就非常喜欢阅读神话故事。课堂中,学生被神话故事独有的神奇魅力所吸引,同时也被盘古力大无穷、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所折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基于此,教师如果强行运用现成的习题,让学生“看拼音,写词语”“选词填空”,就会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热情。教师不妨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契合班级学生的特色作业。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网络资料,绘制盘古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尝试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的过程,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用第一人称改写这篇课文。如有学生想象自己是盘古,用第一人称展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整个过程,并表达了盘古内心的想法。有的学生想象盘古感到十分疲劳,但是又不敢睡去,因为他还想继续守护这个世界。这样就生动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从机械、生硬的题型中解脱出来,这就契合了“双减”政策,而讲故事和写文章的两种形式,都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以特色性作业助推学生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情境;任何一种语言的训练也都应该依托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一旦失去了情境,语文作业必然就会走向机械、生硬、枯燥的泥潭,学生自然也会心生厌倦,这就与实施“双减”政策背道而驰了。
如教学完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之后,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信息,对爬山虎的叶片、脚的外形以及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展开介绍。但如果只是如此生硬地提出要求,学生往往都会机械地照着课文说一遍,不仅没有实现信息的提取、整合,也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形成了较大打击。教师可以将这一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首先与生活关联,拥有明确的介绍对象。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要求学生在弟弟妹妹面前“炫耀一番”,依据学习所得,介绍爬山虎。其次,针对弟弟妹妹的提问,和他们一起查阅资料,全方位了解爬山虎。如有学生的观察角度十分新颖,他们对比分析了爬山虎正面和反面的状态,通过触摸、观察等方法,分析对比它们的差别是什么。在讲述和表达的时候也能抓住重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爬山虎的典型特点。
纵观整个过程,学生在完成这一项作业时不再是一个人,也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转化成为了在弟弟妹妹面前“炫耀”的过程,在情境中明确了介绍的对象。并且,以解决弟弟妹妹的困惑为支点,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愉悦感受中唤醒学习动力,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作业应有的效能落实到位。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师所设置的语文作业趋向机械、生硬,自然也就逃离不了零散琐碎的尴尬,甚至有不少是重复的内容,学生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应付这些作业。在“双减”政策落实的背景之下,这种作业形式已经毫无存在的价值了。教师要紧扣教材统整化、序列化的特点,站在整套教材和单元的视角设置统整性作业。
以四年级上册的神话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单元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抓住单元的训练目标和共同资源,以神话文本为抓手,设置体系化、序列化的统整性作业。
如从神话人物的角度,作业形式可以是“制作神话人物名片”,鼓励学生从课文和搜集的资料中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对单元课文中某一个具体人物进行全方位介绍,可以制作成卡纸的形式,便于在班级中展示与交流。还可以是“撰写人物颁奖词”,从单元课文的神话人物中确定自己最欣赏的人物,从特点、事件以及所作出的贡献等不同的角度,通过颁奖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敬佩和赞赏之情,在深度理解人物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举办班级的“颁奖盛典”,要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神话人物卡片和颁奖词在班级中交流,评选出最优作业,并设置相关的奖项颁发给学生。有的学生的作品十分全面,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神灵,还加入了一些西方的神灵,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探究了中西方神话人物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异同点。
再如可以从神话故事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依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课文中的故事讲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并要求父母给自己的讲述提出意见;也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与人物相关的其他故事读一读,然后和同伴进行分享。
这样的作业不再是零散的,而是紧扣神话文本的特色,将作业设置的中心都聚焦在单元语文要素上,形成了纵深递进的统整性作业,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双减”政策的落实,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就有所放松。教师应紧扣作业设计的契机,优化作业结构,为“减负不减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