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媛,曹佳琦
(包头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包头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馆),内蒙古 包头 014000)
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同样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努力改善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大步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当下国家以及人民奋斗的目标。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人们显然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我国也不断制定、实施生态环保方面的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更加有效地治理路径来改善这些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地位,环境污染治理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仍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旧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汽车尾气排放、烟煤污染、工业废气等导致的,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粉尘等物质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大气污染早已升级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2016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经常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导致大量人群出现咳嗽等症状,高速公路也因为能见度低而关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很多地区都提高了对雾霾天气的预警等级,将其列为灾害性天气[1]。
随着造纸、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不断发展,水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合理地对污水进行处理,大量污水进入河流湖泊中,导致水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比如黄河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对周边城市居民的用水产生了严重影响。此外,湖泊以及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地下水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大约有三亿左右的居民面临着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甚至连工业用水标准都无法满足。
固体废弃物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如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固体工业垃圾、建筑废材等。固体废弃物长期堆放在露天环境中,其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会随着降雨逐渐渗透进入地下水循环中;固体废弃物在转运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也可能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未开展垃圾无害化处理,而是将这些污染物集中转移到空旷地带堆放,这种处理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长期露天堆放,有毒物质会逐渐排放而出,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还会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地下水,危害用水安全。例如在采矿活动中,矿物垃圾以及存放于露天自然环境中的矿产品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污染地下水,导致周边的植被减少,水分含量下降,地表径流的下渗过程遭到严重干扰,甚至导致河流断流,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噪声污染是指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等活动中产生大量分贝较高、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噪音。近年来,城市建筑施工比较频繁,产生的噪音范围也越来越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受到噪音干扰。这种噪音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危害,人类长期处于这种多噪音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失聪。城市执法部门也接到大量居民的噪音投诉,说明目前城市中的噪音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接近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都面临严重的噪音污染问题[2]。
我国一直积极开展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森林覆盖面积大量增加,但是仍无法改善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现状。土壤退化问题较为突出,一些重点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虽然很多工业企业迁移到了郊区,但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水,对周边的土壤环境以及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在这种土壤环境中种植的农产品被推上餐桌后,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种类下降,已经有不少的物种灭绝,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突破十四亿大关,虽然目前人口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但是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私家车、各类高档家电、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延伸出来的将会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汽车尾气排放现象愈来愈严重,而各类高档家电的使用,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使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生产压力,而电力的产生必须依赖能源的消耗。
目前,化工、电力等传统意义上的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产业仍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积极研发污染物处理的新方法,但是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仍在不断增加,污染物处理的新方法跟不上其排放速度,未来可能会给土壤等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此外,采矿等活动会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专家预测,到204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8.6%,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电子垃圾、汽车尾气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加。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将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行各业都在着手研发新技术,随着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资源短缺问题,但是一些新技术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例如,新的化学物质的研发可能会成为污染生态环境的新污染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电磁污染。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虽然各个地区都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但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仍然不够,个别地区还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问题。国家已经明确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未来发展的重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我们只有充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针对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我们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自觉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坚决不进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首先,要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考评体系,其可以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绿色GDP来反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执行效果。绿色GDP可以为政府履行生态责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用绿色GDP代替人均GDP来衡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一定要将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作为评判和推动社会生态建设的标准,将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并且赋予生态指标更高的权重,促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指标设置要合理、权重分配要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态管理职能,推动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落实[3]。
生态环境决策就是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决策基本因素中,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趋势等作为生态环境开发的重要决策因素,使得生态环境开发更加科学、合理。政府生态环境决策是为了保护生态开发区域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有序进行所做出的策略,政府在构建生态环境决策机制的时候,可以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考虑:(1)思想认知,政府首先要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意识到生态环境对政府决策制定的重要影响;(2)具体实践,在落实过程中,要遵循环境变化规律,重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力,进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发展关系;(3)生态补偿,针对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政府有义务履行补偿责任;(4)预警监督,结合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预警监督机制,以便尽早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针对环境污染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补偿不仅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推动,同时还要依靠环境治理和补偿相关技术的创新。当下新兴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短期的利益驱动以及较高的生态补偿成本影响下,地方政府生态环境补偿的积极性仍比较低。目前,各类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被研发出来,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针对一些产生污染源的企业来说,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会使得企业受到经济上的处罚或是社会的讨伐,但是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不断下降,甚至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较为常用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购买专利、技术合作等,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全面改善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各地政府应当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试点,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而促使全国各个地区逐步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针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审计制度,对于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作出细致的审核,确保有限的资金可以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其次,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自媒体、电视、广播电台等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坚决披露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行为,同时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各类违法行为,并且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物质奖励,以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再次,要实现全过程监督,动员群众全程参与,加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扩大群众的知情权,该公开的一定要公开,使得公众监督权得到支持,进而促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更好落实。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制度进行公开,以扩大项目的影响力。最后,要落实追责制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惩非法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情节轻的可以给予口头警告、罚款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且勒令其停业整改。针对一些重点企业,除了进行常规的检查之外,还需要进行重点监察,确保执法力度充足,能够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新时期,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乎当代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样也关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可持续发展观,从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考评体系、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决策机制等方面着手,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奔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后代营造优质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