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玲,陈 艳
(1.潍坊市临朐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潍坊 262600;2.潍坊市高新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山东 潍坊 261205)
近年来,为解决环境问题,贯彻落实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号召,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诸多显著的成果。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锁定污染源头与划定污染范围、指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方向等作用,环境监测水平对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现有环境监测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如何正视环境监测重要程度、推动环境监测体系创新优化,是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在社会运行期间,部分不法分子为谋求自身利益而采取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活动,如直接向生态环境中倾倒、处置含有污染物与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来节省处置成本,擅自进口固体废物作为生产原料,或是因监察管理人员未履行自身职责而造成环境污染、重大损失等。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回溯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过程,帮助公安机关、司法机关获取环境违法犯罪现场证据,便于后续锁定犯罪嫌疑人和确定量刑处罚标准。
工业废水废料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果企业无限制地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废水废料,将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并引发人体中毒、臭氧层破坏、农作物枯萎死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出现。而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通过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判断企业向大气、水域和土壤环境中的排放物是否满足相应标准,锁定污染源头和处罚违规排放企业,将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压制到最低。另一方面,监测机构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合理计算目标单位在特定时间段内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以及总体排放量,将计算结果作为污染物排放管控的重要依据,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活动,涉及诸多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方可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逐步改善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如果环境保护、治理成本完全由政府财政承担,将会加重财政负担,并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影响环境保护效果、放缓环境治理步伐。而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根据监测结果来判断企业是否满足排污许可条件,向企业颁发排污许可证和明确总排放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未按照规定向生态环境中排放浓度超过相应标准的废料,则由环境监察部门向企业征收排污费用,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补充来源,排污费根据监测数据来计算、收取。
机动车所排放尾气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如果机动车尾气无序排放,将会引发气候异常、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从尾气污染防治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实时掌握各区域的尾气总体排放量和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引导公安交管等部门前往严重污染区域开展联合执法,如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量是否超标,对检测不合格的机动车驾驶员按规定进行罚款、扣留行驶证。
挥发性有机物是PM2.5的主要前体物,如果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过高,则会加剧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当人体吸入过量PM2.5颗粒后会出现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项疾病。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24 h全天候监测各区域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如果浓度超过相应标准,立即将问题反馈给所在地区环保部门,着手开展污染源排查和环境治理等工作,避免大气环境持续恶化,及早解决污染问题。
现阶段,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完善,自动化技术被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中。我国各地区修建了大量的自动监测站,替代了样品的人工采集和人为生态环境监测,这有利于减轻工作负担,可实现环境全天候监测目标,提高监测频次。然而,由于自动监测站建成时间较短,现有自动监测站数量偏少,并未完全覆盖全部环境监测场景,部分地区仍旧采取人工作业方式,具有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错误率高的局限性。
此外,由于环境监测站现场条件较为恶劣,加之环境监测项目数量持续增多,部分已建成自动监测站在运行期间遇到硬件老化、仪器设备品种单一、智能化程度不足等多项问题。(1)硬件老化问题。自动仪器设备处于复杂环境当中,随着时间推移,受到复杂环境与自身老化因素的影响,设备老化速度加快,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精度下滑、故障频发等多项问题,不堪使用。(2)仪器设备品种单一。环境监测项目数量呈现逐年稳步增加态势,以地表水监测项目为例,当前已增加至一百余项,监测因子增加了4倍多,而原有仪器设备种类较少,并无法独立完成全部监测任务,仍旧需要监测人员前往现场开展采样、送检、实验室分析等工作,与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初衷相违背。(3)智能化程度不足。自动监测站仅能完成样本采集、检验等基础性任务,无法替代人工完成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评价、预测污染事件发生时间等复杂任务,实际作用有限[1]。
现有环境监测体制存在滞后性,主要体现在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层级过多等方面。第一,重复监测。多数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任务、承担功能、设备配置与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相似度,但由于环境监测机构多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下属单位,因而仅负责开展辖区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实际监测范围小于极限监测范围,由此造成重复监测的后果。第二,标准不统一。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的现行标准、数据格式、环境质量判断依据有所不同,在汇总各机构上报数据来判断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时,需要监测人员重复转换数据格式,时常因套用不同数据而导致无从分析,环境监测成果未得到集成、高效利用。第三,层级过多。环境监测体制由诸多层级组成,如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与基层监测站,在监测站通过监测结果发现环境污染等问题时,需要将问题逐级上报反馈,再将相应解决方案逐层向下传达,有着流程繁琐、周期时间长的局限性,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着手处理。
环境污染事件普遍具备突发性、随机性特征,环境监测机构很难根据已掌握信息来提前预测到污染事件,在事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难以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最终因事件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严重损失,以及污染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等后果。归根结底,问题症结为现有环境监测体系下的应急监测能力不足,具体在于缺乏应急监测意识和经验两方面。
根据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情况,传统监测方法有着明显短板,难以满足工作开展需要,具体存在较少涉及特征污染物、分析范围不足两项问题。第一,较少涉及特征污染物。传统方法主要分析常规污染物因子,而随着新型行业的问世、发展,污染物种类持续增多,陆续出现多种多样的全新污染因子,原有测试因子方法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污染状况,如缺少面向痕量金属、微量元素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第二,分析范围不足。现有分析方法适用范围局限在早期监测项目中,不适用于全新监测项目,时常需要监测人员凭借自身主观来判断生态环境状况,如在噪声监测方面,缺乏适用于KTV、施工现场等社会噪声的影响监测分析方法[2]。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效率、水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监测站无人值守目标,环境监测机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具体从完善仪器设备种类、建立长效维护保养机制、智能化改造三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仪器设备种类。环境监测机构实地调查管辖范围内各处自动监测站的使用情况,将不堪使用的仪器设备强制报废,统计剩余仪器设备的台数、品种。随后,判断所保留仪器设备可以独立完成的监测项目,按照剩余监测项目来配置仪器设备,如配置污染源烟尘在线监测仪、烟气SO2在线监测仪、酸雨自动采样器、机动车尾气监测仪等,确保自动监测站可在无人工干预下独立完成全部项目的监测任务[3]。
第二,建立长效维护保养机制。为避免仪器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缩短使用寿命、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长效维护保养机制,明确各种类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质量判断标准、流程步骤与周期频次,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潜在故障,始终维持良好运行工况。
第三,智能化改造。在自动监测站中配置一批具备完善功能、较高智能化程度的仪器设备,并将自动监测站本地操作系统接入到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当中。如此,自动监测站将在无人工干预条件下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任务,如根据上一阶段环境监测结果来修改下一阶段监测计划。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判断,预测生态环境污染趋势等复杂任务,则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远程提交给平台处理。
为摆脱传统环境监测体制对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造成的掣肘,环境监测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推动现有体制改革,具体从统一管理、垂直管理、拓展业务三方面着手。
第一,统一管理。将环保部门作为环境监测机构的上级部门,由环保部门统筹管理辖区内的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彻底解决监测机构多重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
第二,垂直管理。在环境保护部门内设立专职监管单位,由监管单位负责监督与管理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如此,既可以减小各级地方政府对环境监测机构造成的影响,在人事调动、计划制定、资金调拨层面不受约束。同时,还有利于简化环境监测流程,当环境监测机构发现异常问题后,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上传至监管单位,避免监测信息价值与时效性受到影响。
第三,拓展业务。在各区域内挑选综合能力较强的环境监测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机构持续拓展业务范围,逐步具备同步开展土壤监测、大气监测、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监测工作,并将其他功能重叠的机构进行裁撤或合并处理。
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应急监测能力,监测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具体从搭建自动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三方面着手。
第一,搭建自动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前在预警系统中设定各类突发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的判定标准。如此,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如果系统从监测数据中识别到异常特征量时,将在短时间内判定事件类型并向监测人员发送预警信号。同时,采取分级预警方法,以生态环境污染预警为例,根据污染源种类、污染范围、周边环境受影响程度来判定污染事件等级,向监测人员发送对应等级的预警信号[4]。
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环境监测机构要提前制定面对大气污染、水域污染等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预案内容由应急小组成员组成、应急物品准备清单、仪器设备配置方案等部分组成。如此,在环境监测期间遇到各类突发状况后,都将通过实施应急预案的方式来迅速解决问题,将事件所造成损失、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三,组织应急演练。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的污染事件出现频次较低,环境监测人员缺乏应急处理经验。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帮助监测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实施过程,明确自身职责,积累实操经验。
为满足环境监测工作开展需要,确保监测人员根据已掌握信息出具准确、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机构需要推动现有分析方法多元化发展,确保分析方法涵盖环境监测各个环节。一方面,环境监测机构重新制定或在现有基础上修订标准分析方法,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饮用水分析方法、固体废物标准分析方法等,要求各项分析方法都具备可操作性、标准性,有效引导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型监测技术来弥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短板,如运用GIS技术将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与决策过程进行汇总整理,或是引进面向海水虫害监测、赤潮毒素监测等全新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5]。
为保障环境监测成果质量,为后续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助力,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树立“质量为先”的正确观念,做好数据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既可以为监测质量提供保证,也可以为后续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数据管理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由大数据平台替代人工开展监测数据采集、分类整理、统计计算等工作,避免监测人员因在数据录入环节出现错录、漏录、重复录入问题而影响到监测成果质量[5]。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对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以新型仪器设备操作方法、信息化系统操作流程、新兴监测技术理论知识等作为培训内容,为环境监测机构建立起一支复合型监测团队。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功能效用,推动我国环境监测事业迈向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环境监测机构还是环保部门,都应正确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坚持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环境监测体制、建立预警机制、推动监测分析技术多元发展、提供监测质量保证的正确发展路径,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