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浩,郭瑞兰
(潍坊市生态环境局诸城分局,山东 潍坊 262200)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和污染问题,为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依据;二是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的协调性发展,避免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及污染[1];三是生态环境监测有助于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污染预防机制,很多的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行为可以从源头上防控。正是因为如此,对于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考虑到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还有待提升,应多措并举,切实发挥好各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究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对策十分必要,本文对此作如下分析论述。
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比如当前通过持续性的深化改革成功构建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可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再比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被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思想层面和执行层面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总体而言,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较为完善,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县、乡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布控中,地表水监测、降尘监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噪声监测、地下水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均是重点,监测点数量不断增多。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功能优化层面看,当前已经逐渐由现状监测朝着预警监测方向发展,预警监测可以更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有十分大的裨益[2]。
第二,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获得蓬勃发展,可以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人才支持。各地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积极开展人才建设工作,引进和招聘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充实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后备力量。具备优质、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必然能够得到有效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以有所保障。除此之外,要重视生态环境监测站内部的人才培养,各类培训交流活动可以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因为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才能够有所保证,可靠性更高。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强调依法监测、诚信监测及科学监测,并且可以执行责任人制度,即“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通过严格执行责任人制度,可以强化责任意识,使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推进。与此同时,对参与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动态化监督管理,通过监督抽查可以规范监测机构及人员的行为,从而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3]。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涉及的环节和专业知识较多,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容易受到影响。生态环境监测主要涉及七个环节,即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运输、样品保管、样品测试、数据记录、数据传输及分析、报告归档保存。如果任意一个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则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的最终质量,难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提供依据。目前来看,较多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质量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各部门间的协同管理水平不足,缺乏可靠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涉及较多环节及专业知识,为确保最终的质量,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统一化管理。不过从目前来看,参与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和人员并未得到统一化管理,所开展的工作存在交叉进行的情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另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未能达到良好状态,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过于“独立”,协同管理不佳,严重时则影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推进[4]。不过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开始注重全过程管理及精细化管理,这对于有效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十分有利,可确保和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实际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会使用到较多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操作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的现场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确保其性能始终处于有效和稳定状态。如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存在分辨率、稳定性及灵敏度不佳的情况,则必然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目前来看,在生态环境监测中使用仪器设备时,操作规范性不足、仪器设备的检修及保养不到位等问题较为常见,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准全”,难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生态环境监测作业中,现场采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生态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现场采样工作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空间及时间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现场采样质量受到影响。还有一点,即便是生态环境采样条件相同,各个采样点位的污染因子浓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监测结果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必须重视现场采样工作,综合各方面要素优化现场采样条件。如现场采样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漏洞或不足之处,则难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为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应该全程做好质量监督控制工作,尤其是要发挥好监督作用,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全面有效推进[5]。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质量监督管理可以分为内部质量监督和外部质量监督。在内部质量监督中,主要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内部所进行的各种质量监督活动;而外部质量监督主要是行政部门所开展的各种质量监督活动。总的来看,当前在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质量监督工作并未得到有效推进,在思想观念和执行力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应该说,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督需要实现全过程、动态化管理,并且应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逐渐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当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中所存在的质量保障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提高,全程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为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职能部门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善于整合优势力量,共同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始终在可控状态。第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专业方面、技术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应该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面的宣传,帮助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提高技术水平[6]。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方面的优势,用专业技术优势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障水平,同时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更加严谨与认真。第三,为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监测质量,应该切实发挥人才方面的优势,由专业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达成这一目标,应重视内部培训教育,对参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教育,开展实践演练,在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提升专业水平,避免生态环境监测中出现人为方面的误差。
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所存在的缺乏统一管理这一问题要加以重视,同时从思想层面和执行层面上进行改变。在促进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时,应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职能部门之间要有合作沟通意识,切实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始终确保具有良好协调管理的氛围。第二,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中应该防止业务的交叉与重复,既要细化分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也要建立责任人制度,避免整个工作环节中出现“无人管”或“多人管”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全程管理环境监测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第三,在生态环境监测的统一管理中,应重视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应用。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可以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的流程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在Check这一环节,可以发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在Action这一环节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如果存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未能处理的情况,则可以由下一个PDCA循环活动来完成。总之,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管理中,应该格外注重统一管理,善于应用各种措施手段。
仪器设备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规范使用监测设备是确保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有力抓手,所以应该格外重视。在规范使用监测设备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所使用的监测设备必须确保性能处于最佳状态,这要求使用监测设备的过程中必须做好校验和分析,发现性能方面的问题及时处理,严禁存在监测设备带故障工作的情况。第二,监测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按照既定规范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观测及拆除,尤其是观测过程中要确保监测设备始终处于有效工作状态[7]。第三,当前在生态环境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设备较为精密,容易出现污染的风险,所以使用监测设备的过程中要做好防污染工作。比如玻璃容器、试剂、溶剂、试验用水要避免相互污染,全程做好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应该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修保养,发现监测设备存在故障风险时,尽快处理,避免后续使用过程中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在强化现场采样质量控制时,应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认真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的现场环境,确定现场采样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制定及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为采样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生态环境的现场采样涉及较多的内容,包括人员安排、仪器设备、操作标准、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其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未能达到相关标准时,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监测的最终质量。因此,全程做好现场采样的质量管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规范进行,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第三,做好技术方面的保障工作,确保现场采样技术应用得当,比如在水样采集时,必须明确河水的深度和宽度,设计最佳的采样点数和采集深度[8]。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必须格外重视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切实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后续要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及管理工作,考虑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动态化质量管理,以消除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系列风险,避免对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