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巧逢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的重点教育工作,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要求教师和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身心发展特征,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为其未来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幼儿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基本教育原则,致力于为幼儿打造更具有科学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其身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以最佳心态面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本文从家园合作、社会适应、交往经验、学习习惯四个视角,提出幼小衔接的相关教育建议。
幼儿思维发展具有“具象化”的特点,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在观察、学习全新知识时需要依靠物体表面信息作出判断。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保证衔接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适当调整学习内容,选择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学习和趣味活动中自主构建全新学习经验,逐渐丰富个体认知,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结合五大领域,设计和开展针对性衔接活动。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开展故事续编、看图说话、“一年级”主题讨论等活动,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阅读《小阿力的大学校》《开学第一天》《在教室说错了没关系》《我要上学啦》《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学!》《我上一年级啦》等绘本,强化大班幼儿对小学校园的认知。在健康领域,开展短跑、跳远、接力赛、拔河等趣味体育活动;增强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强化幼儿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在社会领域,发展幼儿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建立良好自我认同感、学会关心并尊重他人;开展“小学校园的一天”“校园规则有哪些”等主题活动,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规范幼儿行为举止。
在科学领域,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能力为主。例如,教师开展“生活中的数字”“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感知方位”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良好的科学探究意识,为其学习小学数学做好充足准备。
在艺术领域,培养幼儿审美、欣赏、创造等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一些有关小学校园的信息。例如,教师通过“律动:一年级”“唱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绘画:我心中的小学”等领域课程,强化幼儿对小学的认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将社交经验的传授放在首位,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友好交往。
同时,教师要培养幼儿社会性技能,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小学生活。在社会领域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提供教育素材。在主题活动方面,教师可以开展“走进小学”主题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图片和视频观察小学校园,发现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开展“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产生的冲突,教师和其他幼儿根据讲述的事件,帮助幼儿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冲突,引导其意识到“友情”的重要性。在教育素材方面,教师可以在图书区投放一些绘本故事,如《认识你,真好!》《遵守约定的小乌龟》《和朋友团结合作》《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想和我一起玩吗》等,利用趣味性的绘本故事增强幼儿社会交往意识,为后续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与幼儿园教育不同,小学校园逐渐脱离了家庭教育氛围,需要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服务意识,能够妥善解决生活、学习中一些问题。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尽可能让幼儿自主完成任务,提升学习成就感,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促使幼儿在未来的学习中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推行值日生管理制度,通过“值日班长”轮岗制,强化幼儿的责任心,让每个幼儿都学会管理班级;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展开如厕、盥洗、用餐活动,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还鼓励幼儿自主整理图书、玩具、衣物,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提升幼儿的生活技能;教师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学习、劳动等任务,让其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不断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
《指导意见》强调了“双向衔接”的教育原则,要求幼儿园与小学密切联系,共同承担起幼小衔接工作的责任,使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促使幼儿能力得到更好发展。基于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加强与社区、小学联系,通过互动沟通,进一步深化衔接工作。
教师可以邀请小学教师或低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走进幼儿园大班班级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可让小学教师为幼儿讲解小学生活、学习的规则;讲解纪律要求等内容,通过教师直观讲授丰富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认识,达成“双向衔接”的目标;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邀请低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走进幼儿园,邀请他们为幼儿展示一些基本的生活及学习技能。如:整理书包衣物;讲解纪律要求、班级守则等,让幼儿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中进一步感知小学生活,提高幼小衔接工作质量。
为增强幼小衔接工作有效性,做好大班幼儿心理建设工作,教师可以开展实践类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让幼儿感知小学学习与生活氛围,通过亲身感知与实际体验,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例如,教师与小学联系,选择休息日或开放日带领幼儿走进小学校园,参观班级、操场、活动室、走廊等场所,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小学氛围。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和家长应充分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针对幼儿具体情况,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从而取得“1+1>2”的教育成效。
在自律意识培养中,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整理衣物、独立进餐睡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庭,家长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整理图书、玩具和文具,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建立“自己的事自己做”意识。同时,幼儿要学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园合作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和家长坚持“以幼儿为本”,减缓学习坡度,促使幼儿顺利度过衔接阶段。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共同确定幼小衔接工作计划,明确教育方向,携手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衔接氛围。
在家园合作中,家长和教师要注重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交流和沟通。
一是线上沟通。教师和家长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腾讯会议、钉钉、微信、QQ 等社交平台及时沟通、探讨,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教育工作。
二是线下会议。线下会议以“集体家长会”“一对一家长会”为主。在线下家长会中,教师可以为家长准备一些纸质版文件,讲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传递衔接工作目标,让家长走进幼儿园教育中,共同参与幼儿教学工作中,进而保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
在“一对一家长会”中,教师可使用“家访”或“入园来访”两种方式,使用线下面对面对谈的方式,结合儿童发展状态、学习特征、生活行为进行详细阐述,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建议,促使其能力得到稳定提升,在双方交流中确定教育方向,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以实践类游戏为主,幼儿园和家庭要相互配合,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首先,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走进小学校园,让幼儿亲身感受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通过家庭教育的双重引导,提升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幼小科学衔接工作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开展主题亲子活动,倡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感知社会和自然环境,并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幼儿对小学校园的认知,逐步提高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