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荣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 青海西宁 810001)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长期而普遍存在的问题,银行和企业之间缺少了解,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各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沉淀了大量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如果运用合理,能够有效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加强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利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2020 年,人民银行提出要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完善“全国+地方”双层发展体系。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8 个省建立了各自的地方征信平台。
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联合青海省发展改革委,以“科技支撑、数据驱动、生态赋能”为框架,依托新兴金融科技,重塑中央政策、政府服务、金融支持与数据要素对接模式,通过涉企信息高效共享、支持政策智能推送和信贷供需精准匹配,构建信息归集、融资增信、政策支持、融资对接和融资评价“五位一体、闭环运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圈。“青信融”平台建设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青海方案”,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列为“十四五”金融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截至2022 年8月末,“青信融”平台入驻金融机构40 家,发布金融产品390 多个,注册小微企业3.4 万户,成功撮合融资5200 多笔,金额突破55 亿元。
新冠感染暴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暖企政策,但一些政策落地效果并不理想。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通过深入调研发现,青海省小微企业融资存在一些“卡脖子”问题。一是金融机构获取涉企信息不全面。小微企业金融征信基本空白,大量对征信信息具有替代作用的涉企公共信用信息“沉睡”,金融机构未充分利用这些有价数据要素。二是增信机制不完善。小微企业自身资信较弱,政府增信措施少、资金分散,保险、担保等市场化增信门槛高、费用贵。三是惠企政策落实不力。小微企业优惠、贴息、补偿等政策申报、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存在不透明、手续多、服务差等隐性壁垒,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四是银企对接不充分。青海省级层面缺少高效的银企对接平台,银行不了解企业,有钱放不出;企业不了解银行产品,缺钱贷不到款,造成小微企业贷款只能在点上分布,很难在面上覆盖。五是小微融资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系统和政府部门评价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标准不一、范围不同,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和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不高。
基于调查研究,按照金融服务“几家抬”要求和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发展理念,青海省研究制定了《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方案》,并经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深改会审议通过,被列为青海省“十四五”金融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在省政府主导、人民银行和发改委“双牵头”工作机制下,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承担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协调对接金融部门,全面推进平台系统开发建设工作;青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对接政府部门,协助做好信息归集与政策梳理。2020 年12 月,“青信融”平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20 年12 月至2021 年6 月,在完成调研用户需求、设计平台架构、完成项目立项、指导科技公司设计研发等工作流程后,2021 年6 月底,“青信融”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确保上线后的平台好用,建设团队深入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不断优化、完善平台业务流程,2021 年11 底,“青信融”平台全面完成各项功能的建设任务,转入常态化运行管理阶段。
一是信息归集。“青信融”平台依托青海省法人单位和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按照必要、最小原则有效归集市场监管、工商、税务、不动产、司法、水电气等涉企公共信用信息,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数据库,为小微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信用数据“一码关联”、交叉验证、保密脱敏和共享查询。开发信用评分动态模型,为金融机构免费提供小微企业全息高清信用“画像”,展示多维圈层关系。支持金融机构利用涉企信息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快速精准获客,开发并建立线上信贷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智能化模型。
二是融资增信。平台企业个人中心页面,可查询、下载、打印自身全景“画像”、图谱、信用报告;企业用户对自身数据信息有新增、变更、异议的,可进入异议处置申报流程入口,查看处置状态和结果;金融机构用户登录平台后,可根据授权情况通过查询页面、受理业务流程页面链接按钮、企业用户个人中心页面查看、下载、打印企业用户的公开、全量和定制化信息(“画像”、图谱、信用评价等数据)。风险补偿模块风险补偿申请审批、追偿情况提交及审核等业务流程,通过节点管理、权限管理、人员配置管理等,支持流程自定义设定。开发了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功能,对成长潜力好但暂不具备融资条件的小微企业,推荐至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培育,对有信用瑕疵的企业依据相关规定开展分类修复。引入保险、担保机构,打通线上业务办理流程,充分发挥保险担保信用增进作用,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全周期风险缓释机制。
三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将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表格化、标签化梳理,由政府端将政策电子化后导入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智能匹配,向企业推送相应的政策措施,让企业了解自身能获得的政策支持。打通平台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信息交互通道,缩短政策传导链条,实现专项资金的线上闭环管理,提高专项资金政策知晓度和资金申请使用率。平台可统计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数量及支持力度,作为政府出台政策是否精准落地实施的参考。平台开设央行政策专栏,精准监测央行“两项直达工具”落实情况,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信用贷款。
四是融资对接。平台搭建了金融产品超市,支持青海辖内商业银行研发符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各类特色融资产品,实现平台发布信贷产品,企业申请产品,金融机构在平台审核、授信和放款管理。支持小微企业在线发布融资需求,智能匹配信贷产品或金融机构,自主申请金融机构已发布的信贷产品,实现融资流程进度全程可视化跟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后备数据库,在线发布直接融资案例、培训等相关支持政策,通过平台宣传政府支持企业多层次融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平台注册小微企业对接。开设续贷中心、首次贷款中心、小额贷款公司专栏。“青信融”平台实现了与相关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的同步共享、业务协同,通过专线、堡垒机等技术实现“青信融”信贷业务“一网通办”。
五是融资评价。“青信融”平台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高视角的信用融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块通过金融机构对企业还款时效和还款质量的评价、打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金融机构放款时限、利率水平、产品创新、服务满意等方面的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功能,支持政银企开展常态化互评互促,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差异化推荐机制和算法,对好评高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给予正向激励。创新白名单推送机制,设置“黑名单”一票否决功能,引导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设置信用体系建设专栏,以“热地图”展示市(州)县乡(镇)村户信用创评情况,引导地方政府持续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2021 年7 月以来,“青信融”平台经过五个大版本的迭代升级,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完善,基本形成以替代数据促进融资业务、以融资需求引导政策配套、以政策支持推进平台服务,以服务评价提升融资生态“五位一体”的小微企业融资闭环。
目前平台入驻银行业金融机构22 家、小贷公司3 家、保险机构8 家、担保公司6 家、股权交易1 家,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金融产品供给方面形成集“成熟”信贷产品和“定制化”产品的金融超市,推出“拉面贷”“虫草贷”“枸杞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平台线上各类产品达到390 多个。完成“银税贷”“知识产权贷”“创业担保贷”与“青信融”平台直连,推动省财政“政采贷”通过“青信融”平台与人民银行总行中征应收账款系统对接。“青信融”平台入驻机构的类型和服务不断丰富。
“青信融”平台设立首期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专门用于平台发放信用贷款和企业首次贷款的风险防控,风险防控制定了政银3:7 分担比例,对银行先补后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解除了金融机构在平台发放贷款的后顾之忧。根据计划,“十四五”期间“青信融”平台风险补偿资金每年将增加1 亿元,风险防控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目前,“青信融”平台已实现与地方法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业务“一网通办”。信贷“一网通”的推广,将“青信融”系统与金融机构信贷系统的“两张皮”缝制成“一张网”,使企业申请贷款更加便捷,金融机构受理业务更加高效。同时,“青信融”平台与青海省统一认证平台进行对接,统一认证平台用户可直接登录“青信融”平台进行信贷业务的申请和办理,无需重新注册。
“青信融”平台通过银企互评、央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信用体系建设等不同层次的评价,将中央和地方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精细化传导,引导更多的资源、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依据平台数据,对金融机构、企业进行差异化支持,促进小微企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水平、范围、内容不断扩充,融资环境不断优化。
从横向上推进各部门涉企惠企政策在“青信融”平台发布推广的同时,平台加强与基层职能部门的纵向沟通衔接,将平台政策支持功能实体化。经与格尔木市政府、格尔木金融服务中心等沟通,建设格尔木服务子站,以点带面、自下而上实现基层涉企政策、资金与“青信融”平台的对接。依托“青信融”平台实施金融惠民“甘霖工程”,通过深化央地合作,凝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互促合力,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深度融合,探索形成精准金融服务新途径。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金融服务”模式,开展融资“扫楼扫街”、信用创评,主动上门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送政策、送服务、送产品、送信贷,推动政策“甘霖”有效转化为信贷“及时雨”,积极打造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的“城西实践”。目前,“甘霖工程”被纳入全省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措施,已发放“甘霖工程”贷款453 笔、金额4.38 亿元。
根据涉企政策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布,将62 个单位部门细分到人,安排专人负责联系5~6 家单位,制定政策上平台具体方案,梳理部门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并对政策标签化处理,录入“青信融”政策支持系统,以点带面优化平台政策支持功能。目前“青信融”平台已上线33 份政策文件、62 条支持措施,涉及支持资金4.14 亿元。
根据对16 家金融机构的调研显示,目前金融机构急需的数据信息为税务信息、烟草订货信息、水电气信息、政采贷信息、社保信息、公积金信息、海关信息、药店结算信息、“专精特新”补贴信息、房产抵押信息、专利信息等。受信息化建设程度、小微企业信息结构特征及历史数据不规范等影响,企业信息质量不高,数据可用性较低,部分数据未与小微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关联,采集难度较大。
目前,小微企业在“青信融”平台可享受风险补偿资金的贷款额度划定为500 万元以内,个体工商户在平台的贷款不享受风险补偿。从青海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小微市场主体约52 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约38.5 万户,小微企业13.2 万户,个体工商户占比达到74%。人民银行总行普惠小微统计口径贷款额度为1000 万以内,且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平台风险补偿范围限制了融资服务价值最大化。
“青信融”平台服务面广、业务量大,运营所需支撑条件高、保障要素多,临时性工作专班已完成项目建设阶段的使命,从平台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看,运营保障存在较大困难,急需成立独立实体运营机构。
由于企业主不在现场、商户信息有误无法建档、商户不愿意提供建档信息等,信用档案建档数与实际扫街数不匹配。基层政府部门、社区因日常工作繁杂,无法每日抽出专人与银行扫街人员一同走访商户,使得部分商户对扫街工作接受度不高。同时,存在部分商户对“甘霖行动”知晓率低,受近期金融诈骗、非法金融活动的影响,部分商户对信息采集、建档等存在抵触心理。
“青信融”平台是集政、银、企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平台,并非简单融资交易撮合平台。从长远看,平台运维的关键是与时俱进地升级完善平台功能,满足小微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和因势调整的服务需要。
建立普惠金融服务场景,将“青信融”平台与青海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无缝对接。按照“数据挖掘信用、信用赋能金融、金融普惠大众”的核心思路,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需求,引导青海辖内金融机构加强平台数据运用,深挖数据价值,研发小微企业专属融资产品,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创新信用贷款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融资便利性。
推广平台信用贷“一网通”试点,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纵深推动社会信用创评工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横向上推动政府涉企政策和配套资金分阶段、分步骤上平台,省级各平行部门以及各平行州、市之间实现信息互访共享。将政府政策资金在平台运行状况与督察考核相挂钩,打通政策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路径。纵向上在省级层面建立统一系统,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省市(州)县三级以及垂直部门两个纵向维度实现信息互访共享,既避免各地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为跨地区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形成广义上“井”字形立体化共享网络。
数据归集只是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如何根据不同行业领域、使用场景,挖掘核心信用信息,更完整清晰地展示小微企业信用画像,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让信用把关”,才是平台价值的直接体现。新出台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已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采集、分析和应用“替代数据”,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行为纳入监管。按照《征信业务管理条例》,加强“青信融”平台信贷数据管理,参照国家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要求,通过第三方途径(如云闪付、微信、支付宝、京东白条、花呗等)合法归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账面流水信息、小微企业主互联网借贷信息,建立“青信融”平台金融信息数据库,制定信贷数据存储、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存储方式、安全等级、使用范围等,确保企业信贷数据要素合法合规向生产要素转化,赋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一是加大推广宣传培训,让中小微企业通过平台随时浏览、发布融资需求和了解扶持政策,并使用自定义融资需求、融资产品比对等功能选择最合适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二是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平台发布信贷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并使用在线审核、风险预警等特色功能进行贷前贷后风险管理。三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推动更多涉企惠企政策资金上平台的同时,支持政府部门及时获得统计数据,为政策效果评估和决策提供参考。四是扩大平台适用范围。风险补偿适用范围扩大至普惠口径下各类市场主体,享受补偿的贷款额度提升至1000 万元以内。提高风险防控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发挥风险防控功能的同时,对企业通过“青信融”平台申请发放的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甘霖工程”知晓率,引导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甘霖”融资平台,落实相关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支持。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和业务培训,提升“甘霖工程”知晓度。巩固系列成果,总结经验,复制、推广“甘霖工程”精准服务经验。
按照“省政府主导、双牵头主管、青信融主办”的原则,建立健全“青信融”运营管理长效机制,推动设立独立运营主体,使其履行运营主体责任,办理征信业务持牌和备案,依法依规接受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