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梅县区上官塘水库小学 林志辉
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比较少。这种教学枯燥无味,与小学生具有的好动、活泼的特点相违背,造成大部分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解题技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教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对教师所讲述的解题方法有一定的理解,但更多地表现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真的让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时,并不能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有些解决问题的题干较为复杂,较难理解,即使教师在讲课时认真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但实际效果也不好。有一些教师没有借助辅助解题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领悟不够深刻,一旦遇到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转换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引导学生借助这些通俗易懂的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去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如在解决应用题“小欢和小梅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千米,小欢和小梅同时从家里相向而行,已知小欢的速度是每分钟0.3千米,小梅的速度是每分钟0.2千米,请问小欢和小梅需要多长时间相遇?”题目中出现了“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很多低年级学生一时并不能明白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将这个数学概念即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转换语言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题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必须善于思考,且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各种题型的训练,促使学生在解题中逐渐总结出解题规律。只有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才能使他们不管面对哪种类型题目都能梳理出思路、寻找到突破口,准确地捕捉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最终能够正确、快速地解答出问题。如题目“从梅州到广州的高速公路总长为400千米,如果有两辆客车同时从两市出发相向而行,从梅州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广州出发的客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经过多长时间两辆客车能相遇?”针对此题,学生通常应先通读题目,并捕捉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400千米”“80千米”“90千米”“相对”“相遇”等等,在梳理出思路后,再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用算式列出来并准确予以解答。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辅助的解题手段,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其中加强画线段图的训练是解答问题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线段图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题目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解题的思路,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路更加明朗化、简单化,更加清晰,而且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画线段图的能力,这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教学解决简单问题时教师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生画线段图,不要等到难题出现时才加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