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兴
(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临夏 731800)
猪口蹄疫作为春、冬两季高发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不仅具有传播快、感染持续时间长、病毒变异性强和流行性强等特点,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而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由于猪口蹄疫可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故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猪的发病速度和传播速度均很快,也就是说养殖场一旦出现猪口蹄疫病例,那么养殖场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猪群感染,且养殖人员也有可能会被感染。猪感染口蹄疫后,其发病症状主要以猪蹄部出现水疱为特征,另外病猪均伴有体温升高,且全身症状明显。在发病初期主要为猪的蹄冠、趾间和蹄踵的皮肤表面出现水泡,水泡一旦破溃就会形成溃疡等病变。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猪除了蹄部会出现易破溃形成溃疡的水泡外,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猪的口腔粘膜、乳房、皮肤、鼻、唇、舌、咽和腭等多个部位也会出现易破溃形成溃疡的水泡,且这些易破溃的水泡破溃后会出现粘稠的物质。此外,有报道表明:成年公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死亡率会比体弱的猪、仔猪和母猪感染口蹄疫后的死亡率低。
猪口蹄疫的传染潜伏期为1周左右,高峰期在3~5 d。患病猪的病症为鼻、唇和舌等部位的软组织会出现易破溃形成溃疡的水泡。患病猪的体温会出现升高,一般在41℃左右,且随着病症的推移,患病猪的体温不会出现降低现象。成年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不会出现死亡现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自愈现象,但如果不对自愈的成年猪进行治疗,自愈的成年猪还有引发二次感染的可能。此外,自愈后的成年猪会携带口蹄疫病毒,被携带的口蹄疫病毒可在成年猪体内储存半年,口蹄疫病毒在被携带期间不定期的会通过成年猪粪便和尿液等排泄物、乳汁和精液等分泌物被排出体外。怀孕母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不仅会出现流产等症状,而且还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仔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死亡率会大幅度升高。综上所述,养殖户应格外重视猪口蹄疫的防控。
感染口蹄疫的猪不仅口腔粘膜、蹄部、乳房、皮肤、鼻、唇、舌、咽和腭等多个部位出现易破溃形成溃疡的水泡,对于猪的心脏也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感染口蹄疫的猪易发生心肌炎,心脏会出现纤维化,并布满了针一样细的出血点,形成虎斑心,这也是口蹄疫的典型症状之一。感染口蹄疫的仔猪最易发生心肌炎。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所有感染(包括病毒潜伏期和疾病发病期)口蹄疫病毒的猪等偶蹄兽动物,其组织、器官、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因携带大量的口蹄疫病毒均可成为新的传染源;口蹄疫病毒会随着猪等偶蹄动物的乳汁、尿液、粪便、呼出的气体和精液等外排到外部环境,且形成气溶胶,进而造成饲养用品用具、饲料、猪舍墙面和猪舍内空气等污染,进而形成猪口蹄疫的传染源。
猪口蹄疫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其中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2.2.1 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在同群的猪之间,猪口蹄疫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性传播,如猪舍、集贸市场、运输车辆等猪群间可直接接触的地方,发病动物、携带病毒(病毒潜伏期)动物和健康猪群直接接触而造成猪口蹄疫的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
猪口蹄疫的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物的机械性带毒传给健康猪,进而造成猪口蹄疫的传播,其中媒介物主要分别为无生命媒介物和有生命媒介物两种。其中无生命媒介物主要为处在潜伏期或发病期的猪分泌的乳汁、排除的尿液和粪便等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污染的猪舍内的墙面、饲养用品用具和饲料等;有生命的媒介物主要为接触感染口蹄疫的猪等偶蹄兽动物或接触被口蹄疫病毒污染的污染物的鸟、猫、犬、老鼠、蝙蝠和昆虫等动物。
2.2.2 空气传播
在猪口蹄疫病传播方式中,空气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在诸多传播方式中空气传播对猪口蹄疫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感染(包括潜伏期和发病期)口蹄疫病毒的猪等偶蹄兽动物呼出口蹄疫病毒后,口蹄疫病毒会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进而对环境空气造成严重气溶胶污染。有研究表明,感染(包括潜伏期和发病期)口蹄疫病毒的猪等偶蹄兽动物呼出口蹄疫病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后,途经的猪或其他易感动物均可能感染并发病;更为严重的是带有口蹄疫病毒的气溶胶可随风传播数百里,进而使口蹄疫病毒进行远距离跨区域传播。此外,湿度对口蹄疫病毒的空气传播具有较大的影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55%RH以下时,口蹄疫病毒会去失活性,也就不具备感染能力,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在55% RH以上时,口蹄疫病毒可长时间存活。
养殖场应减少引种,或引种前做好口蹄疫病毒检疫工作,此外坚持自繁自养也是避免口蹄疫病流行、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减少其它传染性疫病传入养殖场。当需要引种时,需提前做好调查工作,引种地应需免疫完全合格,饲养管理到位;应必须从无口蹄疫发生的地区开展引种工作,并且从了解详细的种猪场引进体质较好的种猪。引种的种猪在进场后合群前,需进行单独隔离饲喂和检疫工作;其次针对免疫和驱虫不完整的种猪应给予免疫接种和药物驱虫;最后在解除隔离进场合群前应进行一次非洲猪瘟、口蹄疫和猪瘟等动物疫病抗体水平检查。
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是养殖场的日常预防疾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做好厂区内的消毒工作,是减少动物患病的重要保证。针对猪口蹄疫的消杀工作,养殖场应选择一些对口蹄疫病毒敏感的消毒剂,酸性、碱性消毒剂交替对养殖场的环境进行消毒。如有机酸类、复合醛类和常用碱类消毒剂均可有效杀灭口蹄疫病毒。养殖户应每天对养殖场内的环境进行1~2次消毒;其中猪舍内部和过道等应使用生石灰进行空舍消毒;进场入口和出口应建设3%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池;场区内的污水沟和路面应使用生石灰撒布消毒。
针对养殖场周边发生口蹄疫的情况时,养殖场应制定出适合本场的疫病防控应急方案,并对本场的猪群进行逐一排查,检查猪群是否有出现猪跛行和水泡症状,一旦发现应立即将其隔离,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同群猪进行分别隔离,尽可能将口蹄疫的流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口蹄疫的群发。
政府的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也应根据国家针对猪口蹄疫的防控要求、当地政府针对猪口蹄疫的防空要求、猪口蹄疫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规划。养殖场应该配合所在地的动物疫病防控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猪口蹄疫疫苗。现阶段我国农业部批准用于预防猪口蹄疫的疫苗主要包含以下4种:单价和双价灭活油佐剂疫苗(当前我国预防猪口蹄疫的主要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但依据农业部公告第2653号要求,自2018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停止生产、销售、免疫含有亚洲1型口蹄疫病毒组分的疫苗,至此,根据猪口蹄疫流行特点,当前我国境内猪场常用的口蹄疫疫苗如下:(1)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3 B蛋白表位缺失灭活疫苗(O/rV-1 株 +A/rV-2 株);(2)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 +O/Pan Asia/TZ/2011株+Re-A/WH/09株);(3)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 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 +Re-A/WH/09株;(4)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OHM/02 株 +AKT-III 株);(5)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O/Mya 98/XJ/2010株+O/GX/09-7株);(6)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 2600+2700+2800);(7)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 2700+2800+MM13);(8) 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TC98+7309+TC07);(9) 猪 口 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多肽98+93);(10)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PO98+PA13)。此外,疫苗的接种可分为常年计划免疫、疫区周围环状免疫和疫区单边带状免疫3种,其中常年计划免疫每年接种2~3次疫苗,当周围或场区内出现疫情时,可采取紧急接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