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兰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顶墩实验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初中生学习和吸收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和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应当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积极探寻适合初中生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提问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和角度,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提问促进其积极思考,提升思维能力水平。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不断改善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强语文课堂管理,将目光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更多关注学生的听课效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成效。然而,在开展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对于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重点培养,在进行阅读教学期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设置适当的问答环节,从而降低其对于阅读教学内容的吸收和掌握率,阅读教学效率较低,不利于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第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课堂氛围较为严肃,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一定的威严感。学生在面临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时,会因为担心受到责备而不敢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封闭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阻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过程中对于提问内容的把控程度不够充分,没有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来选择问题题目,缺少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第三,针对不担任班主任而只是科任的语文教师,缺少对于任教班级学生的了解和把握,忽视了个别同学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所选题目并不适宜个别同学回答,容易引起学生与教师的之间的矛盾,使其产生厌学心理。第四,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和规划不够充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问题输出,提问过多,消耗时长,既不能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教学,也使得学生产生思想疲惫,从而致使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不高。第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较短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更少,不能做到高效课堂,没有保证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更加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的思维较为跳脱,没有明确的思维逻辑和清楚的数理能力,在阅览文本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提出一定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想法和产生的疑问,采取轻松愉悦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首先,在阅览文本之时,教师应当留存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鼓励其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其次,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在阅览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之处,并针对文本和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引导其主动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开展合作讨论探究,挖掘阅读文本的深层含义,同时理性看待自己对于文本产生的问题,避免学习问题积压影响其学习进程。最后,教师应当及时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提炼出其中高频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内容分析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出更多促进其激发创新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优质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主要讲述作者瘫痪之后母亲对于自己的照顾,以及母亲同样生病最终病重离世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含义。进而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并在充分阅读、思考和讨论之后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答案。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对于课文内容的互相质疑,引导其根据课文内容积极思考,互相解答,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实行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问题与文章的适配度,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巧妙设计开放式的课堂问答题目,利用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其主动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其潜在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故事和经历,并将自己获得的思考与感受记录下来。通过结合自身经历的方式,能够促进其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描写自身经历的过程中促进其对于自身生活与文章内容的双向思考,进而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思考。第二,教师可以适当改编课文原本内容,为文章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开放式结尾利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为文章补全内容,将文本转变为完整的故事内容。使其在续写课文结局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主要通过朱德同志在母亲去世之后,通过回忆描写自己的母亲忠厚仁慈、爱憎分明、坚韧顽强、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通过对于母亲勤勤恳恳的一生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于母亲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内容之后提问学生“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回忆自己与母亲的相处过程,谈谈自己的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以及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思想品质。在思考过程中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教授学生知识的教书人及其学习和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初中生正处于学习和发展的敏感时期,其思维发展活跃但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在阅读文本时每个人对于文章的吸收程度和理解角度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当积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在课堂提问环节结合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保证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情况,摸清其优势和薄弱之处,在选择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根据其能力水平,针对其薄弱部分展开提问,从而引导其拓展思维逻辑,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提问,避免出现另其尴尬或难以解答的问题。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问的方向,应当选择能够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积极活跃思绪展开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当适当引入分层教学原则,设置多个理解难度不同的问题,针对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高的学生选择能够引导其深入探寻文章内涵的问题,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差以及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选择引导其梳理文章内容,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问题。通过实行分层教学缩短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差距,有效改善整体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演讲》一文时,主演讲述闻一多先生进行革命演讲的场面,以及演讲过程中所表达的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鄙视和抨击,对革命烈士以及人民的热爱。教师可以分层提问,“这篇演讲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主要引导梳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的问题,可以用抢答形式让全班同学思维动起来,做到80%学生会回答;“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断变换人称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需要根据文章历史背景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的较难问题,可由学习和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回答,以学生的语言帮助全班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加高效地促进全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水平。但在开展提问环节时应当注意对于提问次数的把握,提问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并不代表提问的次数越多教学效果越好。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次数过多会影响教师的授课进度。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应当合理安排课上的教学环节,保证课程的教学进度,避免因为中途提问次数过多而浪费讲授文章内容的时间。其次,过多的提问次数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不利于其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提问次数过多会产生混淆文章重点内容的现象,学生会被多次的提问扰乱思路,难以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和中心思想。最后,过多的提问次数会是学生产生思想疲惫现象,阻碍其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和精神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后期的提问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想象力枯竭而感到疲惫与厌倦,对于问题的答案丧失了解欲望和兴趣,不利于其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文本内容和篇幅长短合理安排实行提问的次数,确保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内容把握文章重点,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主要讲述水浒传中晁盖、吴用等人通过精心设计计策,从而取得官府押运的生辰纲的故事。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且文章主要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撰写的,教师在教学本篇文章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对于文本的解读以及文中生僻字的讲解,在设置问题时就应当控制提问次数,仅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避免由于提问次数过多而浪费大量课堂时间,最终难以当堂完成本篇文章的讲解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过多的提问也会影响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降低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导学案、预习学习单等,将问题呈现在书面上,而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同时讨论具有衔接性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应当明确自己身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身份,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确保其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使其通过引导主动深入探究,逐渐加强发展思维能力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教师在进行提问环节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投入文章内容,深度思考文章的内在含义。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通过丰富多彩的动画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通过图片和视频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投入课文内容,进行深度思考与分析,并在体会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的同时产生新的看法和思考。第二,教师要善于追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挖掘阅读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第三,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找出另一篇与之主题相同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对比,群文阅读,分析两篇或多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相似文章的方式引导其深入思考,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并在思考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狼》一课时,主要讲述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将此篇文章与之前学习过的文章《猫》进行对比。在《猫》一文中主要描写作者和家人与家中先后养的三只猫所发生的故事以及产生的感悟。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同样是描写动物,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和写作形式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比文章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拓展其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在分析和思考之中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积极探寻适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内容的优势,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促进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使其在阅读学习期间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