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茜,寇兰俊,李淑艳,刘东洋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将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cardia)定义为除外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心率<60次/min的成年人,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1]。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心脏的自律性或传导性降低或遭到破坏,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逸搏与逸搏心律等[2]。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多与心脏输出量减少有关,常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一般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疲倦乏力和气短等,严重时可能有头晕、心悸、晕厥、心绞痛或精神状态的改变[3]。部分病人由于发病比较缓慢,逐渐适应,症状并不明显。缓慢性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但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病人常继发于其他心脏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攀升,缓慢性心律失常因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放置起搏器,常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和茶碱等药物作为安置起搏器的过度治疗。然而,常用药物的疗效并不确切,不适合长期使用。置入起搏器虽然可以从根源上改善心动过缓的症状,但是心脏起搏器通过有创的方式置入,费用昂贵,高龄置入心脏起搏器存在各种风险,使得放置起搏器不适用于所有的病人。
有研究表明,置入起搏器可以改善病人症状,但并不能提高生存率[4]。
郭维琴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载,学验俱丰,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肾关系密切,具有心肾阳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特征,自拟复窦合剂,益气温阳、活血祛痰,可显著提高心率、明显改善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症状。现将郭维琴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经验整理如下。
中医学中无“缓慢性心律失常”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迟脉”“心悸”“怔忡”“胸痹”“眩晕”“厥证”等范畴。《素问》曰:“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述:“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迟为阴脉,凡代缓结涩之属,皆其相类,乃阴盛阳亏之侯,为寒,为虚。”《素问·举痛论》记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伤寒论·厥阴篇》记载:“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从古代典籍中可见,其病机主要归于气虚、阳虚。现代医家多认同此病发于心阳不足,胸中宗气匮乏所致。
虚、寒、痰、瘀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基础,具有心肾阳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特征。《内经》记载:“人至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郭维琴教授认为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多因年老体衰,阳气日渐亏虚,脏腑机能衰退,心失所养,不能正常温煦、濡养心脉,导致其功能障碍;临证发现此类型的病人舌象多紫暗或胖暗且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宜以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为主。青年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上较为少见,此类型主要是由于热邪侵袭心脉,导致心脉受损,心血运行受阻进而影响心脏功能,故此类病人舌象多红,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心主血脉,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有节。心之阳气虚弱,推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郁为瘀,不能温养脏腑形体。阴寒凝滞血脉,从而出现胸闷胸痛、畏寒背冷等表现。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上乘,不能温煦和濡养髓窍,精亏髓衰,脑失所养,可出现头晕、黑朦甚至晕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病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见头晕腹胀、浮肿泄泻等表现。肾乃诸阳之会,心肾关系密切,心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安相位。张景岳曰:“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中相火涵于肾中,发挥温煦推动的作用。肾阳亏虚则无力推动肾气上升与心气交感互藏,心肾不交则出现头晕耳鸣。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还会出现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马莳注:“故阳化万物之气,而为人气由阳化之。”由此可见阳气的重要性。在治疗上,郭维琴教授注重温补心脾肾之阳气、兼顾活血化瘀。
2.1 复窦合剂 郭维琴教授在《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自拟具有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之功的复窦合剂,其主要组成有党参、黄芪、炙麻黄、仙灵脾、川芎、半夏等,随证加减。复窦合剂曾为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院内制剂,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发现,服用复窦合剂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综病人平均心率显著提高9.2次/min,阿托品试验提示病人平均心率提高13次/min,并且治疗后多数病人头晕、黑朦、胸闷、心慌、畏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5]。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为补气要药。李中梓在《本草征要》中述党参“健脾运而中宫不燥,滋胃阴而胸膈不泥,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偏不滋腻。”具有补脾而不燥、养胃而不湿、润肺而不寒、养血而不滋腻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具有促进造血机能、降压、抗缺氧、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耐疲劳、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作用[6]。黄芪甘、温,归脾、肺经,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大补肺脾之气,且具有生津养血、利水消肿的作用。郭维琴教授在临床上常用补气之力尤效的红芪。红芪为黄芪的一个亚种,药用历史悠久,有报道红芪在一些生理活性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黄芪[7]。麻黄辛散苦泻,温通宣畅。麻黄有拟肾上腺素能神经作用,可兴奋心肌β1和血管平滑肌α1受体而呈现正性肌力作用[8]。郭维琴教授认为生麻黄辛温发散易耗伤阴津;蜜炙麻黄可以缓和其辛温发散之效,着重于温通血脉;郭维琴教授常佐山萸肉、赤白芍等避免温燥伤阴。仙灵脾又名淫羊藿,功可补肾阳,强筋骨。《寿世保元》记载:“辛,阴起阳兴,坚筋益骨,志强力增。”淫羊藿中的主要成分淫羊藿苷具有较强的抗心肌重塑作用[9]。川芎辛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效,为血中气药。《本草汇言》称其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川芎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压、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神经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10]。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还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癫痫等药理活性[11]。
2.2 临证加减 郭维琴教授在临床中擅长运用各种药对、3药联合形成三角加减治疗其兼证。郭维琴教授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兼有冠心病者,常用丹参-红花,枳壳-片姜黄-郁金加强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效果。兼有斑块者,常加用莪术-昆布-浙贝母以破血软坚化结,斑块的形成多由于痰瘀互阻,故予白术-茯苓等健脾以化痰。倦怠乏力、头昏蒙者,常用石菖蒲-远志-砂仁以醒脾豁痰开窍。失眠健忘者,常用合欢皮-龙眼肉-茯神木安神解郁助眠。头胀痛者,予钩藤-葛根平肝息风、升清生津。自汗、盗汗者,予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敛阴止汗。口干口渴者,常用麦冬-知母、石斛养阴生津。苔黄有热象者,宜用麦冬-知母滋阴清热;苔薄白无热象者用麦冬-石斛养阴生津效果更佳。阳虚胸痹者,予薤白通阳化浊,荜茇温而不燥,既可温通心阳又能温补脾阳是郭维琴教授常用的温里药。肝阴亏虚者,予赤芍、白芍、川楝子养血柔肝,赤白芍又可解炙麻黄、仙灵脾之温燥。反酸上逆者,常予乌贼骨、煅瓦楞制酸降逆。纳呆腹胀者,予炒谷芽-炒稻芽-鸡内金以和中消食。小便不利、下焦湿热者,予盐知母-盐黄柏-车前子以分利湿热。肾虚尿频者,常用桑螵蛸-补骨脂以固肾缩尿。便秘者,常用生白术-全瓜蒌以健脾润肠。
病人,女,85岁,主因“一过性意识丧失发作3次”于2021年4月2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门诊就诊。病人于2020年7月劳累后出现眼前黑朦、大汗出、胸闷、心悸、乏力、意识丧失、昏扑倒地,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后自行恢复意识,醒后无不适,未就诊。2020年10月再次出现意识丧失,“120”急救车送至当地医院,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具体不详,诊断为:冠心病,贫血原因待查。当地医院建议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遂就诊于北京某心脏专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体不详)。病人术后自觉夜间心悸,未予重视。2020年11月30日,劳累后再次出现意识丧失,自行恢复意识后未就诊。刻下症:心悸,劳累后加重,心前区偶有憋闷、疼痛,休息后缓解,头晕,气短乏力,畏寒怕冷,善叹息,心烦易怒。纳可,大小便调。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否认其他疾病史。查体:血压156/58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51次/min,心律齐,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6吹风样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暗,苔薄腻微黄,脉沉细。心电图:心率为51次/min,窦性心律过缓,V2、V3导联T波低平。超声心动检查:左心增大,左室轻度肥厚,主动脉轻-中度反流,二尖瓣轻度反流,升主动脉增宽。中医诊断:迟脉症,晕厥,胸痹,心悸。西医诊断:晕厥原因待查,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冠心病,介入术后,心绞痛。治法:益气温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处方:党参20 g,红芪20 g,炙麻黄10 g,仙灵脾15 g,川芎10 g,山萸肉12 g,赤芍15 g,白芍15 g,当归15 g,枸杞子12 g,丹参20 g,红花10 g,桃仁10 g,钩藤15 g,葛根15 g,红景天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2021年4月27日复诊。补充动态心电图(2021年4月22日):窦性心律,最慢心率49次/min,最大心率87次/min,平均心率58次/min,室性心搏总数60次,室上性心搏总数600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T段改变。病人用药后乏力减轻,晕厥未再发作。昨日快步行走1.5 km,有汗出,无头晕、心悸及黑朦。无明显胸闷胸痛,纳可,大小便调。血压133/88 mmHg,心率63次/min,心律齐。舌嫩红,苔薄腻,脉沉细。调整处方:党参20 g,红芪20 g,炙麻黄10 g,仙灵脾15 g,川芎10 g,丹参20 g,红花10 g,鬼箭羽12 g,钩藤15 g,葛根15 g,红景天15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山萸肉12 g,当归15 g,枸杞子12 g,三七粉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2021年5月12日三诊。病人药后晕厥及头晕均未再发作,无胸闷胸痛,仍稍有乏力,晨起偶有心悸,持续时间较短。手足凉,纳可,小便浑浊,大便调。血压130/78 mmHg,心率79次/min,心律齐。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沉细。心电图:心率为79次/min 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调整处方:党参20 g,红芪20 g,炙麻黄10 g,仙灵脾15 g,川芎10 g,丹参20 g,红花10 g,鬼箭羽10 g,山萸肉10 g,黄柏10 g,车前子20 g,钩藤15 g,葛根10 g,红景天15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按:病人为老年女性,年老体衰,心阳虚衰不得上承,故见黑朦、晕厥。脾、肾阳气不足,故见乏力倦怠、畏寒怕冷。肝肾亏虚、肝阳上扰心神,故头晕、胀痛、烦躁易怒。痰浊痹阻心脉,故心前区疼痛偶作。结合舌脉辩为心阳不足,脾肾两虚,痰浊瘀阻。治以益气温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方予复窦合剂加减,复窦合剂益气温阳、活血祛痰;山萸肉、赤芍、白芍、当归、枸杞子养血柔肝、滋补肝肾;因病人冠心病PCI术后胸痛,加用活血药物丹参、红花、桃仁以活血通脉止痛;钩藤、葛根平肝升清;红景天大补肺脾之气。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以达气血充盈、血脉通利之效。二诊时,病人心率明显提高,诸症缓解,晕厥未再发作。去赤白芍,加茯苓、白术健脾除湿;三七粉活血化瘀、滋补强壮。三诊时药后心率显著回升,头晕黑朦、胸闷胸痛均未再发作,乏力症状减轻,均提示心阳得复。然小便浑浊予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其后随证调方,晕厥、眩晕两月未再发,心率维持在(70±5)次/min,病情平稳。
中医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减轻疾病的症状、控制病情恶化、延缓病情的发展和改善病人整体情况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郭维琴教授自拟验方复窦合剂具有有益气温阳、活血祛痰之功。随证加减,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其具有显著提高心率、明显改善症状的疗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