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亚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0)
游戏是促进幼儿园课程趣味化、实现教学多元化、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形式,游戏贯穿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主要源泉,但游戏在幼儿园中并不是占优势的活动形式。[1]游戏化意指使课程以及教学形式转变成游戏的性质或状态,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出发点。[2]课程游戏化是指通过在课程中贯穿游戏精神来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实施和管理方式。课程游戏化是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体验的教学过程。课程游戏化是贯彻“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幼儿园教学形式,以经验与游戏为过程,以向幼儿学习、陪伴和支持幼儿成长为目标,是不断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的教育活动。[3]虞永平认为,课程游戏化不是单纯的幼儿园游戏,应保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有固定的游戏时间,同时将游戏与课程结合起来。[4]课程游戏化是符合3—6岁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此阶段的幼儿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课程游戏化能够将课程与游戏结合起来,在保证幼儿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学习具有直观性和表象性,在幼儿园游戏开展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幼儿直观经验的获得。[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提到,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6]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教师更加注重课程游戏化,注重以游戏精神为课程的主线,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例如,在进行手工剪纸活动时,教师不应只为幼儿提供若干纸张、模具等,而应该增加剪刀、胶布、彩绳等。教师通过不断添加教学材料丰富幼儿的多种体验,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及课程并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在玩中学。
2.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
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指南》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学前教育更加注重游戏的价值,更加看重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并不是简单地将课程转换成一种游戏的形式,而是需要以五大领域课程为基准,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例如,在户外玩沙游戏中,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找准教育契机,将幼儿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和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用沙土堆出各种房屋建构形状,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房屋建构原理。
3.让游戏助力幼儿发展
陈鹤琴认为,课程要了解儿童的内心,要真正做到认识儿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儿童。[7]课程游戏化是将课程与游戏结合起来,将游戏融入课程的一种教学形式,让幼儿在课程中感受游戏的魅力,在游戏中学习。将游戏精神融入课程,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实现幼儿园高质量教学。课程游戏化并非让幼儿单纯地玩游戏,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课程,在理解中获得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使幼儿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8]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例如,“小小独木桥”体育游戏要求幼儿平稳地穿过独木桥,旨在培养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平衡性。由于走独木桥时很难把握平衡,很多幼儿都不敢尝试,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与幼儿及时沟通,了解幼儿恐惧的原因,安抚幼儿并取得幼儿信任,鼓励幼儿跨出第一步。这样,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体能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
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能使幼儿更好地与同伴交流,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语言课程游戏化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A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开展“小小医院”的角色扮演游戏,使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选择材料(听诊器、注射器、药瓶、体温计等),帮助幼儿完成“小小医院”的设计,使幼儿能快速地进入角色游戏。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选择,帮助幼儿进行角色定位,使其了解医生、患者和家属的角色属性。在角色游戏开始前,教师先向幼儿介绍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再鼓励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模仿医生和护士的语言和行为,使幼儿对医院的职业角色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给幼儿示范医生看病的场景,并引导幼儿表达“哪里生病了”“有什么不舒服的表现”,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礼貌用语,引导幼儿主动关心他人。这一游戏有较强的代入感,能够激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让幼儿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规范表达语言,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规则意识,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具有社会性,幼儿园是幼儿开展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以同伴合作为任务导向的游戏化活动,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例如,在A幼儿园搭积木游戏中,童童和妍妍正在搭建漂亮的城堡,这时丁丁走了过来,起初只是站在一旁观看,之后试探性地询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搭建房子吗?我也想玩。”童童和妍妍并没有回复丁丁的话,而是继续搭建自己的城堡,丁丁感到很生气便伸手去破坏正在搭建的城堡。教师走过来,让童童、妍妍和丁丁表达自己的诉求,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解决矛盾。教师恰当地抓住介入时机,组织幼儿一起完成了“我眼中的幼儿园”积木竞赛游戏。由于幼儿无法快速独立地完成积木完整搭建工作,教师就让每名幼儿搭建一个部分,有的搭建阅读区、有的搭建户外活动区。在积木搭建开始之前,让幼儿先选定好区域,教师逐步让幼儿领会同他人合作的技巧,在游戏中通过多种途径、丰富的内容引导幼儿主动选择合作伙伴,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幼儿总是对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园应立足于幼儿的兴趣点,将幼儿科学启蒙作为幼儿园的教育重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唤醒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培育幼儿的科学精神。在A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发现小班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较弱,如在“掉下来啦”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让羽毛、树叶、纸条掉落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进而引发思考。在教师示范时,大多数幼儿会根据教师的示范自主操作,个别幼儿会主动用嘴吹羽毛,拍打纸条和树叶,主动探究掉落现象。《指南》科学领域指出4—5岁幼儿能根据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并根据观察结果大胆猜测答案。[5]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让幼儿自主尝试让其他物体掉落,观察物体下落时的有趣现象,尝试用笔画出来。之后,教师问:“物体是怎么落下来的呢?”“是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吗?”这样,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方式,使幼儿对科学游戏产生了兴趣。幼儿通过在物体下落的游戏中观察科学现象,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一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精神,促进了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与幼儿的思维发展、心理认知契合,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例如,在A幼儿园小班以“鸟”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边画边说:“小小手拿画笔,小鸟等着我来画,忽而在这儿画个圈,忽而在那儿画个叉,你看小鸟就出现。”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学会简笔画,通过让幼儿自主想象的方式在简笔画上添加各种颜色和元素,用由易到难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创作完成小鸟的绘画,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到绘画的乐趣。这样,不仅能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绘画的知识和技巧,还能够使幼儿通过自己添加元素的方式充分发挥想象,让幼儿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培育幼儿的创新精神。
健康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健康置于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首位,与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育精神相契合,充分体现了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身心发展状况、敏捷的动作性和身体的协调性等方面。A幼儿园将游戏贯穿于健康活动领域的教学过程,通过开展游戏的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进行引导,使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在游戏中形成健康意识。例如,A幼儿园大班开展的“感冒生病了”主题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会把教学挂图准备好,让幼儿观看教学挂图,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呀?”“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怎么样了呢?”幼儿回答:“在打针。”教师接着引导幼儿:“是的呀,他们感冒了,身体不舒服,那人们为什么会感冒呢?”幼儿通过观察展开思考并回答。之后教师拿出一些有关感冒的图片,让幼儿边观察思考边,抛出问题:“感冒了怎么办?是不是不能来幼儿园了呀?”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积极引导,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感冒的症状及预防感冒的知识,让幼儿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学会预防感冒的方法,注意卫生,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健康活动领域下开展的幼儿园课程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游戏化的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在游戏化教学中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
在语言活动领域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综合能力为目标,将“游戏精神”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程游戏化语言教学活动为课程导向,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中联系自身实际,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纲要》指出,幼儿语言领域的目标是:愿意与人对话,懂得礼貌用语;能够准确运用日常言语进行沟通;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并用普通话表达。[8]例如,A幼儿园开展的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活动。教师在讲故事前将准备好的动物头饰戴好,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快速进入故事情境。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幼儿清楚表述小蝌蚪的话,并借助插图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思考“小蝌蚪和青蛙有什么不同”“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寻求了哪些动物的帮助”。这样的形式使幼儿学习了“您好”“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并且能够简单连贯地讲述故事情节,让幼儿通过游戏体验到了语言表达的快乐。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启蒙幼儿的社会情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指南》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幼儿的社会行为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5]例如,对小班幼儿来说,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进入的第一个集体环境,在生活上可能会手足无措。在A幼儿园,小班教师通过开展“我会扣扣子”的主题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技能,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教师首先通过给玩偶穿衣服的方式使幼儿认识扣子、扣眼。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教师说:“天气这么冷,小兔子宝宝都没有穿衣服,你们想不想给它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小兔子宝宝不会自己扣扣子,有没有人会扣扣子,可以帮助一下小兔子吗?”这激发了幼儿扣扣子的兴趣。最后,教师让幼儿自选材料,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扣扣子。这样,教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自己扣扣子,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因此,在社会活动领域下开展游戏化课程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幼儿的感官体验,及时关注幼儿的社会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通过游戏性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选择的科学教学内容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且有价值的科学游戏进行教学,从而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往往依靠表象认识事物。通过选择贴近幼儿真实生活场景、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内容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以A幼儿园大班科学主题活动“找空气”为例。首先,教师拿着食品袋用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提问:“袋子里面有什么呢?”大多数幼儿回答“什么都没有”。教师一边回应一边让幼儿用手捏捏袋子、拍拍袋子,增加幼儿的感官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从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幼儿的深度思考。然后教师提示“空气”一词,让幼儿认识到“空气是看不到的”这一性质。教师关注幼儿捉空气的同时提问“捉到了吗”“捉到了什么”“在哪里捉到的”。这样可以引导幼儿认识空气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教师要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并给予幼儿进行探究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把游戏精神贯穿于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
课程的内容、设计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幼儿发展为着眼点。首先,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游戏化处理,游戏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幼儿园艺术活动领域下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板块,即音乐教学板块和美术教学板块。音乐教学板块的活动一般为唱歌跳舞、音乐律动活动等,美术教学板块的活动一般为绘画创作和手工活动。例如,在A幼儿园大班“石头画”主题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设计了摸石头、吹颜料等游戏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可以观察石头的形状和大小,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和颜色;会拿起石头比画,用丙烯笔慢慢地画出形状;还会用手去触摸石头上的颜料,用嘴巴吹干颜料。在这样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在自己兴趣的引领下完成了石头画。因此,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游戏化应重视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艺术创作热情,进而浸润幼儿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