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探索与实施路径

2023-04-05 08:03张晓月
教育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卓越师范生师德

张晓月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师,而卓越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卓越教师是指教师中的“卓越者”与“佼佼者”,也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卓越教师是那些“具备高尚师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良好个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卓越教师具备三大特征,即德高、学高和技高。德高是指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尚的师德,这是卓越教师的显著特征之一;学高是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这是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技高是指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及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是成就卓越教师的核心要素。[2]

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其中,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卓越教师的首要改革任务。[3]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卓越教师”的关键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对提高教师个体道德修养和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切入点,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为提升该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其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基于育人性的课程目标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从知识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帮助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正确理解道德、职业道德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范畴,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从能力与素质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能帮助师范生正确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要做到:志存高远、甘为人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善于沟通合作和反思实践的职业素养。

基于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全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展开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卓越教师,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下。第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论述。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树立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使命感,为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奠基铸魂。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感,在对师德的学、思、践、悟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形成遵法守则、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形成对健康的科学认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做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时代新青年。

二、基于时代性的课程理念

(一)全球化新时代的新机遇

2019年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全球化4.0”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人类发展的新时代,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与此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全球化4.0时代是一个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层出不穷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未来的网络与虚拟经济、新的地缘政治等。[4]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国家与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革新。同时,发展以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加强国家间的尊重与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认同和理解能力,具有社会情感能力的新时代教师成为师德素养的重要旨归。

(二)信息化社会的新挑战

21世纪信息化迅速发展,线上教育发展迅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成为当下人们研究的焦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以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5]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化并扩充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原有模式和内容,让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且可以借助智慧化的学校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无缝整合共享全球教育资源、推动开放式的按需学习以及促进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等。[6]

(三)新时代对师德的新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为旨归,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等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等统筹课程的编排。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设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专题,彰显课程鲜明的时代性。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遵循“智慧教育”的创新理念,将学习环境从多媒体环境向智能学习环境扩展,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

三、基于思政性的课程内容

(一)课政融合之必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贯彻落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实现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师范生既是现实的育人对象,更是未来的育人主体。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是一门融教育、伦理、政治、心理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影响面大,辐射范围广。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有双重目标:一是育生,即培育正在接受学习的师范生,助其完善道德品质;二是育师,即培养未来教师,提高师范生的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课程,应以课程思政为基本理念开展课程建设与探索,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真正让师范生成为德高、技高、学高的卓越教师,切实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课政融合之探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融入点,具体如下:其一,通过对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历史发展的学习,让师范生感受悠久的师德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其二,学习国家领导人关于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论述,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导向,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对师范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其四,通过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原则”“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程序”相关内容的教学与典型案例分析,使师范生在掌握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畏法尊法的新时代教师;其五,在教师压力源分析、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学中结合心理调适知识,使师范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时,引导师范生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其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关“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师风评价方面的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教育。

四、基于创新性的课程实施

(一)智慧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教育要有完善且开放的智慧学习资源,这是智慧教育的前提与关键要素。多媒体信息材料、虚拟资源库、网络课程、学习网站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数据库能够帮助师范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从而实现自主和合作学习。智慧教育强调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资源的不断开放推动了在线课程、网校以及电子书包的兴起。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将会成为典型的学习方式。[7]

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设计。课前,师范生根据线上资源和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以教师精讲、组织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答等教学形式为主;课后,师范生阅读拓展材料,完成线上单元测验和其他作业,教师在线解答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要综合运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以师德核心素养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由于课程思政重育人,其达成效果不能简单用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因此,课程思政的达成效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评定:一是对比师范生关于思政问题的前后回答,分析其在回答深度、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发生的改变;二是观察师范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师范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是对课程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采用基于核心师德素养的多元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师范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参与学习、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的评价均为过程性评价,期末考查为终结性评价等;单元测验等为理论考查,调查报告等为实践考查。具体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作业、考试等。同时,根据个性化教学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强调动态、生成性评价,根据学习任务层次和领域的不同,评价方式和标准要有所变化。

(三)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

道德是实践的哲学,没有实践参与的道德教育,其结果往往使学习者形成记忆式的“知”和“虚情”“假意”,良好的德行难以养成。笔者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道德实践性的重要性,因此,把实践性作为课程的重要理念,贯穿于讲义编写和教学模式改革中。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特性进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实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和着力打造的教学模式。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融入备课、上课和布置作业的全过程,如让师范生在课前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撰写“回忆我的老师”、课中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理论讲解、课后设置案例分析和实践调查类作业,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道德之“知、情、意、行”的合一,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卓越师范生师德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