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龄丽 王萍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0)
随着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机关部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保护体育非遗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逐渐深入大众。近年来,广西新增了许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2021年申报工作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入选率达到了往年最高峰值。壮族的抢花炮活动,展示了广西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等,政府在此基础上颁布了多条保护广西体育非遗文化的法律条例,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非遗资源进行普查,以保证传承制度的完整化。
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网站的建立,很好地促进了保护和传承,相关法律的颁布以及政策实施促进了广西体育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广西对体育非遗的保护并不彻底,国家和政府及相关保护人员是主要的参与者,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广,区内人民对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较差,保护意识薄弱,无法正确看待非遗保护,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黯淡。多数偏远地区因经济条件有限、非遗传承人的缺失、专业保护人员的知识浅薄等,都使得广西体育非遗保护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保护现状并不理想。
1.1.1 国家政策推动
体育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能够带动区内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也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动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5月,广西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本国立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计划到2025年非遗文化能够得到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各族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从而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壮美广西。
1.1.2 自身价值活性
体育非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沉淀,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活动,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以历史价值为积淀,从而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价值相同的时候,历史悠久者不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享有优先权,而且历史还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划分中的一个重要标准[1]。广西的悠久历史,为其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保持非遗文化价值的活性,才能使其屹立于民族之巅。
1.2.1 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与国家法律的支持,然而,广西关于其保护的立法比较少,无法满足当地需求,缺少一定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各政府对于少数民族非遗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阻碍了其发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体育项目数量少,种类也不够齐全,使其濒危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2],很多非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且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保护手段的落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对保护结果的反映有一定反差。
1.2.2 保护经费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经费的大力支持,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除了需要人力资源和时间之外,还需要大量资金助力,加之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非遗基数庞大,而社会经费支持的渠道少,现有的政府部门形式单一,投入的保护资金较少,资金的落实效率不够,时间上具有滞后性。此外,各级经费的监管和落实不够彻底,出现经费下拨却未能够利用到的情况,使得普查、抢救等保护工作难以全面有效开展,阻碍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1.2.3 专业人员匮乏、流动性大
从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素质人才对其传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然而,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群向发达地区涌入,导致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缺失。据了解,广西农村常住人口青壮年人数寥若晨星,留守在村中的多为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童,人员存在明显的分层,使得非遗地区老龄化程度加深,而从事体育文化活动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及传统工艺等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此外,大量具有高文化素养的人才流向更为发达的城市,老一辈传承人未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学习能力稍逊于青年,以及从事体育非遗专业的人才数量少,与工作量不匹配,以上种种原因阻碍了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自治区,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渐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侗族“三月三”、铜鼓文化以及绣球文化。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仅依靠国家和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去了解体育非遗的文化价值,发掘其经济文化潜力,立足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我国相关保护政策,开创新的发展模式。用非遗结合旅游的方式,在大力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使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播,也能够促进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使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也受到了剧烈冲击,传统体育逐渐被现代体育取而代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边缘化现象逐渐成为新常态[3]。老一辈传承人的逝去以及新的传承人缺乏的现状,使传承正面临消弭的威胁。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体育非遗文化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崇洋媚外现象层出不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认识、不重视,保护意识淡薄,这使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无人问津,传承人的缺失使其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保护工作且专项经费不够,也给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重重困难。
政府部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促进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保障,用制度的保障去提高相关工作机构的积极性,让机构对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热情和信心。此外,增设一些专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部门机构,并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工作开展,政府定期进行检查和监督,通过制定一定的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可利用相关高新技术对文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扫描、数据库、多媒体、3D虚拟交互、VR、AR、MR等技术,将体育非遗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4],从而促进完善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量越来越广,百度、微博、抖音、快手等信息软件迅速兴起。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广告相比,网络广告的受众针对性更强,表现形式更丰富,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大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很多信息。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应当利用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创立自己的网站发帖做宣传,比如信息简报、网站、视频、新媒体等,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传播,用博人眼球和引人深思的文字和图片呼吁大家重视对体育非遗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以此提高保护工作的质量[5]。
留住区内人才,同时引进外省人才,用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就业人才,大力呼吁并召集体育项目的传承人进行培训。在高校中,设立关于非遗体育的相关课程,使高校学生在学校中充分认识到非遗的价值,从而为非遗工作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在家庭中,父母把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使孩子从小能够对非遗有一个基础认识。在社区中,居委会干部加大对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如制作图报,带动居民参加体育非遗文化活动等。最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本省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本省就业安家,增强人才政策的普惠性,使青年人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6]。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发展学生基本身心素质为目的,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要锻炼方式的活动[7]。首先,把一些趣味性、动手性、表演性比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广西各大高校的学校课程中,编写专门的课程教材,开设专门课程。例如,壮族的抛绣球、长鼓舞、竹竿舞,侗族的拍毽子、扭扁带、打陀螺,苗族的爬坡杆、打花棍、苗拳等传统民间竞技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的内容,还起到了对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作用。高校需要意识到传承和保护体育非物质遗产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培养人才时构建自身的文化个性,在外在形式层面和内涵层面上体现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8]。
积极组织广西群众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广西的部分民族体育项目,特别是竞技性较强、娱乐性较强、教育价值较高的民俗体育项目,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如广西民族节日“三月三”,每年此时大家欢聚一堂,包五色糯米饭、对歌谈情、抢花炮、绣球传情、打扁担、碰彩蛋、打铜鼓等,以热烈的活动演出以及热闹的歌舞表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由于互联网快速发展,众多民族活动通过媒体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冲击大家的视觉神经和心灵深处,这些民族特色深受大家喜爱,所以不少外地游客在节日期间去当地参与活动并感受节日氛围。呼吁大家一起参加民俗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明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应当将合理利用和生态性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南宁、柳州、北海、桂林等地十分出名。桂林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称号,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在旅游旺季往往会吸引一众来客纷纷而至;北海是一个沿海、讲粤语的繁华都市,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优势使得它在很久以前就是一个著名的商业港口和旅游景点,其人气丝毫不逊色于海南三亚。因此,在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旅游系统内部的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之外,还要加强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协作[9],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体育旅游经验,借助旅游使更多人参与并了解当地体育文化活动,起到推广作用,使其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拓宽专项保护经费的渠道,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使民俗传统体育得到更有效的传承。
经济与文化都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假日双休时间的增多,人们闲暇时间和休闲的次数越来越多,以家庭、公司为单位的组织活动逐渐增多,团建时的不少趣味活动都体现了民族风味,这为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假期时组织家人和朋友参观旅游,利用假日休闲的机会参与体验民俗体育活动,也就自然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民俗体育的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为载体,带动广西经济与文化产业的集合,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以民族体育文化为主的产业模式。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10]。
随着广西传统体育项目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巨大挑战。人们应该清楚地明白,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在保护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抓住发展的机遇,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面对体育非遗文化消弭困境,不折不挠,迎难而上。在研究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前景时,首先离不开我国国情,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放在首位;其次,应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与世界局势,使其与我国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紧密结合,促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是各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传播与发展的纽带,促进人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