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三教”改革路径探索与校本研究

2023-04-05 05:29:13张甲刘鹏
科技风 2023年7期
关键词:新形态诊断学教材

张甲 刘鹏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商洛 726000

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这一职教观点,为深化“三教”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价,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同时“遴选约300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约600个高水平专业群”。因此,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成为下一阶段的首要任务,重任在肩的高职院校务必要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诊断学”在改革中起着决定性一环,加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基层卫生服务型医学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医学生培养更加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以期培养出更能肩负起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相比疾病救治,高职临床医学生更需要掌握的课程是“诊断学”,以做好疾病防控、康复和保健工作,不断为健康中国2030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1 “诊断学”“三教”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1.1 “诊断学”“三教”改革是医学生适应现代医疗体系变革的法宝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而高职医学生作为基层医疗的“主力军”,务必要肩负起这项重任,这就要求高职医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诊疗技术,切实提高生命共同体意识,在“诊断学”“三教”改革中练就真本领,掌握真技能,锻造真素养,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体系变革带来的挑战。

1.2 “诊断学”“三教”改革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提质培优”的基石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衔接的“桥梁”课程。学生接触临床,诊断疾病就要用“诊断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三教”改革中《诊断学》教材改革,编写专业特色,贴近生产实际,紧跟最新生产工艺,形成形式多样的新型《诊断学》教材。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深入医院学习新技能,掌握前沿知识,逐步引进行业专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进行“诊断学”课程改革就是为了不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更好地服务基层医疗事业。

1.3 “诊断学”“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支柱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专业群建设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诊断学”作为最重要的课程对整个专业群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接商洛地区医疗行业,服务基层医疗,建构“共用、共建、共享”课程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诊断学”则在其中举足轻重,深刻影响专业群高质量建设。

2 “诊断学”“三教”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诊断学”专任教师“捉襟见肘”

教师是教学活动发起者和主导者。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塑造一个又一个能力和素养过硬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完人”精神和“能人”特质。然后,调研发现我国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地方高职院校师生比超过1∶20,甚至超过1∶25,足以看出高职院校师资薄弱,亟待解决。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团队协作和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三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和“收放自如”,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只是枯燥地学习,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四是引进专家教授渠道不畅,医学类教师顶岗实践进修机会鲜少。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医学类职业院校由于医疗资源缺乏、教师待遇偏低、地域偏远,这些问题更为突出。

2.2 《诊断学》教材不与时俱进

高职医学教育教材的编写中要遵守“从医院来,到医院去”的原则,紧跟医院发展新业态,坚持“产教融合、院校合作”的理念,凸显医院在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优势,本着“融新知、强技能、启新局”的编写原则,不断充实《诊断学》教材。但是,目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于医院新知识和新技能。教材编写过程没有按照医院新技术、新业态进行编写,只是照抄照搬其他《诊断学》书籍,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2)传统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高职教育的需求。当代医学生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都发生改变,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网络学习,喜欢动态图片、视频、动画和声音为一体的新形态教材,纸质教材文字多,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打折扣。

(3)教材实用性不强,与执考内容契合度不高,导致高职学生执考过关率较低。

(4)教材考核管理不规范、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严格教材考核制度,编者编写时没有创新。教材选用管理不规范,具体主要表现在引导和管理出现披露,有些教材章节内容甚至与课程教学不匹配或者出现严重错误,在一定程度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5)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真正凸显。《诊断学》教材中人为关怀的术语体系没有建立,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关爱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没有贯穿始终。

2.3 教法方面“墨守成规”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三教”改革的主阵地,只有通过实施课堂革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彰显“三教”改革的成效。而课堂实施“三教”改革重要途径就是教法改革,现阶段教法改革是亟待提升的方面。

(1)教法不“新”。随着“互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之学情需求的变化,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因此,教学方法必须要紧跟行业发展变化,用新技术、新手段传授知识、讲述知识,才能使课堂更高效,学生才能有更多收获。

(2)教法不“准”。课堂没有形成有效的监控,学生“动”学生,教师“动”教师,没有达成“联动机制”,“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只是徒劳。

(3)教法不“变”。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不能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障碍,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 “诊断学”“三教”改革路径探索

3.1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优化教学团队

一是“诊断学”教学团队组建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教师改革提供根本遵循。医教融合,院校合作,携手打造混编式“双师型”“诊断学”教师团队。校内公共课、思政课教师及校外医院专家教授共同参与的“混编式”“诊断学”教学团队,根据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个性特点构建联动平台,促进团队成员相互沟通交流,优势互补。

二是“诊断学”教学团队组建特点。把握高职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在“诊断学”各个章节靶向引进专家教授,保持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处于合理区间。以“诊断学”教学团队为例,在人员组成上,专任教师8人,吸纳公共课程教师2人、思政课程教师2人,医院6位专家担任学科指导人。组成“医院专家—专任教师—思政教师”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精准施策,模块化分工协作模式为“诊断学”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最终形成症状体征组、体格检查组、一般检查组、基本操作组、理论精讲组5大模块化小组,也可按照“赛事+科研+创新”方式进行改建,如:擅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学生技能大赛,擅长科研、实训、理论的教师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团队教师结构。

3.2 紧随行业发展时代维度,深化《诊断学》教材改革

一是《诊断学》新形态教材彰显“适用性”。《诊断学》新形态教材要呈现纸质+数字化内容格局,学生可扫描教材辅助功能(二维码、AR、MR技术和虚拟仿真)学习重难点知识,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特色拓展,充分利用学生各个时间段加强碎片化学习。新鲜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其情绪得以解决,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特别是在应对特殊和突发情况时,体现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应激性,进一步彰显新形态教材的时代特质和时代需求。

二是《诊断学》新形态教材编写凸显“双元化”。《诊断学》新形态教材的编写要遵从“从医院来,回医院去”的“双元化”特点,紧随医院发展变化,坚持“医教融合、院校合作”的理念,前瞻性地发挥医院在新形态教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处处体现《诊断学》教材内容与医院的新技术技能深度融合。在教材编写时能与医院业务骨干进行有效对接,同频掌握医院真实生产实际,融入真实病例,结合医院特色让教材设计与建构始终保持“新、准、实”特点,助推“双元”《诊断学》教材的形成。

三是《诊断学》新形态教材编写内容呈现“时代性”。学院及时将医院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例如,三甲医院开展的新的检查项目和治疗项目及时纳入《诊断学》合页式教材,与临床脱节的检查手段可适当删减,达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为医疗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是《诊断学》新形态教材核心价值突显“德育性”。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材“德育”设计要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教材“技能”设计切近真实岗位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及工作业务流程。例如,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要让学生掌握症状体征、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等内容,在其中要充分将白求恩精神、中国力量等德育元素贯穿教材各个章节。如在肺部体格检查中融入关爱患者的仁爱之心和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伟大精神。总之,教材内容要多维度、多元化,广体系融合“立德树人”元素,主流建构学生“能力”与“德育”双架构、双培养,达到高职医学生德技并存的良好生态。

3.3 重构教学生态系统,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新”。校内课堂体现“创新+重构”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导向,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完成执业技能考试具体操作任务,学习新知,掌握技能,达到会表达、能操作的目的。医院课堂着重体现医学院学生通过医院见习、顶岗实习,多场次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诊断与治疗等,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医院专家指导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技能操作,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职场氛围,实现“早临床、多临床”的培养目标。

二是“准”。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手段,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构“量化+监测+预警”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系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抓捕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进行反馈,形成即查即改机制。这样可帮助教师有计划、有依据、有针对地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不断使学生修正航向,抵达成功彼岸。

三是“变”。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诊断学”课程开展,突出学生学习增值性考核评价,结合高职“诊断学”课程特色,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和白求恩精神的塑造。学生考核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期末定性,而是“变化多端”增值性演变。学生端变量评价:线上+线下学习、创新任务单、线上+线下互动;学生端能力增值评价:诊断理论展示、诊断技能展示、仁爱精神展示。通过不断变化的增值考评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诊断学”,为步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高职医学教育肩负培养医疗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就必须“稳中求变”。总而言之,“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对高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新形态教材内容编写、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方法运用,到医学生能力培养和精神锻造都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做出深刻变革。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三教”改革中,教师既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又要拓宽自身对医学前沿领域的认知,充分开展创新的教学活动,切实塑造符合新时代标准的“准医生”,为专业群高质量建设蓄能发力。

猜你喜欢
新形态诊断学教材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形态西装
智族GQ(2018年3期)2018-05-14 12:33:23
激活时装新形态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21:32:32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