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 宋长坡 吴亦文 钱林
1.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江苏南京 210089;2.无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05
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与平台。基本上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是社交媒体用户,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国内外学者从社交媒体对成人和儿童的人际交往、社交媒体依赖、性格形成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而对于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阅读习惯的影响和分析较少。本文从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分析出发,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历年高考录取人数推算,2021年在读本科生出生年份在1999年至2003年之间,其中该年龄段的人中约35%升入大学(本科和高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统计数据以年龄段划分为70后、80后、90后、00后等,其中90后和00后的行为习惯与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有高度重合度。202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新媒体研究报告[1]显示,社交媒体用户以90后、00后为主,两者总占比接近80%,且用户呈现年轻化趋势。00后和90后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影剧、综艺及游戏领域,体现“泛娱乐”特征;2021年受欢迎的社交媒体账号也主要集中在资讯类、情感类、搞笑类、教育类、健康类和娱乐类等方面,这几类公众号占据了阅读数的90%以上。
随着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青少年上网普及率持续提升,但青少年上网目的严重偏向娱乐化的趋势并未得到遏制。总体来看,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关注的内容主要以资讯、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主,较少关注或者阅读专业性知识。
社交媒体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社交媒体在整体经营理念上以用户为中心,在话题设置上紧跟热点,在交互方式上体现实时性和便捷性,在内容篇幅上以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主,在用户体验上具有极大的沉浸式特征和黏性特征[2],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当代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习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信息来源的被动化、阅读内容的非知识化。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时代逐渐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主要特点包括阅读内容平台的多样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的手机都安装了多个社交媒体客户端,而在每个社交媒体平台之内,阅读内容的来源呈现出多样化、原创性等特点,读者会习惯性在各个媒体平台之间进行切换;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媒体平台之内,读者通常会关注不同的内容模块和不同的内容创作者。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和创作来源的多样化决定了信息时代大学生的阅读通常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多个平台、多个内容创作者之间进行切换。在阅读时间方面,社交媒体推送的内容以短小精悍为主,力争在几秒钟之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因此无论是科普文章、娱乐文章等,整篇文章的阅读时长都不会太长,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呈现出时间短的特点。而在阅读内容方面,无论是以用户创造为主要内容来源的社交媒体,还是以官方推送为主要内容来源的社交媒体,其展示方式通常是在短时间内推出不同领域的短文,呈现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内容来源呈现出被动化特征,这种被动化特征首先体现在阅读的无目的性。大学生打开社交媒体客户端时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多是基于闲暇或者放松等原因。在这种无目的的阅读前提下,很少会有人认真搜索某一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完全采取一种被动的阅读方式,即平台推送什么内容,大学生就阅读什么内容。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该短文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则迅速划过,如果是自觉感兴趣的内容,则完成阅读[3]。阅读的被动化特征还体现在阅读内容的单一化。被动化阅读时个人的兴趣在不自觉之间成为阅读内容的唯一筛选标准,以兴趣为唯一筛选标准导致阅读内容的单一化,而以用户兴趣为中心的平台推送算法,则会加剧用户阅读内容的单一化。在传统的阅读形式下,由于传统阅读平台内容的多样化、传统阅读内容切换的高成本等因素,学生不会陷入限制学生思维的困境。而在信息时代,阅读内容的被动化和单一化,阅读平台和阅读内容的无障碍切换,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以个人兴趣为中心的推送算法推波助澜,使得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趋向单一化[4]。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内容呈现非知识化特征。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欢轻松和愉悦的信息,因此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内容主要以阅读休闲娱乐类文章为主,以主动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比例明显偏低。长期阅读休闲娱乐类文章会使得大学生看待世界缺乏严肃的心态,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严肃的各类文章充满了智慧和真理。而娱乐化的文章主要特征是把一切娱乐化,以暂时的情感满足和表面的好玩为目的,会使人对世界的认知不深,学识浅薄,使人对于人类未来缺少担当和使命。
很多人对于大学生社交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持否定态度,大学生群体普遍对这种阅读习惯持正面态度。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种阅读习惯既是对零碎时间的充分利用,又是多渠道获取各类信息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认知情况下,大学生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时间普遍在1~2个小时[5],是最主要的课外阅读活动。但同时,大学生也承认,长时间沉浸于社交媒体所形成的阅读习惯,正在对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大学生的社交媒体阅读习惯虽然带来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获取的便利化等优点,但是对于正常的课堂教学和知识学习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首先,长期的社交媒体阅读习惯使大学生对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畏惧感。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阅读呈现出简单、轻松的特点[6],而专业知识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并且具有系统性,需要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思考、反复阅读才能最终理解并吸收。这种专业知识阅读体验与社交媒体阅读体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了畏惧专业知识学习等情绪,影响了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
其次,长期的碎片化阅读降低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知识加工能力。专业知识的阅读一定要求学生要充分思考、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知识的二次加工和知识的深度吸收,这是一种细腻的理性体验过程。而碎片化阅读缺乏思考,更不利于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基于广泛传播的需要,社交媒体的内容生产者也倾向于推送感性内容。所以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阅读更多的是感性体验,长期的感性体验会使人削减理性思考能力、对知识深加工的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长期的社交媒体阅读体验降低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被社交平台掌握,于是针对个人喜好的定制化内容会持续不断地推送过来,阅读者常常深陷其中而不自知,降低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这种长期被动化的阅读习惯,也将阻碍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不断反馈。这种要求恰恰与被动式的社交媒体阅读习惯相反,长期的社交媒体阅读体验无疑会降低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
社交媒体之所以能够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社交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密不可分。在信息时代通过移动终端,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社交媒体信息,这种社交媒体信息获取方式使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进而形成了社交媒体式的信息获取习惯。而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当需要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对比和信息验证等学习活动时,需要利用特定设备和通过特定网络入口来完成,还无法做到随时、随地、无障碍地获取知识信息,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因此,高校必须尽快完成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环境建设,顺应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同时知识获取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兼顾教学。
面对信息时代大学生社交媒体碎片化阅读习惯,作为教育者,最佳的做法是要积极引导。针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我们应当首先建设电子阅读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电子阅读时间。学校电子阅读平台,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推送内容,如党史知识、生活美文、科普文章、财经知识、历史知识等,内容积极向上,以满足大学生基于社交媒体形成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社交媒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引导学生从线上阅读走到线下阅读、从线上讨论走到课堂讨论、从线上分享转入线下交流,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交媒体时代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育人目标。
在信息时代,学生基于在社交媒体上选择阅读趣味性的内容,因此传统教学在科目选择、授课内容上要着力提升线下授课的吸引力。首先,应扩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尝试依据学生兴趣、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来设置授课内容模块,增强学生在知识选择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次,应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形式,使学生有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在信息时代,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仅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和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还包括学习习惯、社交习惯和心理成长等,社交媒体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交互的实时化、交往空间的全球一体化、信息获取的无障碍化等特征,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外部工具,如何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面临的长期挑战和长期课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