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婷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1
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必然选择现代化的生态治理道路,这是因为生态实践路径的社会转型可以通过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两方面获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变革中调整我国的未来经济、社会与生态;这样既可以应对现代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又能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当前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稳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后,在12月12日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明确指标和要求。
依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国内学界对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价值意蕴和可行性路径探索的研究文献数量颇多,以碳中和目标为视角各领域与不同学科结合得相对较多;对碳经济、碳政策、碳排放等分散研究较多,但对于中国碳中和目标视角联系生态治理的实践发展趋势整体研究较少。一部分文献集中于一些发达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经验总结;有少量文献对双碳目标下县域生态治理模式进行探析及以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发展,以上都表明当前关于中国碳中和目标视角的相关研究在生态领域还存在大量探索空间,需要进行开拓性和跨学科研究,以满足生态治理发展需要。
通过实践和探索,中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不断完善和推进生态治理举措,一方面,通过生态治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稳固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以促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的未来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环境污染问题较多到如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的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史就是一部基于国内国际环境下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战略与政策变迁改革史,中国生态治理的阶段发展历程主要分为起步阶段、定向阶段和建设阶段三个主要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长足发展。
我国的环境管理事业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起步阶段时间周期为1972年至1992年。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打破原先“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环境污染”的认知,我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我国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且意识到环境问题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阐释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存在着一定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处理,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等工作方针。当时,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处于工业化时期主要关注工业污染(废水、废气、废渣)等主要问题。1979年9月,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颁布,预示着我国环境管理事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98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决定》,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1982年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正式建立排污收费制度,从而开始形成环境管理的初步探索期。
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以1992年为主要时间节点,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拟定了两个重要文件,即《21世纪议程》与《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首次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我国参与会议并签署与庄严承诺履行《21世纪议程》文件,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于国家发展与建设中去。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治理(环境管理)工作,同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建设和实现四大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中国积极参加多边环境谈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务实合作的精神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同年在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研讨会上,建议大力建设以国家监督、地方监督、单位责任为主的新型环境管理体系。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依据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继续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此期间,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初步建设国家监督的环境管理体系。2008年3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支持。简而言之,在此期间,我国在建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个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三位一体”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突出以生态治理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党中央组织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任务,以突出改革创新,依法加强监督带动实现生态治理。为此,为确保生态治理取得全面突破并按照统筹兼顾的方式进行推进,从联系和整体的角度寻找更新的治理方式方法,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线性思维,而是全面统揽布局与整体举措施策,进行多措施、全方位、全地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建设,促进生态治理机构向不同层级延伸,加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基本能力,形成高效且强大的决策执行机构,初步形成了系统合理的生态文明治理结构。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我国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的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2014年4月我国修订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完整、协调的战略要求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和管理体系、激励约束制度、政府企业公共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山、河、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基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生态治理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节约优先意为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以获得低环境代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保护优先是指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用低碳排放取代高碳排放,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代替线性利用。自然恢复则包含自然休养、生态修复两方面的内容。
伴随气候问题的日渐凸显,碳中和目标也成为国家层面提出的应对气候问题的战略举措之一,其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二氧化碳的“趋零”排放。碳中和战略举措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更迭式”治理,也是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调节与优化,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绿色发展理念。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科学论证的战略目标。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历史演进前期与中期两个阶段,前期阶段始于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确定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量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双碳”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担当。
中期阶段主要集中于: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2020年9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随后在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致辞表示中方将为达到碳达峰、碳中和制订实施计划;并且在11月份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致辞: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中国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纪念《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一系列新举措。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清晰地描绘出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这一阶段提出了更为翔实和可行的新举措,正式提出碳中和这一长远目标,明确我国实现全社会碳中和总体按照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有序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积极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的安排,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彰显了全球气候治理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2020年9月22日,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上论述体现了我国坚持“环境正义”价值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选择,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碳中和目标与生态治理具有共同一致的部分,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低碳经济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要求不谋而合,低碳经济发展即是指国家总体碳排放量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碳排放,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而碳达峰目标要求实现的是阶段性二氧化碳的“低排放”,碳中和目标要求进阶实现的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则需要通过人为改善环境来抵消人类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生存的环境产生的碳排放,意为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碳排放的动态平衡,达到“正负相消”,进而实现碳排放达到中和状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握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目标的关系,形成合力以推进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
碳中和是涉及(生态)自然、社会、经济、技术、能源等多方面交织耦合和多重反馈的目标。实现碳中和这一宏大目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能源系统、技术系统等多系统耦合。
生态治理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要“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订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就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使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停止增长,达到历史极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互抵消,达到碳排放中和状态。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要求各地制订具体的碳排放达峰方案,表明我国已通过有规划的具体行动来落实降低碳排放量的任务。当前,我国可以依托生态治理这一重要载体进行分阶段且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两者本质上要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自身的更新之间取得平衡;都可以实现代际公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碳中和目标是推进生态治理的潜在因素,是一个包含多元主体的复杂目标,不同的主体存在着不同的核心利益取向,正是这个多重主体的特点,契合了生态治理的多主体治理趋势。当前生态治理受制于本身生态科技信息闭塞与生态科技人才匮乏等原因,在治理技术上较难有所突破,其劣势突出表现为缺乏高效技术支撑,在实现生态治理的价值化过程中易被外部先进技术制约。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在技术层面共享降碳科学技术成果,以低碳能源带动生态治理,构建新式低碳环境治理体系。
碳中和目标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步调,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生态治理是碳中和目标的探索路径之一,既凸显重要的治理功能,又担负着低碳的使命。生态治理和碳中和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关键环节。生态治理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低碳产业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物质保障,二者的协同是“生态低碳化,降碳生态化”的内在要求。在生态治理阶段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区的自然、能源要素的差异,进行生态系统保护与规划,从而推动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系统建设方面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化分布与转化再利用。如生态脆弱地区迫切需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与低碳产业发展,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在推进生态治理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价值、实施措施和体制机制、关键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协同。
传统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治理碎片化问题严重,治理手段单一且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存在经济成本高与公众主体践行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活的积极性与觉悟不高。传统针对单一环境要素开展的非系统治理没有考虑到碳中和目标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关联特征,不能很好地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从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出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碳中和举措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协同治理,强化多元主体与政策措施的协同治理,建立法律约束、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市场激励的新治理体系,形成应对碳排放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工作合力。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将长期共存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宏伟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将生态兴衰上升到国家、民族甚至世界文明兴衰的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是“双碳”战略的基本路径。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碳中和的相关书籍、重要讲话和文献资料中,大量出现“绿色”“发展”“生态”“实现”等词语,这意味着“双碳”与我国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有的书籍资料着重于“双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辅相成关系:强调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减排、实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部分文献着重从能源体系、生产与生活方式对“双碳”战略实施路径进行论述,分析绿色发展与低碳路径的内在联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举措是平衡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直接体现。双碳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生态和社会问题,不仅关乎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也关乎全球的生态命运。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的引领作用,将深化低碳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内在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治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是一个基于我国发展新格局衍生的“新生事物”,生态治理则是一直在发展、进步更新的生态实践活动,两者都事关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局发展。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提前实现碳达峰甚至碳中和,有很多国际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实现生态治理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机械单向的“就生态论生态”,而是要在多重目标、多重约束条件下整体谋划、整体推进。只有立足现实,从现实出发,坚持目标导向,持续跟进发力,才能走出一条实现“双碳”与生态治理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总之,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全球生态治理有机融合,为世界气候治理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