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秀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255300)
初中数学已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更考验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治学精神。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相对简单,但在后续习题的练习时正确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问题链”教学设计中聚焦于数学知识中的疑难点,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对待数学。
学生不仅容易因审题不清而出现知识模糊的情况,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并未接收到精确的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学生更为喜闻乐见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有效延长。
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需要精准定位知识发散点,引导学生全面拓宽自身思维,从发散角度分析问题。如此一来,学生也能相应夯实基础知识,对其后续学习较为有利。
学习数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思维能力,更应在不断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教学方案时,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力争在后续生活中合理运用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教学中,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等内容会觉得有点枯燥,认为此类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即使学习了也并不能对生活起到任何作用。为纠正学生此类观点,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其运用一次函数图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可创设如下情境:景区的飞瀑与草甸间距离10km,草甸与塔林间距离25km,塔林与古刹间距离10km。在此情境下,教师可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与同学约定在飞瀑见面,你们都从早上七点出发,一路沿景区路线走,但你乘汽车从古刹出发,车速为36km/h,朋友骑电动自行车从塔林出发,车速为26km/h,当你追上朋友时,你们经过草甸吗?”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可使用“问题链”教学模式,以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将一次函数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具体分析中,教师也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引导。第一层次可设计基础问题启发学生,如“你和朋友是否同时起步”“你们到达前所用的时间是否相同”“你们所行驶的路程是否相同”“你们的出发地点是否相同”“你们的速度分别是多少”等。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却能为学生厘清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层次可设计更为深入的问题,如“这次旅行中涉及的两个变量是什么”“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是什么”等,使学生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建立有机关联。第三层次则进入解决问题层面,可设计问题如“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你和朋友的解析式相同吗?”“如果不同的话,解析式都是什么呢?”等,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最终顺利得出解析式,即自己的解析式是S1=36t,朋友的解析式为S2=26t+10。
初中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希冀探索新知识。在设计“问题链”教学方案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把握学生兴趣,并将其兴趣融入自身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吸收更多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教学中,学生对“轴对称现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有了一定认识。因此,教师可在后续教学中设计“问题链”教学,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前置性学习环节对轴对称图形进行预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选择了自身感兴趣的图形,为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注入了独特色彩。最令教师惊叹的是,对文物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四羊方尊的图片,对植物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各类呈轴对称图形的枫叶照片,对电子游戏感兴趣的学生收集了国风电子游戏《江南百景图》中出现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教师的鼓励下,大家都投入了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预探索。同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尚未树立轴对称图形的正确认知,在学完平行四边形后,其误将平行四边形也划入了轴对称图形范围。经过与学生沟通,教师了解到他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针对此,教师将其作为课堂错误资源,设计新的“问题链”。在“问题链”中,教师首先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什么?”,进而提出“谁能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轴对称图形?”“谁能再为大家解析一遍自己感兴趣的轴对称图形?”等,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走上讲台,展示在前置性学习环节收集的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的对称轴位置。在展示中,教师还未纠正部分学生的认知错误,他们通过观看同学的演示,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也意识到了自身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自身兴趣出发,探索轴对称图形也更有积极性,并能在“问题链”引导下深入思考,进而修正错误。
小组合作也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对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全面考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完成合作,使其不仅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沟通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利用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全体同学都积极探究,有的小组将探究地点定在书店,收集了第一季度的经营数据,总结社科类、文学类、工具类等不同种类的图书销量,并得出“工具类书籍销量最高”的结论;有的小组将探究地点定在餐馆,与经营人员充分沟通后,获取了餐馆第一季度的经营情况,发现“第一季度气温尚低,关东煮、热奶茶等商品销量最高”;有的小组也选择探究餐饮店经营情况,却将探究点放于堂食与外卖的销量上,发现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下,堂食数量锐减,但外卖销量则相对理想。针对学生探究的不同内容,教师也需要设计相关“问题链”,提出“为收集调查样本,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面对杂乱无章的调查样本,我们又该从何入手进行整理呢”“整理过后进一步怎么归纳”等问题,经过一步步问题引导,学生能完整复述调查过程,并加深印象,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