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

2023-04-05 04:20
智库时代 2023年8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靳 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以十分活跃的姿态在社会上存在,其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双重利好的政策实现了历史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高职教育培养了众多具有高层次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教师需要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进一步渗透相关就业理念,帮助解决目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也能创新目前高职教育管理的研究,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培养。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就业转换较为困难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递增,我国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首先,社会可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不容易就业,而就业市场化和学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冲突十分明显,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的存在也侧面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首先,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就目前情况看有部分足够的岗位供学生选择,但是部分学生过于期待就业岗位而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导致个人难以就业。其次,部分学生的自身技能素质较为欠缺,相关就业知识没有得到落实。不少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劳动用工制度以及本专业的定位优势等等相关知识都缺乏了解,那么难以确定个人的就业方向和岗位,也有部分学生只单一想要从事大学所学习的专业,难以快速选择出符合个人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学生不合理策划个人的职业规划,自我认知不足导致个人难以及时调整就业方向。不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感受到困惑这一情绪,这都是源于学生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学生对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思想准备不够,难以由单一的学生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实现转换,在就业时也过于理想化,往往会面临一根筋或是屡试屡错的求职现状。可见在目前的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就业转换较为困难,难以有效提高个人的就业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向较为单一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管理积累不足的原因,相关人才培养的政策过于简单、人才培养方向也较为单一。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需要关注学生人才培养的方向,而目前高职教育管理专业设置深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教学环节脱轨。目前,在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部分专业的设置和安排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较为不匹配,学校开设的专业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个人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教师也在其专业技能教学上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对接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此时,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过于陈旧,且不匹配个人社会发展需求,在这样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在实训教学环境中,学生缺乏了一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难以把握目前生产设备的更新,使得个人的实践技术水平与社会生产的需求相脱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难以考虑到实践设备要顺应经济发展进行更新变化,这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管理环节薄弱。其次,高职教育管理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由于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紧缺,对于教师学习培训难以提供充足的机会。部分教师没有实践机会,也难以带动学生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教师的整体素质也难以提高,那么将会影响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不够创新,不完整、不系统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不适用于目前创新型技术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首先,学校忽略了对于教师就业能力理念应用的培养,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高效专业的教育管理服务是培养高职教育高层次人才的有力保障,教师的服务意识、管理意识、管理理念、业务水平以及对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这会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而目前高职院校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政策的把握不准确、相关管理业务不熟练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学习的效率,导致高职院校也难以培养优秀的人才。其次,目前现行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机制和学生管理模式制约着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渠道单一。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只以完成个人的教学任务为主,而忽略了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一技能,没有为学生渗透相关就业能力的理念,导致这种被动的学生管理方式效果难以体现。另一方面,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单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个院校的就业率,为学校发展创造一定价值,但受现行的考核制度影响,部分管理者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个人的技术能力,从而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缺乏学生培养机制育才意识,有待加强个人就业能力教学能力。这也说明了目前育人的教学模式有所欠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师尚未建立以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为核心的长效培养机制,不够重视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其自主培养的造血功能,导致许多高职院校重引进而轻视培养。学生也在缺乏配套软硬件条件以及发展平台支撑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缺乏对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施展个人的才能。

二、就业能力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策略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意识

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对目标行业认识不够清晰,即使认定一个行业那也只是迫于个人专业所需,没有细分所选定的行业、没有明确所选的行业岗位职责,学生职业规划都不清晰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学生自我的认知错位。针对这一情况,高职教育需要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提升个人职业规划意识,真正全面且细致了解所学习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未来规划,促进其在未来的就业选择思考中,发挥个人职业生涯探索的主动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规划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定时地开设一些职业生涯讲座,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开设每两周一次的职业生涯讲座,为学生普及其专业生涯规划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规划意识和相关职业能力。讲座的主题可以集思广益,收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话题,比如“我的大学生活”“择业是选我所爱还是爱我所选”“如何突破纠结、奋力奔跑”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不局限于自己成为学生的主讲人,还可以选取邀请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或是已经就业的学长学姐进行主讲。讲座的形式不可以只局限于单一的职业介绍,而是可以采取现场辩论,或是短句表演的形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规划的意识。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规划大赛活动,从大赛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提前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体验职业角色的转换,也能够让学生在规划大赛的参与过程中,认清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个人的规划意识和相关就业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联谊其他专业的学生,从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个人专业和他人专业有一定了解,为个人专业观念的转变提供一定助力。学生在这一与其他专业联谊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个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密切开展校企合作,为在校生提供充足实践机会

目前,部分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所设置的专业科目与学生人才培养规划没有严格地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学生全方面全方位的就业能力难以得到发展,高职教育院校也难以合理定位高等教育职业的功能价值,导致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学生也难以成为一名技术型的人才。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一定求职的优势。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这一以企业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形式,弥补个人专业学习的短板,增加在企业实践学习的经历。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联系,并且展开合作交流,从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培训工作中养成一定就业意识,学生这个时候也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开展相结合。此时,企业可以进行对学生培训的完整的规划,定期、定时地开展相关高职院校的学生培训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接触所学专业的知识。拿港口机械的专业来讲,相关企业可以从港口经营设备知识、保养检查、故障诊断、维修维护等方面进行培训教学。在前期的培训中,企业可以强调学生对装载机、牵引车、叉车等流动设备的机械电器知识的培训,要求学生对设备的检查保养工作进行相关实践。这个时候,教师可事先在学校里为学生讲解设备保养检查工作的理论知识,以便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当学生对企业中的技能训练有一定熟练度的时候,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问,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由此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企业还可以派出专业的技术人员一对多地进行指导,这名人员可以在一定时间对学生的相关操作给予纠正检查,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重视校内外实践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教书育人,育人即意味着培养人,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标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为了落实上级政策,要求短时间内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具有潜力的学生,但却面临着这一批学生就业难、难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实际俱进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调整学生人才培养的结构。科学完善的学生培养机制能够让高职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学生也能够在校内外实践技能的竞赛中激发个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实践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

为了全面完善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职院校可以以建立“训练、评价、激励”等机制为抓手,从而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扎实个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有效进行发展创新。首先,教师可以以训练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本领。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学生实操实训与生产需求的对接,从而让学生能够强化个人的专业技能,获得高超的专业技艺。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完成某些实训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积极思考,有效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还可以以评价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落实了个人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分类和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突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发展个人的专业技能。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成绩、比赛获奖、实践考核等纳入到个人的评价体系中。在竞赛评价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每年举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从而让学生在不同专业技能大赛中展现个人的专业技术。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激励增强学生就业活力,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校内技能人才的成果、领军人才的事迹进行报道宣传,并且可以在相关专业技能比赛的过程中邀请这些专业人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能够积极创新个人的专业技能,有效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

(四)巧妙运用社会资源,邀请精英人才展开行业交流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支持,学校需要按照一定经济形式合理规划与安排学生的人才培养政策。高职院校需要巧妙运用社会资源,邀请专业领域内的精英人才展开行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此时,学生也能够受到专业精英人才的指点,适应了解目前最新的专业情况和岗位实际工作需求,并结合精英人才的建议有效学以致用,形成一定清晰且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

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专业的精英人才开展行业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一素质提升的培训活动之中。在这一活动中,高职院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重点,可以先为精英人才介绍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实际,从而让精英人才能够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大概有一定了解,才能让后续的环节起到交流互通、学习交融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个时候,高职院校还可采用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模式,不仅仅致力于线下的面对面交流,还可以邀请精英人才录制线上的微课,为学生的大致就业方向进行指导和建议。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让精英人才开设面授交流活动、人才交流活动和拓展训练,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纵深和触达面。比如有的学生在线上微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个人需要吸引企业的注意力、培养个人的专业能力,让企业有留住自己的想法,从而树立一定要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意识。在邀请精英人才开展讲座交流的活动中,学校也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需求和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精英人才的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聚焦个人的就业需求,以点带面,让学生能够抓住这难得的素质提升培训机会,实现个人发展。

三、总结

就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是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素质的开发,实现个人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在高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转变个人就业观念、学生能够在就业能力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过程中,明确个人就业方向,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培养就业意识、把握就业机会,有利于个人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有效提升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