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漫 杨烨然 姚林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
2021年国家机关陆续发布了“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其中强调要逐步实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2022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发〔2022〕2号文件,意见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意见要求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业产业链条,丰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会议报告提到,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指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就是指向乡村人居环境,宜业指向乡村产业发展。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继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要求职业院校当深刻领会国家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与内深涵,入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为地方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为地方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地从业人员。地方职业院校是为本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需要响应文件要求来科学设置农民培训内容,既在校内针对学生通过实训基地培养新型农民,也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针对新型农民的实训教育;同时要完善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和实习实训条件,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探索适合新农人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培训模式。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
2022年印发的《关于开展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的通知》《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国乡振发〔2022〕16号) ,先后两个文件均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2022年“乡村建设工匠”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乡村建设工匠主要是指“使用专业机具设备,进行农村房屋建筑、小型基础设施等工程建造人员”。职业大典是研究制定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标准,明确等级设定、考核和评价相关要求的重要标准。
对于落实培训教育工作,地方职业技术院校需要针对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地方十四五规划经济发展对建筑业支撑的需求,因地制宜编制培养“乡村建设工匠”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本教材和活页式教材,利用职业院校推进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职能,打造“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其次是培训课程设置上,要求结合实际现场操作,在做中学、学中做,提升专业技能和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质量管理意识。第三,针对《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对“带头工匠”等高技能人员设置特殊的培养方案,从技术指导、监理、材料选购、成立建设合作社争取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协助“带头工匠”更好地承揽相应的农村工程建设项目。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针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比较单一。首先是专业单一,在人才培养上仅仅着力于针对一产和农业加工的农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上,只参与了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维度中的一小块。在产业产品体系上只参与一产种养殖的一个环节,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全产业链条上参与度不足。在参与乡村治理上,目前地方职业院校没有相关专业深度进行村庄调研,提供社会服务。
按照国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素养要求,地方职业院校应当顺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关注农文旅一体化,了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全产业链,再将涉农培训充分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社会进步的各个环节。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是脱离于课堂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外再去下乡进村,提供关于农林畜牧养殖技术,或者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建筑工程指导施工等具体项目。这样的模式增加了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并且在校学生与真实的乡村建设、城镇更新项目脱离,没有把实践实训课和社会服务结合,无法把课堂搬到乡村和城镇项目现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实践实训平台的搭建与成效决定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将社会服务融合专业教学实训,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让实际项目场所成为校外实训基地,让教师带头在做中学、学中做,是下一步的改革点。
现有的地方职业教育依然是以学科培养的模式,常规性的课程教学都是按自己的课本教案进行组织,并不是以同一个项目为研究案例来进行多个专业课程整合,专业整合度低,无法推进系统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乡村建设工匠”与“新型职业农民”所要求的多元复合人才的需求。
以多个地方职业院校开设乡村振兴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例,目前主要依托农学院开设,课程设置集中在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但实际上乡村建设涉及农业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了农业产业链所需技术和素养,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班也需要拓展其内涵,改革当前只专注于农学专业的情况,按国家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素养要求,以项目为驱动制作打包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针对各个专业有明确的课程体系。而应对新型城镇化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工匠”是针对已经有丰富职业经验的社会人。这要求地方职业院校针对需求优化课程板块,也需要为培养这类人才配置实操能力强、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行业技术能手作为培训教师。但是,目前地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行业技术能手有限。“双师型”教师数量比例达标,但是,质量不够达标。而以外聘技术专家、客座教授补充教育资源的方式,大多是集中在课堂内讲台上教学,并不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与影响。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制定出以技术服务实现产学研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机制,导致长期以来具有在相关行业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管理型、技术型专业老师比较匮乏。特别是当前地方职业院校在职称评审的规则设计上,从积分、加分的制度上就体现出实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专业学科建设理念,侧重于鼓励通过教学能力竞赛,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来实现绩效考核和职称积分上的突破。而职称评审积分方案对于科研和社会服务,或者以社会服务为基础的横向科研课题不太友好。以西南地区多个地方职业院校为例,每次社会服务工作队下乡村调研和指导建设的外业算一次积分,且积分极低。而调研回来后完成的专题报告、发展规划、技术方案、试验报告、建设图纸等内业工作,却暂时无法被本校职称评价体系统计或认可。许多青年教师为了个人职业发展,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职称评审的竞赛项目,不愿意在各类工程实践服务中锻炼自己。
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除了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标准指导以外,更要以解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问题为导向。因此,立足地方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建设工匠,甚至是城镇更新工匠,需要人培方案进工地、进现场了解实际的人才技能水平,了解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推进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服务方向应当分层级将城镇、乡村区别对待,不能和当地的发展与乡村实际情况、需求脱节。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为例进行探讨,需要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样制定乡村人才专项规划,对标到当地乡村振兴人才缺口、乡建人才市场需求,探索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在摸清地区乡村人才现状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的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专项规划”,细化乡村振兴专项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职业院校应当灵活根据地方的人才建设需求来协调专业,例如:在当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组建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打破过去以工学、农学、商学等学科分类的方式,以人才培养需求来组建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人培师资团队,并按人才培养要求去匹配缺位的专业需求,例如:农村经济管理、果蔬花卉、电子商务、乡村工匠、农机使用与维护、现代农业技术等。
建议产教融合不要再以和企业合作的单一形式,不可忽视乡村产业中微小企业或个人大户的融合。对于乡村产业体系,地方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里面需要考虑和乡村产业的融合,可以成立校办产学研平台或校企共建产学研平台,为社会提供科研、专业技术服务,用合适的身份、更集成的资源、更好地推进和乡村共建地方产业的服务,以专业技术和社会共同建设村庄和城镇,与区域政府、企业各层级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立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模式,探索产教研融合的机制,真正发挥职业教育推动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影响力。
地方职业院校需要积极进行职称评审改革,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以专业技术服务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的良好机制,科学制定职称评审标准,突破“唯论文”“唯奖项”的方式,将服务当地具体发展需求的专题报告、发展规划,服务具体项目的技术方案、试验报告等作为考核职称的评审内容。健全服务于农业农村和新型城镇化的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教师科技服务团队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社会服务实施,建立产教平台为增值服务提供合理取酬。在建立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基础上,充分保障专职教师在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以良好可行的保障机制协助专业教师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强调明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工匠,并且要培养具有经营、治理的人才,农村科技人才和传统技艺传承人。作为地方职业院校,可以以实际的农产品培育、加工项目,或者乡村建设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将项目打包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以某两个项目贯穿多门课程教学,进行带领普通学生与社会生源在项目现场授课,提升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操性、实践性。同时应当加强乡村建设、城镇规划建设的教师服务团队、师生服务团队的建设,为城镇和乡村在规划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农村危房和城镇旧房改造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积极推动以项目促学,实践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理念,把职业实训基地拉到乡村、拉到城镇项目现场。
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上,打造能够应对新型农民、乡村工匠、城镇更新工程师的实用精品培训课程体系改革,开发线上线下网络培训教育+实训混合式课堂改革。采取学制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技能培训。除了短期培训以外,要通过建立跟踪服务长效机制,针对开展一个生产或全建设周期的跟踪指导。
最后,地方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培育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联动地方政府、当地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潜力,充分学习、研究、解读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充分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专项方案能够确实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产业链对接,落实培养乡村工匠与新型职业农民的使命,围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地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西南地区山地农业发展、山地农业推广、特色乡村规划、乡村振兴政策培训和美丽乡村人居环境设计、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方面,地方职业院校都应当大有作为,并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