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佟丽敏 丁宁 杨明明
(承德医学院纪委)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文化自信有效融入到其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因此,实现文化自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其发展必然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在当下时代发展的背景之下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文化滋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在激发学生历史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上实现全方面育人。
立德树人是当下时代教育界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任何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使用都离不开德育。而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则能够为德育工作提供启发,通过借鉴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这是一种内源性的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从优秀的文化中提取更多德育相关的知识,因此,文化自信能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有效启发。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其精神内涵已经渗透到国人的灵魂深处,这也是高校学生精神食粮的“补给站”,例如牺牲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处世之道等,都是大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这其中,红色文化中所包含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为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利用好时代的条件让教育方法更加契合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要面临的问题。在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整个教育工作要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会文化环境中去,利用文化育人的条件、载体和环境。同时要通过新的方法来提升文化自信,再反过来利用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强国打开新的局面。
伴随着文化强国的逐步推进,文化产业在持续发力且发展态势良好,文化资源更加多元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更好地整合海量的文化资源,并且将其整理输送给学生。围绕着文化建设的需要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文化自信相关理论资源中汲取更多有价值的元素,并借助文化载体、活动等来促使文化教育内容更好地传递,提升学生对文化价值的感悟。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发挥出以文育人的功能。以文育人功能的发挥为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方向和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有效支持,单一的、机械化教育方法的改善,让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加强大。
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高校都在积极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育。然而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与文化之间分离的情况依然明显,这种分离的发展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了文化自信。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发展,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外来文化越来越多,多元的外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一些缺乏文化自信的学生盲目地跟随外来文化,造成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入、实践能力存在一定偏差等原因,导致在教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底气不足,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有效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文化。由此可见,虽然在当下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在不断改革,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然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容忽视。
明确创新的基本规律与目标能够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做好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方向,教育的规律需要经过知、情、意、行等阶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表现,掌握“实践检验-养成习惯-自觉宣教培育过程”这一规律可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文化自信的生成也是需要内化和外化的相关规律发挥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讲好文化自信来促使学生自觉践行和传播文化,并利用整个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
目标的确立可以引导相关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衡量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四个正确认识”,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思政教育需要结合“四个正确认识”来确定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例如,从历史与现实角度来讲,要让学生通过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来了解历史与现实,在比较和了解中认同本国文化,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从国际角度来看,通过对比中西方国家发展情况来进行理性分析和鉴赏,以开放的胸怀来看他国文明的成果,最终坚定本国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在新时代下的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现状,基于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应当从教育目标、互动教学、课堂优化以及其他综合方法的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加快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一,提升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以文化认知为起点,逐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重要文化资源、丰富课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播,将更多的文化教学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以文化的认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底蕴。如果在文化认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差,那么教师可以以民族文化为基底,引入地方特色文化来展开教学,借助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事件、社会热点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生活”,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感染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文化底蕴,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二,提高文化认同。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文化认同,其主要是指赞同我国文化内涵的价值观、信念等,愿意从文化中了解、融入并接纳。单纯的理论说教并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要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行进行情景剧的编排、表演以及点评,结合当下时代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等进行自主选题,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对文化背景进行了解,查找更多的资料来让情景剧更具内涵,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故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让其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将文化自信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学生心中。第三,强化文化自信。文化认知以及文化认同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文化自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逐渐提升教育的艺术性,将文化中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想信念,领悟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身边的事件有机结合到一起,拉近教师生活、教育以及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信念,坚定人生方向,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第四,提升文化担当。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学生树立更强的文化担当,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文化是强国的根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担当,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除了传统的博物馆和资料之外,还可以使用纪录片、录像资料、电影等来作为教育素材,让学生能够对所在的这片土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建设的使命感。利用历史资料、影像资料等来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刺激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担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实际情况中,高校需要善用文化主题相关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主题活动中主动去挖掘文化的精髓,比如传统节日文化、地方性民俗文化等,让学生主动挖掘节日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特殊的社会事件来展开思想教育活动,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社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爱国奉献、不畏牺牲的感人事迹;消防员不惧生死、勇于救人、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好素材,也都是实现互动式教学、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第二,师生互动教学。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学是实现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内容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方法、途径等融入到教学中,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例如,学生对于短视频平台的热度十分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借助平台中与文化、教育相关的内容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综合水平,高校需要夯实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强化教学主阵地,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第一,第一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的设置,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模式将蕴含在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师的带领之下,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在文化与知识的海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思政教育。第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是通过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实际情况中,第二课堂无处不在,例如党建活动、团建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暑期学生实践活动、双创活动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特色,学生积极投身到这些活动中能够让其自身在实践中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到一起,引起共鸣,利于提升教育的水平。第三,校企合作课堂。高校与企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股力量,各自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形成交互式育人模式。一方面,让企业的骨干进入到学校,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职业道德以及行业准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让教师进入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感受企业的精神、氛围、环境,逐渐积累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收集先进的素材,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一,多元文化育人环境。营造多元的育人环境可以让文化发挥出隐性教育功能,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教育。因此,需要社会组织、高校党团、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发力,逐步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例如,校园在硬件环境(比如文化设施、艺术雕塑、校园布局等)、软环境(比如校训、校歌、宣传报、网络环境等)、制度环境(包括高校管理制度、办学原则、班级管理制度等)方面营造文化教育环境。特别是当前绝大多数学生所倾向和喜爱的网络文化环境的构建尤为重要。第二,构建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新的发展背景之下,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精准对接与协同发展,构建一体化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树立新媒体思维,时刻关注和掌握基于新媒体的技能、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微信、短视频、网络表情包、网络语言、小程序等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巧妙衔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为保证能够“投其所好”,教师还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喜好、关注的领域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另一方面,在完善线上育人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线下模式来对教育进行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建设中去,与线上教学模式有效配合,做好“双管齐下”。
总而言之,在当下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还能够加快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高校应当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文化自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多元教育课堂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培养“三观”正确、具备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